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嘯琦 劉雪麗
摘 要:美國黑人英語作為諸多英語變體的組成部分之一,在誕生之初,其正當性和規(guī)范性就在使用標準英語的群體中激起廣泛爭議;然而隨著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和受教育水平提高,以及美國社會對多元文化越發(fā)包容,美國黑人英語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影響力也隨之增強。從最初僅由美國黑人群體使用,到如今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黑人英語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演化出了獨具特色的語法特征和內涵豐富的詞匯表達,并逐漸對標準英語施加其影響。因此,了解美國黑人英語的表現(xiàn)形式及影響其發(fā)展的因素,已經成為英語習得及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英語變體; 黑人英語; 詞匯表達; 語法特征
中圖分類號:G11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158-002
一、引言
黑人作為美國主要的少數(shù)族裔群體,其在美國的發(fā)展歷史可以上溯至16世紀的三角販奴貿易。非洲黑人到達美國之初,只能以奴隸的身份在種植園和礦山等場所從事體力勞動。在此過程中,來自不同地域的黑人,以及黑人與白人之間出于溝通的需要,黑人英語(Black American English,BAE)的雛形就此形成。董啟明(2009)將美國黑人英語稱之為“a sort of pidgin English”(洋涇浜英語),即一種從標準英語中剝離出的簡化表達。黑人英語亦被稱為Negro creole、Negro dialect以及如今的African American English等。這種英語表達方式受到美國黑人在美國國內地位的演變,以及美國多元文化融合的影響而不斷變化。鑒于早期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低下,能夠擁有“自由人”身份的黑人寥寥無幾,自然黑人的受教育權也無從談及。因此在一段時間內,黑人英語被主流白人社會認為是受到錯誤語法和下流俚語污染的“劣等英語”(郭智勇,2014)。然而自20世紀20年代的哈萊姆文藝復興(The Harlem Renaissance)時期后,白人社會逐漸從排斥黑人文化,到主動邀請黑人進入文學領域開展創(chuàng)作;再到20世紀70年代,以黑人文化為核心的街頭文化在美國盛行,黑人英語作為黑人文化的語言載體隨之風靡,這為這種英語變體在美國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美國黑人英語的表現(xiàn)形式
在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對黑人英語正當性和規(guī)范性的質疑。然而黑人英語在詞匯含義、語法結構等方面并非毫無規(guī)律可循;相反地,黑人英語除了擁有自成一派的語言使用方法外,其在詞匯方面也透露出濃郁的美國黑人文化特色。
2.1美國黑人英語的詞匯特點
作為黑人英語的顯著特色,多樣的詞匯和豐富的表意方式對黑人英語的發(fā)展和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早期美國黑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因此最早的黑人英語詞匯是通過來自西非的黑人奴隸將當?shù)卣Z言與英語進行雜糅所形成的。英語與非洲當?shù)卣Z融合主要有三種方式:
(1)大量詞匯直接來源于西非語言。有數(shù)據(jù)表明,大約6000黑人英語詞匯由此組成(王長楷,1983)。
(2)將英語詞匯賦予非洲語言詞匯的含義和用法。這種用法中比較典型的非洲語言特征是將英語中詞匯原本的褒貶傾向顛倒。例如,美國黑人往往以“bad”來表達“good”“wonderful”的含義。
(3)隱喻語(Cold talk)(王長楷,1983)的創(chuàng)造使用。因為與白人尖銳的矛盾以及長期處在種族隔離的閉塞環(huán)境中,美國黑人通過夸張等手法,創(chuàng)造出了只能由黑人群體解讀的表達方式。然而有些隱喻語,由于被外界熟知,而不得不廢棄使用或是改由其他詞匯進行表達。因此,隱喻語的變化往往十分迅速。常見的隱喻語有“baby-kisser”(政客)、“fat cat”(富人)等。通常創(chuàng)造隱喻語的手法除了夸張以外,還可以通過改變詞匯的字母順序或是通過增刪字母來實現(xiàn)。
黑人英語詞匯的另一顯著特點是以含有具體意義的名詞來表達抽象含義,例如:以cash(現(xiàn)金)、check(支票)表示money(金錢);juice(果汁)表示respect(尊重);six feet deep(6英尺以下)表示death(死亡)等。
黑人英語也可以通過連讀和省音等方式來創(chuàng)造出獨有的單詞或詞組,這類詞匯被學者稱為黑人英語小詞(Small words)(郭智勇,2014),例如:whats = wus、going to = gonna、that = da等。
2.2美國黑人英語的語法特點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里,黑人往往被視為“thick lips and thick minds”(Dillard, J.L.1972),黑人英語也因其與標準英語(Standard American English)在使用規(guī)則上的差異而被視作異端。但黑人英語仍然遵循了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
(1)系動詞“be”的使用
在美國黑人英語中,“be”一詞的使用與標準英語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形成了屬于黑人英語的一套特有規(guī)則,具體表現(xiàn)在:
①省略“be”動詞,或稱“零系詞”,例如:
Mary absent today. (董啟明,2009)
That my car.
