江和平
2015年8月,我與八路軍129師戰(zhàn)士們的后代子女50余人參加了河北省涉縣129師紀念館等單位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舉辦的“情系太行、薪火相傳——八路軍129師太行抗日尋訪行”活動。一路上,數(shù)位129師后代講述了前輩們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歷程和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張雁之大哥講的王堡村石碑的故事。
張雁之1945年3月5日出生于山西省左權(quán)縣麻田八路軍總部,小名“毛蛋”。他的父親張南生1929年5月參加革命,193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5月參加紅軍,任大隊政委,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團政委、先遣支隊政委、晉冀豫軍區(qū)組織部部長、129師組織部部長等職。他的母親林紉籬1938年拿著叔伯爺爺林伯渠寫的書信,從長沙奔赴延安,在抗大學習后分配到麻田八路軍總部工作。
1944年,129師政治部的同志們在王堡村自己動手挖窯洞
張雁之是我們此行中的忙碌者,總是不辭辛苦地舉著沉重的相機,為大家記錄下精彩的瞬間。8月19日,我們來到河北省涉縣王堡村原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及禮堂舊址。剛一進村,王堡村的男女老少就熱情地圍攏過來。舊址院門是白色磚石結(jié)構(gòu)的月亮門,門旁一座兩米五高、黑底白字的石碑十分醒目,大家不約而同地圍攏觀看。129師紀念館申利芳副館長請幼年在王堡村生活過的張雁之為大家講述了石碑的故事。
八路軍129師挺進太行后,司令部設(shè)在涉縣的赤岸村,政治部設(shè)在不遠處的王堡村。1940年6月,張雁之的父親張南生調(diào)任129師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與129師政治部主任蔡樹藩、政治部副主任黃鎮(zhèn)等在王堡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張南生與志同道合的林紉籬1942年12月在王堡村喜結(jié)良緣。
1946年張南生、林紉籬在武安市固義村,母親懷中為張雁之
抗戰(zhàn)時期日軍在王堡村犯下了滔天罪行,僅在1941年11月秋季大掃蕩就有9名村民被殺害,50余頭毛驢被搶走,許多房屋被燒毀。王堡村的鄉(xiāng)親們奮起抗戰(zhàn),積極參加八路軍,捐糧、捐物、抬擔架、做軍鞋、照顧傷病員。
當時王堡村住房困難,129師政治部的同志們自己動手在后山挖窯洞居住,并親手建成了129師政治部禮堂,現(xiàn)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3年涉縣遭遇大旱,糧食顆粒無收,部隊和老鄉(xiāng)沒有糧食,靠吃野菜度日。129師領(lǐng)導要求部隊到遠離村莊的地方挖野菜,把附近的野菜留給老鄉(xiāng)。軍愛民、民擁軍,正如王堡村所立碑文所寫:“王堡人民和我們同舟共濟、戰(zhàn)勝天災(zāi)、吃糠咽菜、粉碎虎狼夾擊的那段血與火的艱苦歲月卻時刻縈繞在我們的心懷。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有片刻寧靜,王堡人民的音容笑貌就活生生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耳邊仿佛又響起了清漳河水潺潺流淌,悄悄繞過村林,流向遠方的聲響。春天來臨,我們就仿佛又看到了軍民同命、一手拿鎬、一手拿槍、自力更生、耕耘播種的情景?!?/p>
當年太行山下、漳河水畔出生了一批八路軍的后代,張雁之就是其中之一。部隊行軍打仗,八路軍的孩子不便隨部隊行軍,交由太行山的鄉(xiāng)親養(yǎng)育。因張雁之生下來又瘦又小,他的父母擔心他活不長,便留下自己撫育。父母白天工作無暇照看張雁之,他獨自躺在炕上餓了就哭,出生僅三個月便因淚水流入耳道而發(fā)炎。那時八路軍缺醫(yī)少藥,尤其是消炎藥奇缺。母親林紉籬心痛至極,只能用樹枝纏點棉花輕輕地為襁褓中的兒子擦拭化膿的耳道,因此張雁之鼓膜穿孔,一生耳背。盡管如此,張雁之能活下來仍是幸運的,有的孩子都沒有機會看到抗戰(zhàn)的勝利。一名在王堡村出生的八路軍女娃娃僅活了三天便匆匆閉上了雙眼。前輩們懷念這個連乳名都沒有的孩子時寫道:“在那棵彎腰柿樹下,我們親手為她挖造的墓穴,她最后那聲沒有眼淚的啼哭,實際上是朗朗有聲的告訴我們說:不要忘記我呀!我與巍巍太行永不分離,我是真正的王堡村民呀!”
