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虎
摘要:物理學科知識范圍較廣,理解難度大、解題過程復雜,如果學生不能透徹、全面地理解知識要點,必將陷入思維困境,影響整體學習能力。因此,高中物理解題訓練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會審題、會思考、會答題等多方面著手,通過歸納、分析、整合、總結,應用多元方法與技巧解決問題、攻克困難,綜合鍛煉學生物理解題能力、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本文結合高中物理教學的基本題型,先提出幾點有效審題策略,并著重分析常用解題方法與技巧。
關鍵詞:高中物理; 審題方法; 解題技巧; 綜合能力
有效的物理教學過程應追求知識與技巧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既能把握學科知識內(nèi)涵,也能遷移運用、內(nèi)化吸收,巧妙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這對學生發(fā)展以及學科發(fā)展都有積極意義。那么教師在日常備課時,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引導解題思路,促進思維發(fā)散與創(chuàng)新,善于總結常用解題方法與技巧,幫助學生提升解題效率,強化綜合能力。
1、高中物理教學有效審題策略
解題的前提條件是審題,只有明確設計問題的根本目的,理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及隱含條件,為高效率、高質量解答題目夯實基礎。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通過科學審題,獲取有價值的解題信息,再現(xiàn)物理情景,找準解題切入點。
1.1 建構物理場景
審題是解題的必要前提,通過初步審題,理清已知條件和隱藏條件,明確物理過程,為構建逼真場景做好準備。每一個題目都隱藏一些關鍵詞或關鍵信息有待挖掘,如“正好平衡”、“恰好為零”、“達到最大”、“保持最高”等等,整合題目條件與關鍵信息,獲得有價值的物理變量。另外,基于數(shù)形結合思想直觀呈現(xiàn)題目中描述的場景,標注關鍵詞,對于順利解題也有重要意義。
1.2 明晰研究對象
明晰研究對象,迅速抓住題目中的重要信息,比如“求剩余氣體的壓強是多少?”則解題的研究對象就是“剩余氣體”。還有一些綜合性物理題目中設置了較為隱秘或復雜的研究對象,需要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結合已知條件尋找隱含條件,從中確定研究對象。
1.3 深挖隱含信息
把握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命題規(guī)律,著眼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在解析物理題目時,很多信息需要精心篩選、判斷、提煉,這是找準解題方法的重要一環(huán)。尤其整合題目中的隱含信息,挖掘與之對應的物理概念、公式、定理及現(xiàn)象,突破思維定勢,提高解題效率。
2、高中物理教學中常用解題方法及技巧
2.1 聯(lián)想法解題技巧
物理解題過程考驗學生邏輯思維與發(fā)散思維,運用聯(lián)想法整合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出發(fā),串聯(lián)關鍵信息,引領整個思維過程,快速確定適宜的、便捷的解題方法,于無形中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與發(fā)展?!傲W”是高中階段物理學科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從以往解題經(jīng)驗來看,如果完全依賴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分析受力情況,往往解題過程較為繁瑣,步驟復雜;如果能調動發(fā)散思維,從力學的作用原理出發(fā),聯(lián)想相關的運動狀態(tài)、受力情況等,再逐一列出解題步驟,則問題迎刃而解。舉例:當升降機處于自由下落狀態(tài)時,求這一過程中繩子對物體是否產(chǎn)生拉力?這道題目的基本解題思路為:第一,分析升降機與繩子是否同時做自由下降運動?第二,假設加速度是a,且a=g,則升降機這一過程中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第三,依照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繩子對升降機沒有產(chǎn)生作用力,即沒有產(chǎn)生拉力。
2.2 作圖法解題技巧
“作圖”在解答物理問題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學生根據(jù)題目條件畫出對應的圖像,以此發(fā)揮主體作用,調動思維發(fā)展。經(jīng)過長期堅持訓練,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維習慣,每當讀完一道題目,就能迅速在腦海中建構相應模型;利用鉛筆、尺子等工具作圖,這樣題目條件和要求一目了然,從物理問題向幾何問題轉化,實現(xiàn)跨科目的知識銜接與應用。舉例:若一根細繩跨過定滑輪,一端系住一個鐵球(質量為m),鐵球緊靠豎直、光滑的墻面,拉動繩子則鐵球呈勻速上升,求此時鐵球對墻體的壓力為減少還是增加?解題過程從鐵球受力以及方向等要素切入,由學生繪制鐵球受力圖,分析繩子對鐵球的拉力作用,形成解題思路。
2.3 假設法解題技巧
學生解決物理問題過程中容易受到固化思維影響,不善于運用假設條件解決問題。因此在應用常用解題方法時,不妨嘗試假設法,并讓學生通過反復練習理解“假設”的意義。舉例:已知有甲、乙兩個物體,質量分別為:m甲=2kg,m乙=3kg。將兩個物體疊加放在桌面上,二者動摩擦因數(shù)是μ1=0.6,物體乙與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μ2=0.5。將水平拉力F作用在物體乙上,兩個物體沿著水平方向,朝向右側做勻速直線運動,這一過程中F突然變成0,求此時物體甲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況。這種情況就適宜采取假設法,假設F變成0時,兩個物體沿著水平方向運動,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就能求出甲、乙二者運動的加速度,然后求甲的摩擦力,若甲的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則證明假設成立,反之則不成立。
總之,高中物理教學中常用解題方法與技巧有很多,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予以針對性的指導與啟發(f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發(fā)現(xiàn)、整合、運用與反思,總結有用的審題方法與解題技巧,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建構,鍛煉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發(fā)展,為從容應對新高考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王集峰.高中物理解題思維方法的探究與運用的分析[J].數(shù)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21(2):23-25.
[2]張健.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J].南北橋,20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