②將“be”與表示時間狀態(tài)的副詞共同使用來表達習慣性的動作,例如:
Whenever she be tired, she be cross.(司勝利、李緋緋,2017)
③以“be”表示從事某事的意愿,例如:
He say he be going.表示He says he will be going.(司勝利、李緋緋,2017)
(2)否定
①當句子中的謂語成分為非行為動詞時,以aint充當否定成分,同時aint也可作為am/is/are not、have/has not的替換,并且無需在人稱和數(shù)上進行區(qū)分(周國輝,2001)。
②使用雙重否定及多重否定,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期的非標準英語。在標準英語中往往為表明說話者強烈的語氣,起強調作用;而在黑人英語中則無此含義,僅用來表示標準英語中的否定意味,例如:
I aint got no money.意為“我沒有錢?!?/p>
(3)用“it is”替換“there is”
司勝利、李緋緋(2017)將此處的“it”稱為“存在性it”。在這種用法中,“it”并無具體意義,只在句子中代指某個非具體名詞。
(4)所有格后省略“s”
That Peter car.
(5)時態(tài)
①黑人英語往往通過在上下文中表現(xiàn)出具體的時間標記特征,來表示句子所處的時間狀態(tài),而在謂語的時態(tài)上則不表現(xiàn)出任何變化。
②在時間狀態(tài)為一般現(xiàn)在時的句子中,第三人稱單數(shù)動詞的詞尾往往會省略“s”。
三、影響美國黑人英語發(fā)展的因素
與其認為黑人英語是美國黑人特有的語言,不如將它視作是美國黑人基于英語表達黑人特征(Blackness)的一種載體。黑人英語的形成是由美國黑人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水平及社會地位等所致,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美國黑人都使用黑人英語。
曹務堂(1991)認為美國黑人英語特指為美國各大城市底層黑人所使用的語言,也有其他學者認為這一語言為北美大陸黑人廣泛使用。在美國內戰(zhàn)時期黑奴得到解放后,美國黑人英語逐漸開始與白人英語相互融合;而到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黑人文化盛行與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黑人英語便隨著黑人文化一道向主流社會滲透。20世紀20年代,起源于紐約哈萊姆地區(qū)的黑人文藝復興運動,促使部分黑人知識分子就先前美國社會對黑人群體的定位提出質疑和批判;同時,由黑奴勞動號子和黑人“靈歌”改編而來的藍調音樂席卷了“禁酒令”(Prohibition)時期美國各處地下酒吧,成為了美國社會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
20世紀50年代,美國南方各州仍以法律的形式對黑人采取種族隔離措施,黑人仍被美國社會認為是“二等公民”;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正式判決校園里的種族隔離為非法。此舉本應該能夠提高美國黑人的受教育權利以及文化水平,然而美國南部絕大部分學校仍然堅持其種族隔離政策。1957年,13名由全美有色人種協(xié)會(NAACP)挑選出的黑人學生,不得不在聯(lián)邦軍隊的保護下進入白人高中就讀。這反映出美國社會長期對黑人的敵視,以及對待黑人文化及黑人英語的保守態(tài)度。盡管在受教育權上,黑人此時依然被排擠,但在文化方面,隨著克利夫蘭電視臺非裔主播Alan Freed將由藍調音樂演變而來的搖滾樂(Rock & Roll)介紹給美國的新一代白人觀眾,由黑人英語譜寫的歌詞與搖滾樂一道,成為了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風靡全美。1964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民權法案。這一法案宣告學校、工廠、以及其他公共場合的種族歧視現(xiàn)象為非法。加之Martin Luther King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與新一代美國人(Baby Boom Generation)特有的開放態(tài)度,以及“反文化”浪潮盛行等因素影響,整個美國社會在此時期,對黑人群體及其文化持一種相對包容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黑人英語的傳播和發(fā)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搖滾樂及嘻哈文化的風靡,催生了諸如Michael Jackson、Beyoncé等非裔樂壇巨星,其歌詞中涌現(xiàn)出的黑人英語詞匯隨其音樂一道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無疑對黑人英語的發(fā)展以及黑人英語與其他語言的碰撞提供了新的契機。
