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峰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先后在上海和嘉興舉行,與會的13人代表了當時全國50多名黨員。在這50多名黨員中,就包括1920年10月在北京加入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朱務善。朱務善這位從“九澧門戶”走出來的建黨先驅(qū),是我黨早期的重要骨干。作為津市第一位中共黨員,由于種種原因,朱務善的感人事跡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與宣傳?!爸v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绷暯娇倳浛疾旌蠒r的重要指示堅定了我們要挖掘好、宣傳好朱務善的感人事跡,打造好朱務善這張紅色名片的信心。
朱務善,這個地道的津市人有著紅色的傳奇人生。1896年,朱務善出生于津市生產(chǎn)街的一個書香家庭,從小就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是愛讀屈原行吟沅澧時所寫的作品,被其中的愛國情懷深深感動。因父親去世早,家道中落,朱務善中學畢業(yè)后便輟學在家,街坊四鄰不忍心這個“很會讀書”的孩子失去深造的機會,給他籌集了一筆學費。1919年春,朱務善只身踏上了北上求學的道路。如火如荼的五四運動,各種先進思想潮流的沖擊,喚醒了朱務善的愛國救國之心,他選擇進入北京大學學習,從而結識了一大批進步人士,開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他,是李大釗的親密戰(zhàn)友。在北京大學,朱務善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良師益友——李大釗(字守常),并在他的引導下,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經(jīng)驗。用朱務善自己的話說:“我認識守常先生是1920年春,到1925年出國前,我們幾乎朝夕未離?!敝靹丈婆c李大釗既是師生又是戰(zhàn)友。他曾滿懷深情地寫過一篇《回憶守常同志》的文章,用以紀念李大釗犧牲30周年。后來,他積極支持并參與中共北京市委組織的《李大釗傳》的資料征集及編纂工作。1979年,朱務善去世8年后,《李大釗傳》正式出版,書中有10多處提到朱務善或是引用了朱務善的回憶。
他,是北大學運的積極分子。1919年9月,在北大校園,朱務善加入了最先由鄧中夏發(fā)起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積極熱情地投身于講演活動,并接任鄧中夏總務干事一職,負責講演團日常工作。之后,他被推選為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北京學校聯(lián)合會主席。在李大釗的指導下,他與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等人一起,組織革命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創(chuàng)辦進步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
他,是中共早期的黨員。1920年10月,朱務善經(jīng)李大釗、鄧中夏介紹,由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成員轉(zhuǎn)為北京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員。大浪淘沙,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時的50多名黨員,僅有極少數(shù)走到了最后,如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等人,朱務善也是其中之一。
他,是我黨早期的重要骨干。1922年,朱務善被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積極從事青年工作。在北京蒙藏學校宣傳時,他還培養(yǎng)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骨干,其中有烏蘭夫、奎壁、多壽、劉錫五等一批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骨干,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早期建黨作出了積極貢獻。1924年,黨中央組建中共北方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李大釗任負責人,朱務善擔任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這時,黨派朱務善到《民報》任中文版“國內(nèi)新聞”和“經(jīng)濟副刊”編輯,他冒著風險連載了列寧的《帝國主義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后階段》等著作。
他,是工人運動的先行者。朱務善以平民教育講演團負責人身份,積極參加工運活動,與工人結下了很深的革命情誼。為了開展工人運動,他積極參加長辛店工人俱樂部的定期講演,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發(fā)動工人起來革命。1923年2月7日,震驚全國的二七慘案發(fā)生,朱務善與北京女師大學生繆伯英一道,代表北京學生赴武漢聲援工人罷工,痛斥反動軍閥的暴行,支持京漢鐵路工人的正義斗爭,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他,是請求出兵北伐和出席國民會議的代表。第一次國共合作之際,朱務善積極執(zhí)行黨的政策,以北京學生代表身份赴廣州,兩次面見孫中山,請求出兵北伐,得到了孫中山的贊許和鼓勵,完成了南行的使命。1924年,孫中山采納中共“召開國民會議”的建議,來到北京。1925年1月,以共產(chǎn)黨為領導的國民會議促進會正式成立,朱務善、顧孟余任總務股主任。在國民會議促進會的組織下,歷時一個半月的國民會議在北京順利舉行,朱務善以北京代表身份出席了這次會議。中共中央把參會代表中的中共黨員集中起來,成立了黨組,朱務善任黨組書記。除了指導和保證國民會議的順利召開外,朱務善還積極開展黨的組織活動。就是在這次會上,朱務善根據(jù)中共中央的授意,介紹大會代表中的早期海員工會著名領袖蘇兆征入黨。
