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琦,黎燚華,趙新軍,蔡銀河,褚慶民,康 亮,羅川晉,張 榮,劉中秋,李 榮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改變,導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1]。目前,我國心力衰竭患病人數(shù)約1 000萬例,患病率達1.3%,已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大心力衰竭病人群的國家之一[2]?,F(xiàn)代醫(yī)學基于心力衰竭發(fā)病的神經內分泌機制,提出了心力衰竭標準治療的“金三角”概念,但病人仍普遍面臨著生活質量差、5年生存率低、再住院率高等各種問題[3]。因此,心力衰竭被稱為“二十一世紀心血管領域尚未被攻克的堡壘”。中醫(yī)“心衰”一詞最早見于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其中有“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的記載。中醫(yī)藥治療心力衰竭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穩(wěn)定心力衰竭病情、改善心功能及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4-5]。基于心衰病氣虛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機,李榮教授在研習前人治療經驗及大量臨證實踐的基礎上,以臨床新理念和新思維提出了心衰病防治的“中醫(yī)金三角”理論,現(xiàn)闡述如下。
《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6]指出心衰病的基本證候特征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以血瘀為主、常兼痰飲?!堵孕牧λソ咧形麽t(y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7]將心衰病歸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其病機概括為“虛”“瘀”“水”三方面。國醫(yī)大師鄧鐵濤認為心衰病雖病情復雜,表現(xiàn)不一,但病機可以概括為本虛標實,以心之陽氣虧虛為本,瘀血水停為標。氣虛、血瘀、水停貫穿心衰病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心衰病位在心,與肺臟、脾臟、腎臟息息相關;本虛是心衰病的基本要素,決定了心衰病的發(fā)展趨勢;標實是心衰病的變動因素,影響著心衰病的病情變化,本虛和標實的消長決定了心衰病的發(fā)展演變。
1.1 心氣虛是心力衰竭發(fā)病之始動病機并貫穿始終 心氣虛是心力衰竭發(fā)病的始動病機,同時是心力衰竭發(fā)病之共性。心臟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不息的功能依賴于心氣的充沛,亦離不開胸中之氣的支持。胸中之氣主要來源于宗氣,宗氣不足,則不能助心行血,從而表現(xiàn)為心氣虧虛之癥狀。心氣虧虛則見心悸氣短、心胸憋悶、動則加重、夜間尤甚等心力衰竭表現(xiàn),正如《內經》中記載:“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8]。無論是心力衰竭的急性期、易損期還是慢性穩(wěn)定期,氣虛表現(xiàn)始終存在并貫穿心衰病的全過程,只是在不同階段虛實偏重不同而已。
心臟以陰血為體、以陽氣為用。心主血脈、主藏神,心之本體多血柔軟,以陰血為物質基礎;心為君主之官,心為陽臟,為陽中之陽,以陽氣為用?!毒霸廊珪ぶT氣》曰:“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氣屬陽,血屬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心氣虛進一步發(fā)展,則會引起氣損及陽或氣損及陰導致氣陽虛或氣陰虛?!端貑枴げ貧夥〞r論》指出:“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衰病隨心陽心氣的盛衰而減輕或加重,日中陽氣盛,心功能增強,故心衰病穩(wěn)定;夜半陰氣盛,心陽心氣虛衰,故心衰病加重。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有賴于心氣的推動和溫煦之功,心氣需要心陽的激發(fā)和維持,心陽旺盛則心氣充沛,運行有力,心氣充沛也有助于心陽的維護。心氣虛衰,必然累及于心陽,陽虛日久,陽損及陰,必然使機體出現(xiàn)一系列的心臟氣陽虛或氣陰虛證候。因此認為,心氣虛是心衰病發(fā)病之始動病機并貫穿心衰病全過程。
1.2 血瘀既是心力衰竭的病理產物又是心力衰竭致病因素 血瘀是指血液運行滯緩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血行不暢,阻于絡脈,瘀血產生,痹阻心脈,損傷心氣,心衰病乃發(fā),故認為血瘀導致心衰病的發(fā)展。同時,血結于脈會阻滯氣機而形成氣滯血瘀,進一步導致心衰病的加重。
心氣虛弱易致血瘀?!熬貌”赜刑?,久病必有瘀”,人之氣血,唇齒相依,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日久,心陽漸損,陰寒內生,凝滯經脈,血行遲緩,停滯為瘀[9]?!鹅`樞·刺節(jié)真邪第七十五 》中有言:“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鹅`樞·經脈》云:“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記載:“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為瘀”,而《讀醫(yī)隨筆》亦有云:“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由此可見,心血瘀阻既是心衰病心氣虧虛的病理產物,同時又是心衰病的致病因素。
1.3 水飲停聚是心衰病發(fā)生加重的進一步延展 在心力衰竭后期,母病及子傷脾,心病反侮傷腎,常可見脾腎陽氣虛微之證。脾陽不足,水谷精微不運,聚而成痰、成飲;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水液代謝失常,水不利則為痰飲,痰飲內生,更傷陽氣,如此而成惡性循環(huán)。心衰病延展,水飲停聚,則如《金匱要略》描述:“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心衰病位在上焦,根據水飲停滯部位的不同,其在癥狀上表現(xiàn)為水腫,或飲停四肢,或飲停胸脅,嚴重者全身水腫。