劉錦明(1996)在1993年對美國俄勒岡州的60名美國不同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其用于表達“同意、贊揚及喝彩”的23個詞中,有6個由黑人英語滲透而來。據(jù)此,黑人英語作為美國英語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影響力,尤其是對年輕群體的影響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黑人英語在美國國內的影響不斷擴大,但是其發(fā)展也并非完全沒有障礙。雖然黑人英語相對完備的語法規(guī)律以及諸多創(chuàng)造詞匯的手段已經得到了各方承認,但在語言的正當性和規(guī)范性問題上,以及如何界定黑人英語在各類英語變體中的地位,美國社會的態(tài)度仍然難以統(tǒng)一。甚至在美國黑人群體內部,也未能對這些問題達成一致意見。
199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教育局經過研究,決定將黑人學生群體廣泛使用的黑人英語作為標準英語之下的第二語言進行教授,并將這種語言命名為“Ebonics”。此舉在美國各界激起了廣泛爭議,有人認為這一舉措體現(xiàn)了對黑人語言及其文化地位的尊重,而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Jesse Jackson則將“Ebonics”稱作“俚語(Slang talk)”,他甚至激烈地表示“You dont have to go to school to learn to talk garbage!”(王瑜生,2017)。也有學者認為,黑人英語對美國社會而言存在著兩面性。Robert Burchfield(1985)稱“黑人英語富于色彩、活力、想象力以及顛覆性?!焙谌擞⒄Z的存在和廣泛使用會影響對標準英語的歷史繼承。
由此可見,黑人英語如何在美國社會中,尤其是在美國黑人內部得到進一步認同,也會影響其今后的發(fā)展。黑人英語與主流社會語言達成妥協(xié)依然要經歷相當漫長的過程。而隨著社會持續(xù)演變,黑人英語隨之發(fā)展,新的影響因素也必然產生。
四、結語
如今黑人英語已經成為美國語言熔爐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對美國整體語言文化的重要性隨著美國黑人在國內地位的上升日益增長。黑人英語并非一成不變,它通過吸收英語以及其他語言多樣的表達形式和特點來豐富自身,特定的社會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也能為黑人英語的演變提供素材。
黑人英語并非僅僅用于交流,它也是美國黑人表達其情緒訴求和進行文化輸出的手段。在表現(xiàn)形式不斷多樣化的同時,其語法規(guī)律和使用規(guī)則也進一步完善。與社會現(xiàn)實和時代潮流緊密聯(lián)系的特征也為黑人英語拓展了其受眾,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范圍。對廣大語言研究者來說,黑人英語不失為一個充滿了樂趣與研究價值的寶庫。
參考文獻:
[1]曹務堂.試論美國黑人英語的語言特征[J]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1(3):1-9
[2] Dillard, J.L.1972. Black English: Its history and usage in the United State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3]董啟明.新編英語文體學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7):73.
[4]郭智勇.黑人英語:劣等英語亦或非洲裔美國英語[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11):7-8
[5]劉錦明.黑人英語對標準英語的影響——從cool談起[J]現(xiàn)代外語,1996(1):47-50
[6] Robert Burchfield 1985. The English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64
[7]司勝利,李緋緋.美國黑人英語的一些特點[J]現(xiàn)代語言學,2017,5(4):357-365
[8]王長楷.美國黑人英語的形成及其特點[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4):102-112
[9]王瑜生.芻議黑人英語起源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22):152-154
[10]周國輝.黑人英語、當代英語與現(xiàn)代漢語[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4):22-27
作者簡介:王嘯琦,2000年生,男,江蘇蘇州人,南京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劉雪麗,1989年生,女,河南周口人,南京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