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灃 張孝良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在毛主席看來,經濟、國防、交通是三位一體的,有了發(fā)達的交通體系,全國經濟就能活,同時,經濟發(fā)展又能通過發(fā)達的交通體系鞏固國防。
但當時中國的鐵路,通車里程還不到印度的一半,全國有30%的縣連公路是什么樣子都沒見過,毛主席就曾說過:“有些鐵路、航運、公路還有大量的獨輪車路,還有只能用腳走、甚至用腳也不好走的路并存?!?/p>
經濟要恢復發(fā)展,沒有鐵路是萬萬不能的。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的工廠需要中西部地區(qū)的原材料,沒有鐵路,生產效率就上不去。鐵路建設事關國家發(fā)展的全局!在毛主席的動員下,鐵路建設者們夜以繼日地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含1949年之后的三年恢復時期),新中國的鐵路建設成就斐然,共修建了6100多公里的新鐵路。
自古,中國便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舊中國的鐵路主要集中在東北和中東部,西部幾乎沒有鐵路。西南土地上的人們,千百年來一直夢想能打通天塹,暢游神州。
1950年6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各地的支持下,穿越巴蜀的成渝鐵路開工,為修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拉開了序幕。
成渝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后自力更生修筑的第一條鐵路,面臨的困難很多,可廣大筑路工人在黨的領導下,以無比高昂的政治熱情和干勁,在“人民自己的鐵路自己修”的口號下,日日夜夜忘我勞動。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軍區(qū)相繼組成4個總隊,2萬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投入到成渝鐵路建設工地,在缺乏機械設備的困難條件下,他們憑著艱苦奮斗的精神,打著燈籠火把,推著斗車出渣,創(chuàng)造了52天完成4個月任務的奇跡。
為加快工程進度,1950年11月,10萬民工被動員加入到筑路隊伍中,他們紛紛編竹筐、制扁擔,架起火爐打鐵鍬……鐵路修到哪里,哪里的群眾就成立護路隊,日夜看守,嚴防匪特破壞。
鋪路需要100多萬根枕木,四川人民就熱情高漲地掀起了獻枕木的運動,一些青年獻出做新床的木料,一些老人獻出了做壽棺的方材,有的人還獻出了珍藏多年的樟木、楠木,各地群眾還積極采伐送往工地,共獻出枕木129萬根。
與此同時,筑路軍民還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性,在施工中積極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技術,解決了修路中的不少難題。如路基分層填土打夯、長涵洞分節(jié)建造、廠制鋼筋混凝土、枕木預先鉆眼等先進方法,不僅縮短了工期,而且提高了工程質量。
當年筑路參與者方樹云回憶起那段往事時,激動地說:“每天早上天剛發(fā)白,我們就起床了。晚上大家都自覺留下來加班。沒有鞋子,就打光腳;沒有工具,就手工鑿石頭開隧道。50多公斤的擔子挑起來就跑,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19歲就參加成渝鐵路建設的張隆恩也記憶猶新:“那時候我們每天補貼2公斤米,沒有工錢,但大家都熱情高漲。鋪鐵軌需要枕木,沿途的農民就砍了自家的樹送來?!?/p>
1952年6月13日,全長505公里的成渝鐵路終于全線貫通,比預期提前3個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條由自己設計、自己建造、材料零部件全部為國產的成渝鐵路勝利通車!
505公里的成渝鐵路,橫貫四川中心地帶,是西南地區(qū)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大動脈,其建成深刻改變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區(qū)的交通格局。此后,我國以溝通西南、西北為重點,修建了大量鐵路干線、支線和樞紐,也從此拉開了新中國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