他,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1925年北大畢業(yè)后,朱務善受黨的委派前往蘇聯(lián)孫逸仙(中山)大學學習和工作。1926年,他改名為伯·易·歐西皮夫,由中共黨員轉(zhuǎn)為蘇共黨員。1927年8月,共產(chǎn)國際(第三國際)指派他到列寧格勒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受“基洛夫遇刺案”牽連,他蒙冤流放于烏赫塔城。1954年,他被平反昭雪,無罪釋放,回到莫斯科。1955年春,朱務善重新申請加入蘇共,成為預備黨員。此時,年近花甲的朱務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回國,回到中國,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朱務善終于在1955年回到了祖國懷抱。朱務善在蘇聯(lián)工作、學習了30個春秋,其中經(jīng)歷了長達17年的監(jiān)禁和流放生活。在這期間,他承受了莫大的痛苦,但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對工作一以貫之積極負責。他為蘇聯(lián)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為增進中蘇兩國人民的革命友誼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朱務善回國后,1956年4月27日,經(jīng)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組織部(以下簡稱“中組部”)批準,恢復他中國共產(chǎn)黨黨籍。同年,他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黨委委員,科學出版社副社長、黨委委員、領導小組成員等,以極大熱情投入科技編譯出版工作,對促進科技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文革”期間,朱務善受到?jīng)_擊,遭受了迫害。他對自己的一生作了“無悔”的定論。他向親屬說:“每想起李大釗先生,我一生足矣?!?971年6月,朱務善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5歲。
1978年,組織上為朱務善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落實了政策,并為他舉行了追悼儀式。中組部在他的悼詞中這樣寫道:“朱務善同志是我黨創(chuàng)建時期的老黨員之一,為黨、為人民、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了一生。特別是在黨的‘一大至‘四大時期,他堅定地服從黨的決議,積極完成黨交給的任務,黨在那一時期所涉及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他幾乎都有參加,而且做出了一定成績?!钡吭~充分肯定了他畢生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的奉獻精神。朱務善去世后,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這是迄今為止,津市唯一享有此待遇的人。
朱務善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今天我們宣傳建黨先驅(qū)朱務善,就是要學習他青年時代,領導開展社會活動和青年活動,堅決反抗北洋軍閥統(tǒng)治,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學習他旅蘇期間,不計蒙冤流放的磨難,積極參加蘇聯(lián)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增進中蘇兩國人民的革命友誼,體現(xiàn)出的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學習他晚年回國,雖遭坎坷,不奪其志,以極大的熱情孜孜以求新中國科技出版事業(yè)發(fā)展,體現(xiàn)出的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
2020年10月16日,中共津市市委、津市市人民政府在朱務善紀念廳舉行了紀念建黨先驅(qū)朱務善同志誕辰124周年和銅像安放儀式。朱務善銅像落戶津市,是津市市委、市政府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關于“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安放的是革命先輩的赤誠初心,昭示的是后繼者的時代使命。
津市市委、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大紅色歷史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紅色教育陣地,把紅色基因宣傳好、傳承好、發(fā)揚好,從朱務善等革命先輩的崇高風范中、從黨的光輝歷程中吸取砥礪前行的力量,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英雄的津市人民將繼承和發(fā)揚朱務善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砥礪奮斗,共同開創(chuàng)津市美好的未來,奮力譜寫澧水流域現(xiàn)代化中心城市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津市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