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
對此,研究人員的解釋是,一天中要壓抑住那么多的欲望,人們只覺得身心俱疲,所以,睡前要做的事情哪怕再簡單,都覺得費勁。而白天的欲望不斷積累,最終在一天結(jié)束的時候爆發(fā)了,為了補償自己,人們就會躺平刷手機看劇,把白天不能做的事情都給補回來。
所以,哪怕晚上明明已經(jīng)很困很累了,還是沒辦法下定決心放下手機去睡覺。所謂的“我再刷一會兒”,可能真的是“億會兒”。
以下是太長不看小總結(jié):
1.雖然又困又累,但就是不愿意就此入睡,一定要刷會兒手機,才算是完成了一日的任務。這種在沒有外力阻止的情況下,遲遲才去睡覺的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睡眠拖延癥”。它和人的自制力有一定關系,也和被壓抑的欲望有關,有時候可能是自我的一種“補償機制”。
2.有些人對吃飯吧唧嘴這種行為特別難以忍受,不一定是因為“事太多”,而是因為“恐音癥”。它指的是有些人由于大腦中負責聽覺和運動的區(qū)域之間存在異常交流,導致他們無法忍受一些和嘴巴運動有關的聲音,會覺得別人的聲音侵入了自己的身體,而自己無法控制。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情況,就是不管幾點躺床上,都要先刷會兒手機才會正式睡覺,哪怕明明已經(jīng)很困很累了,也不能少了這個流程。每次刷手機時,心里都想著,到了幾點我就睡,但往往刷著刷著就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凌晨兩三點了!
對于這種在沒有外力阻止的情況下,仍然無法按時就寢,總是在心理預設的時間之后,才遲遲去睡覺的行為,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睡眠拖延癥”(Bedtime Procrastination)。
提出這一概念的Floor M.Kroese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睡眠拖延情況和人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自律性)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做別的事情喜歡拖延的人,在動身去睡覺這件事上,也愛拖著。睡前拖延特別容易發(fā)生在人們精力不足,或者自制力匱乏的狀態(tài)下,因為去睡覺這件事,本質(zhì)上是在一天結(jié)束時,要靠自我控制力來完成的任務之一。
此外,睡前所要做的事情,比如洗澡、洗臉、刷牙、洗衣服、吹頭發(fā)等等這些,也會導致睡覺拖延。試想一下,當你癱在沙發(fā)上愉快地刷完手機后,正準備去睡覺,卻突然想起還沒洗臉刷牙洗澡,是不是一下子就不想睡了,覺得好麻煩,還不如就繼續(xù)躺著。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人們白天所堆積起來的、被壓抑的欲望,也和睡前拖延有著密切的關系。試圖抑制更多欲望的人,更有可能拖延就寢時間。而當某一天特別辛苦時,人們往往更不能堅持按照預定的時間去睡覺。
就比如說,當白天因為要學習或者上班,只能壓抑住自己想要玩兒手機、想要看劇的欲望,或者很困很累想要休息時,卻不得不打起精神來學習工作時,到了晚上這些欲望就容易被釋放出來。尤其是如果當天學習工作特別特別累,壓力特別大時,到了晚上,就越想放縱自己,于是熬夜就成了最常見的方式。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特別受不了抖腿和吃飯吧唧嘴這兩種行為。
前者的話,在那種階梯大課室或者有聯(lián)排座位的課室上過課的同學應該都有機會體驗,一排少則4個,多則10個人坐著,只要有一個人抖腿,整排座位的人都能感受到。每當這種時候,說句暴力的話,內(nèi)心真的很想把抖腿的人給打瘸了,讓你再抖!真當自己腳下自帶縫紉機嗎?
而后者,可能日常生活中相對更容易遇到,因為跟個人的習慣有關。但有些人就特別受不了這個,不僅僅是心理上覺得這個行為無法接受,而是生理上的受不了,就跟用手指刮玻璃的聲音一樣,聽著難受,讓人抓狂。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這可能跟“恐音癥”有關。它指的是有些人由于大腦中的“超敏感連接性”,對與嘴巴運動有關的聲音特別敏感,甚至無法忍受。
研究人員通過讓參與者收聽一系列聲音,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來獲得他們腦部的功能磁共振圖像,發(fā)現(xiàn)有“恐音癥”的人,在聽到進食、咀嚼等觸發(fā)音時,他們的聽覺皮層和口面運動皮層(大腦中控制嘴巴和喉嚨運動的腦區(qū))之間的連接性,明顯超過普通人。
研究人員認為,“恐音癥”者負責聽覺和運動的大腦區(qū)域之間存在異常交流,這導致他們無法忍受一些和嘴巴運動有關的聲音,會覺得別人的聲音侵入了自己的身體,而自己無法控制。他們對這些聲音的反應通常會比較極端,包括憤怒和厭惡,有時候甚至會有想要暴力去制止或者逃離這種情境的沖動。
所以有時候,當有人說自己受不了吃飯吧唧嘴這種行為,不一定是因為“事太多”,而是從生理上造成的,這些人只是天生對一些聲音比較敏感,就跟有的人天生對氣味敏感一樣。
盡量互相理解吧。
如果實在克服不了,我尋思著盡量避免一起吃飯也挺好的,大家都會吃得比較開心點兒。
啊,突然又給自己找到了一個不參與社交的理由了呢!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