氣虛可導致水停?!鹅`樞·邪客》言:“氣之所致,水亦無不至焉”,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運化的動力,充沛的心氣是津液正常運行的基礎,心氣心陽不足,火不溫土,而致脾胃運化失司。津液失其運化,則停聚而凌心射肺,進一步損及心陽,同時加重喘憋、水腫等心衰病癥狀。
血瘀與水停關系更為密切?!督饏T要略·水氣病》曰:“血不利則為水”,《血證論》亦指出:“血積既久,其水乃成”,血瘀、血滯時則血行不利,血阻于內,脈中津液行之不暢,溢于脈外,潴留于臟腑官竅之間,形成水飲??梢?,水飲停聚是氣虛、血瘀導致心衰病加重的進一步延展。
總之,氣虛、血瘀、水停在心衰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構成不良循環(huán),不斷疊加促進心力衰竭演變惡化。氣虛無力行血,進而血結不行,瘀血內生,阻滯脈道,此謂因虛致瘀;氣虛不行水,水失運化,水液潴留,化為水飲,此謂因虛致水。瘀血與水飲相互轉化,相互滋生,血不利則為水,水為陰邪,停聚傷陽傷氣,陰寒內生,寒凝血泣,瘀血而成,此謂水病則累血傷氣。血瘀可及氣,瘀為陰邪,易傷陽氣,瘀于心脈,傷于心氣,此謂血病則累氣。由此可見,氣、血、水三者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相互為患的關系?;跉狻⒀?、水在心衰病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及相互關聯(lián),李榮教授將氣虛、血瘀、水停總結概括為心衰病的中醫(yī)“病機金三角”(見圖1)。
圖1 中醫(yī)心衰病“病機金三角”
《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6]根據心衰病中醫(yī)辨證分型,建議心衰病的治療,或益氣活血,或益氣養(yǎng)陰活血,或益氣溫陽活血,在此基礎上若兼夾痰飲者則加用化痰利水法,始終堅守“益氣、活血、利水”三大法則。《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7]更是直接指出:益氣、活血、利水為心衰病的治療大法。為此,李榮教授將心衰病的“益氣、活血、利水”三大治法概括為中醫(yī)“治法金三角”。
2.1 益氣、活血、利水是心衰病中醫(yī)“治法金三角”的理論內涵 益氣是截斷心衰病機中不良循環(huán)的基礎,是心衰病治療的基石,所謂“陽氣當空,陰霾即散”。益氣即是充養(yǎng)能量、恢復正氣、提升心臟功能,乃保障心主血脈之功能正常發(fā)揮的基礎?;钛獎t是祛除病理產物的重要手段,可改善血液流變狀態(tài)、改善微循環(huán)。而利水則是消除水腫、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衰病癥狀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見,益氣、活血、利水三者作用靶向不同,干預角度各異,但又異曲同工,協(xié)同發(fā)力,打破心衰病病機閉環(huán)。
2.2 截斷心力衰竭病機的惡性循環(huán)是治療之關鍵 心力衰竭的治療關鍵在于截斷病機中的惡性循環(huán),此過程中需遵循“補虛瀉實”的原則。補氣配合活血,促進心主行血功能恢復的同時,亦可清除脈中衃血,使舊血得去,新血得生,有利于心主血脈功能的進一步恢復。心主血脈功能恢復則肺、脾、腎之精氣充養(yǎng)正常,水液代謝功能改善,水飲無從所生,配合利水之法可快速除去水飲之邪,改善因水邪侵犯導致的氣喘、水腫等癥狀。
2.3 心衰病治療應根據分期靈活運用中醫(yī)“治法金三角” 李榮教授認為,心衰病在各階段的病機特點有所區(qū)別,治法上也當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側重。慢性穩(wěn)定期多為本虛為主,標實不甚;急性加重期多表現(xiàn)為本虛不支,標實邪盛,甚至陰竭陽脫。易損期[10]是心衰病發(fā)病過程中惡性循環(huán)易被激化的特殊時期,正邪相爭,正氣未復,在治療時強調因勢利導,驅邪外出,同時顧護正氣,補虛瀉實兼重。李榮教授認為,中醫(yī)“治法金三角”(見圖2)是針對心衰病之基本病機所提出的治法綱要,靈活運用中醫(yī)“治法金三角”法則可以幫助病人緩解癥狀,恢復并顧護機體正氣,盡快從急性期、緩解期、易損期過渡到慢性穩(wěn)定期,這對于臨床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圖2 中醫(yī)心衰病“治法金三角”
心衰病是一種進展性的病變,雖在不同階段病理機制側重點不盡相同,但其氣虛、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機仍然一致。根據心衰病的基本病機,結合其“益氣、活血、利水”的基本治法,李榮教授將補氣藥、活血藥和利水藥概括為心衰病治療的“藥物金三角”。
3.1 補氣藥 補益心氣是改善心功能的關鍵,李榮教授常用甘溫之人參和黃芪補氣助陽。人參為補氣第一要藥,入脾、肺、心、腎經,既大補元氣,又補益心肺宗氣;黃芪長于補氣升陽、利水消腫,參芪相須為用,可增強補氣之效用。結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人參具有改善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AS)系統(tǒng)、抗細胞凋亡及過度自噬、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構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心力衰竭[11-14]。黃芪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抑制心肌細胞凋亡,改善心功能[15-17]。根據藥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補氣藥主要與西醫(yī)強心藥相似,都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
