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紅 劉揚
毛澤東在讀書時期,經(jīng)常利用寒假、暑假、周六、周日的時間進行農(nóng)村社會調(diào)查,并將之稱為“游學”。青年毛澤東的“游學之旅”,注重的是深入實際、調(diào)查研究。這對我們各項工作的開展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特別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扶貧檔案的建設具有啟迪和指導作用。
青年毛澤東“游學之旅”簡介
從1913年進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到1918年從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毛澤東度過為期5年半的師范學校學習時間。在校學習期間,毛澤東學習十分刻苦。與同學交往時,他不屑于談身邊瑣事,而是談人生、談社會、談中國、談人類、談世界。
1917年暑假(7月中旬至8月中旬),毛澤東與同學蕭子升一起開啟了第一次“游學之旅”。當時,毛澤東與蕭子升從長沙出發(fā),步行游歷了長沙縣、寧鄉(xiāng)縣、安化縣、益陽縣、沅江縣,行程900多里,進行實地了解民情、體驗風土人情的社會活動。途中,毛澤東接觸了農(nóng)民、財主、縣長等社會中各色人物。
1918年春天,毛澤東與蔡和森進行了第二次“游學之旅”。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經(jīng)湘陰、岳陽、平江、瀏陽等地,進行了歷時10多天的社會調(diào)研。一路上,他們了解了農(nóng)村社會情況,接觸了農(nóng)村各階層群眾,鍛煉了社會活動能力。
青年毛澤東“游學之旅”的意義
青年毛澤東的“游學之旅”,是毛澤東農(nóng)村調(diào)研的起點,目的是通過“游學之旅”,深入基層、熟悉社會、了解社會?!皼]有調(diào)查,沒有發(fā)言權”就是毛澤東農(nóng)村調(diào)研后的精辟論斷。
青年毛澤東的“游學之旅”,歷時不長,總計不足兩個月。但從這一行動可以看出,毛澤東不是一般的學生,而是一位心憂天下、胸懷大志的有志青年、熱血男兒。“游學之旅”,使青年毛澤東接觸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了解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學到了在學校學不到的社會知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著名的新民學會,就是毛澤東在“游學之旅”途中構思與醞釀的結(jié)晶。青年毛澤東的“游學之旅”,激發(fā)了毛澤東為中國、為世界而奮斗的雄心壯志;“游學之旅”為毛澤東投身解放中國、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事業(yè)打下了基礎。
青年毛澤東“游學之旅”的啟示
青年毛澤東的“游學之旅”,旨在通過“游學”這種形式,貼近生活,了解社會實際,從而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出合乎實際的正常判斷。這種實事求是的做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的扶貧檔案建設很有啟發(fā)作用。扶貧檔案的建設,應在深入貧困地區(qū)、貧困家庭、貧困村莊進行調(diào)研與考察的基礎上進行,不能憑“感情用事”,更不能靠打“友情牌”來確定“扶貧”對象。因此,在扶貧檔案建設方面,必須做到既“摸清家底建貧困真檔”又“探求實情幫扶真貧”。
——“摸清家底建貧困真檔”
建檔是基礎、是手段,扶貧是目的。扶貧檔案的建設,必須建立在調(diào)研、家訪或村訪的基礎之上,胡編亂造貧困檔案是違法亂紀的行為,也不符合事物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扶貧檔案的建設,應當實事求是,只有貧困家庭檔案中的信息、記錄都真實可信,才會對貧困家庭的幫扶工作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什么在平常的扶貧工作中,或在幫扶工作中,會出現(xiàn)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于還有亂象的存在,分析起來,扶貧檔案建設方面的不足是原因之一。
——“探求實情幫扶真貧”
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貧困地區(qū)、貧困縣、貧困村、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員。所以,我們要做好扶貧工作,建設好扶貧檔案,就要多下基層、勤走訪,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找出致貧的原因,分析致貧的根源,研究并提出解決的辦法以及實施方案。對因病致貧的,就要有針對性地宣傳保健知識,為他們送醫(yī)、送藥;對因經(jīng)濟致貧的,就要幫助他們建好產(chǎn)業(yè)鏈,增加收入,并“對癥下藥”搞活當?shù)亟?jīng)濟;對因缺文化缺技術致貧的,就應盡快對其進行知識結(jié)構、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提升。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扶貧工作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毛澤東一生注重社會調(diào)研和實踐,深刻體察到中國農(nóng)情和國情。毛澤東提出的“沒有調(diào)查,沒有發(fā)言權”這句至理名言,闡釋了實踐的重要、實踐的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與新的實踐基礎上,毛澤東“游學之旅”的寶貴經(jīng)驗,被我們靈活應用于扶貧檔案建設中,啟迪大家要更加注重社會實踐(走家入戶)與調(diào)查,從實際出發(fā)建檔立卡,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本文為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民生檔案資源共享促進國民幸福指數(shù)提升的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號為:18BTQ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