2015年8月19日在涉縣王堡村129師政治部禮堂舊址,張雁之接受記者采訪
王堡村石碑
上個世紀末,王堡村遭遇了自然災(zāi)害,生產(chǎn)建設(shè)與革命文物保護都需要一定的資金,黃鎮(zhèn)夫人朱霖提議發(fā)起募捐活動,楊白冰、劉復之、王大任、張香山、盧南樵、李開湘、趙子岳等70余位曾在王堡村戰(zhàn)斗過的老八路及子女積極響應(yīng)。他們從自己的生活費中擠出300至10000元不等,共計人民幣36000元捐贈給王堡村。同時,由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委張柯崗、原晉冀魯豫文聯(lián)理事曾克兩位作家執(zhí)筆,撰寫了一封滿懷激情的書信。信中字字情、聲聲淚:“我們怎么能不思念太行,懷念王堡呢?那里有我們生離死別的淚,有我們魚水深情的歌,有我們?yōu)樯鐣髁x祖國奉獻的熱血,有我們勝利的歡笑,有我們勞作的汗珠,也有我們青春的足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是從那里來,要到那里去!”
為此,1995年6月30日王堡村黨支部、村委會豎立起這塊與眾不同的石碑,將書信刻在石碑的正面,將捐款人與捐款金額刻在石碑的背面。
張雁之眼含熱淚講述了石碑的故事,我和所有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報以熱烈的掌聲!
最后張雁之深情地說:“2015年過生日時,我與老伴重返出生和小時候住過的麻田、涉縣、武安。面對太行山、面對漳河水,我心中默念:當年以為活不長的小毛蛋今年已經(jīng)七十歲了!我們是吃太行小米、喝漳河水長大的。沒有太行人民、沒有太行奶娘,就沒有我們這代人!就沒有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雖然在王堡村戰(zhàn)斗生活的前輩們已大都不在了,但他們及他們的后代與太行人民的魚水情深猶如這石碑一樣永駐人間!”
附王堡村石碑碑文:
王堡村父老鄉(xiāng)親們:
近好。你們九四年八月和十二月給朱霖同志的信我們都看到了。知道你們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干得不錯,我們非常高興。
王堡是你們的家鄉(xiāng),也是我們的家鄉(xiāng),是我們大家軍民同心、生死與共、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永恒輝煌永遠難忘的家鄉(xiāng)啊。雖然由于工作需要,我們離開王堡村已經(jīng)幾十年了,可是王堡人民和我們同舟共濟、戰(zhàn)勝天災(zāi)、吃糠咽菜、粉碎虎狼夾擊的那段血與火的艱苦歲月卻時刻縈繞在我們的心懷。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有片刻寧靜,王堡人民的音容笑貌就活生生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耳邊仿佛又響起了清漳河水潺潺流淌、悄悄繞過村林流向遠方的聲響。春天來臨,我們就仿佛又看到了軍民同命、一手拿鎬、一手拿槍,自力更生、耕耘播種的情景。到了深秋時節(jié),我們又好像聞到了漳河兩岸紅花、椒綠、核桃的芳香,看到了南山坡上火紅的柿子,如花的紅葉。我們有人離開王堡村不久就壯烈犧牲了,有人在王堡結(jié)婚生子。有一個小女兒在戰(zhàn)火紛飛中降生,盡管連乳名還沒有定下來,她便迎著朝陽睜開了明媚的雙眼,僅僅自由呼吸了三天便又匆匆閉上了眼睛,在那棵彎腰柿樹下,我們親手為她挖造的墓穴,她最后那聲沒有眼淚的啼哭,實際上是朗朗有聲的告訴我們說:不要忘記我呀!我與巍巍太行永不分離,我是真正的王堡村民呀!
我們怎么能不思念太行,懷念王堡呢?那里有我們生離死別的淚,有我們魚水深情的歌,有我們?yōu)樯鐣髁x祖國奉獻的熱血,有我們勝利的歡笑,有我們勞作的汗珠,也有我們青春的足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是從那里來,要到那里去。
相信你們還記得在王堡那茂密的核桃樹林里,年年月月咱們大家異口同聲高唱我們生著兩只手,勞動起來樣樣有,這一顛簸不破的真理,在生產(chǎn)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這是我們黨最最寶貴的經(jīng)驗之一,在今天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改革開放,脫貧致富,建設(sh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有著及□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黨在群眾中生,在群眾中長,自她誕生之日起,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讓我們共同記住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列寧的教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讓我們緊緊依靠黨的領(lǐng)導,繼續(xù)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和人民作出各自的貢獻。
這里寄去在王堡駐扎過,現(xiàn)已發(fā)白齒落的部分同志從生活費中分贈你們的人民幣叁萬陸千元,支援你們的生產(chǎn)建設(shè),并向你們致以親切的慰問。
戰(zhàn)爭時間在王堡駐扎過的部分八路軍老戰(zhàn)士
王堡村黨支部村委會立
一九九五年六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