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麗麗
摘要:目前,大部分教師依舊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一味向學生傳授“適合考試”的群文閱讀知識和具體方法,過于突出自身的“講”,在確定議題時忽視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本文立足于高中語文教學角度,分析了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語文;群文閱讀;課堂教學
引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需要建立學習任務群。葉圣陶認為:“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庇纱丝梢娙何拈喿x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閱讀任務群中落地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在情境式的閱讀活動中進行群文閱讀。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xiàn)實意義。
1確定議題:以核心素養(yǎng)為依托,設置議題
確定一個有意義的議題是開展群文閱讀的首要任務,教師在確定議題時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依托,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認真的研讀,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確定有效、有討論價值的議題,逐步引發(fā)學生對多篇文本閱讀和探究的熱情,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把握多文本的“共通點”,這有利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選文,為接下來整體感知多文本做好鋪墊。議題是群文閱讀的核心,如果沒有合適的議題,就無法形成高效的群文閱讀,因此,教師要立足教材文本,尋找并確定議題,讓議題指向學生的學情,使學生明確討論方向,逐步掌握群文的內容和意義,最終達到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例如,教師立足于教材中的各篇文本,結合當代高中生所處的青春時光,設置了“青春激揚,少年情懷”這一有意義的議題。首先,導入學生熟知的郭沫若、聞一多等名家,讓學生了解他們青少年時期內心懷揣著何種情懷、有著怎樣的壯志。其次,抓住“青春激揚”的主題,引導學生討論“青春的價值”,并探究教材中有哪些符合主題的文本,包括《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致云雀》等。最后,引領學生深入探究群文的含義,使學生挖掘其中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與傳承,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組織選文:以核心素養(yǎng)為重心,合理選文
在確定議題后,教師應在教材中選擇合適的多篇文本,所選文本不僅要能夠體現(xiàn)議題,使其具有內在關聯(lián),還要能夠從多角度反映議題,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議題,進一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重心,在選取某組文本的過程中注重選文的比較和關聯(lián),盡可能地凸顯所選文本之間的“互文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文本中看似零散的信息進行提煉和歸納,形成自己的認識,并在文本思考中產生自己的見解,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在確定議題“自然情懷”后,教師選取了現(xiàn)代寫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三篇文本,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引領學生探討“如何通過景物更好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這一問題。學生通過群文閱讀了解了文本所描寫的“景”、景物的特點、景物所蘊含的“情”,以及景與情融合的方法。教師通過文中的“秋晨小院”“月下荷塘”“滄桑古園”引領學生分析景與情完美融合的方法,促使學生將文本內容與自己的觀點產生碰撞,形成新的思考和認知,從而增強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逐步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3共讀共議:以核心素養(yǎng)為載體,集體建構
要引導高中生閱讀不同類型文本:橫向看文學類文本、思辨性文本、實用性文本;縱向看中國古代傳統(tǒng)經典、中國現(xiàn)當代作品、外國作家作品。群文閱讀的涉獵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獨篇式閱讀的盲區(qū)。在群文閱讀中,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要扮演好引路人和指導者的角色,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表達的空間與機會,通過提問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建構起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升華學生對多篇文本的認知,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議題的討論和意義的建構中。因此,教師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載體,與學生進行“共讀共議”,讓學生發(fā)表自己對文本的見解,通過“讓位于生,讓講于讀,讓說于聽”加強群文閱讀課上的良性互動,和學生一起完成意義建構,最終達成共識,有效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引領學生共讀文本,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大致內容;其次,把學生分為四個小組,要求各小組從選景、調色、修辭、修飾語四個方面進行探究,并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空間與機會,讓學生暢談自己喜歡的文本中所描寫的景物,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在頭腦中構建生動具體的畫面,進行深層的對比閱讀,體會三篇文本創(chuàng)設的不同意境之美,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種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使學生深刻理解三篇文本所采用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領略到文本中的“景物之美”“情感之真”,深度挖掘“情景交融”的技巧,從而發(fā)展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教學符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并與新教材、新高考相契合。在教學理念上重視其意義,依照群文閱讀不同層次的內容進行設計和實施,及時評估、反饋、調整,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以增強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英.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思辨能力[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12):13-14.
[2]鐘斌,林明.自然情懷、生命觀照與審美情趣的詩意表達——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七單元教學設計[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11):11-17.
[3]鄒夢夢.群文共讀 互文見義——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單元三首詞的教學設想[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22):4-7.
[4]牛婷婷.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群文閱讀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J].第二課堂(D),2020(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