3.2 活血藥 李榮教授認為,在補氣固本積極治療心衰病的同時,還需兼?zhèn)浠钛鲆造畛±懋a物,此亦為心衰病治療的關鍵所在;在藥物選擇上,常選用丹參、益母草、毛冬青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丹參活血不傷正、祛瘀生新,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具有改善心室重構、改善循環(huán)、抗心律失常等作用[18-20];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具有保鉀排鈉、提高心力衰竭大鼠左室射血分數(shù)、降低血液中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改善心肌重構的作用[21-22];毛冬青清熱活血、利水消腫,具有利尿作用,效果與呋塞米(速尿)相當,能抑制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肌纖維化、改善心肌收縮力[23-25]。
3.3 利水藥 利水消腫是改善心衰病癥狀的重要方法。藥理學研究表明,利水消腫、瀉肺平喘的中藥葶藶子含有包括強心苷在內的多種成分,可增強心肌收縮力,具有抑制腎小管對水、鈉的重吸收及抑制心室重構的作用[26]。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主要含有茯苓多糖、茯苓素等成分,具有利尿、抑制心肌肥厚、延緩心力衰竭等作用,其利尿作用與利尿藥呋塞米相當[27]。
李榮教授多年來將中醫(yī)“藥物金三角”(見圖3)用于心衰病治療的臨床實踐,并進行總結凝練,創(chuàng)立“康心方”作為心衰病治療的基本處方。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該方可改善心衰病病人疲乏、氣短、水腫的癥狀,提高病人生存質量,整體上具有良好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3 中醫(yī)心衰病“藥物金三角”
4.1 名醫(yī)名家運用“中醫(yī)金三角”理論治療心衰病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認為心衰病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以氣虛為主,可兼見陰虛、陽虛,標實包括痰濁、瘀血、水飲,臨證以“五臟相關與五診十綱”為辨證基礎,陰陽分治為治則[28]。陳可冀院士認為氣虛水停、瘀血內阻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yī)基本病機,隨疾病發(fā)展則見陽虛或陰虛,治療則以益氣健脾、溫補腎陽、活血利水為法[29]。張伯禮院士認為慢性心力衰竭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為心氣不足、心腎陽虛,標實為血瘀水停,治療上注重調和氣血,活血化瘀,兼顧益氣溫陽、補血養(yǎng)陰等[30]。首都國醫(yī)名師翁維良認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機可從“氣(陽)”“血”“水”立論,氣(陽)虛、血瘀、水停是本病的基本病機,治療應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基本治法[31]。廣東省名中醫(yī)黃衍壽教授認為心氣虛是心衰病發(fā)病基礎,心陽虛是疾病發(fā)展的標志,陰虛是常見的兼證,瘀血水飲是最終的病理產物。故黃教授總結前人經驗并結合多年臨床實踐,認為“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辨治心衰病的總綱[32]。另外,一項基于國醫(yī)大師及全國名中醫(yī)治療心力衰竭用藥規(guī)律[33]分析顯示,國醫(yī)大師及全國名中醫(yī)在臨證治療心力衰竭時,注重標本兼治,遣方用藥多為補氣、活血及利水之藥。以上研究表明,中醫(yī)名家辨證心衰病主要基于氣虛、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機,治療以益氣、活血、利水法為主,這為李榮教授所提出的心衰病“病機金三角”和“治法金三角”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臨床支持。
4.2 利用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心衰病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 近年以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運用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一項由心衰病人參與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大型臨床研究表明,在心力衰竭標準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芪藶強心膠囊,可明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等[34]。張國權等[35]運用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心衰病氣虛血瘀水停證,結果表明益氣活血利水法可提高心衰病臨床療效,改善中醫(yī)證候及癥狀評分,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數(shù),降低NT-proBNP,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唐婉瑩[36]以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結果顯示該治法可顯著改善病人心功能。綜觀上述臨床研究及名師實踐經驗可見,運用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心衰病在臨床上收效甚佳,這也證實運用中醫(yī)“治法金三角”治療心衰病的有效性,為 “中醫(yī)金三角”(見圖4)法則防治心衰病的新理念及新思維提供了科學的臨床依據。
圖4 心衰病防治“中醫(yī)金三角”法則
心衰病的發(fā)病機制之間錯綜復雜,互相作用,相互影響,但中醫(yī)藥多途徑、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的作用特點對心衰病可以起到綜合治療的作用。李榮教授研習眾多名醫(yī)名家經驗,在多年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包括“病機金三角”“治法金三角”及“藥物金三角”在內的心衰病防治“中醫(yī)金三角”法則,對重新認識及防治心衰病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意義,是對心衰病防治的有益補充和傳承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