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
一、繪本故事
《粽子里的故事》講述的是有趣而又有愛的故事。樹林里住著一個為小朋友找故事、講故事的老奶奶,可她害了一場大病后,就不能說話了,不能把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了。于是,老奶奶采來香粽葉,洗凈白糯米,把一個一個故事包到粽子里。小松鼠、小狐貍、小百靈、小白兔、小猴子吃了粽子有了故事,可是卻不會說,他們決定去找一個會說話的小朋友。當(dāng)他們發(fā)現(xiàn)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起追趕時,卻嚇跑了小姑娘。有什么辦法能將小姑娘找回來呢?他們采了好多蘑菇,撒在山坡上,一直撒到老奶奶的小房子跟前。小姑娘采蘑菇,一直采到了老奶奶的房子前。老奶奶請她吃了香噴噴的粽子,故事也全都吃到了小姑娘的肚子里啦!小姑娘給小動物們講了好多好聽的故事,他們都聽得入了迷。小姑娘背著滿滿的一筐蘑菇,又帶著滿滿的一肚子故事,告別老奶奶回家去。小動物們唱著歌和小姑娘道別。
《粽子里的故事》是一個蘊含民間傳統(tǒng)習(xí)俗的故事。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xí)俗是包粽子、吃粽子。大多孩子都吃過粽子,但對粽子是怎么制作的,以及粽子的由來還很陌生。故事里老奶奶“采”“洗”“包”三個動作,讓孩子們了解了粽子的制作方法。
《粽子里的故事》還寄托著一種希望和期盼。老奶奶將故事包進粽子,希望故事不會丟失,期盼吃了粽子的小朋友會講好多好聽的故事。當(dāng)小動物們吃了粽子卻講不出故事時,他們又想出了很多辦法尋找吃了粽子能講故事的人。大家共同的愿望都是吃了粽子,會講故事,讓老奶奶的會講故事的本領(lǐng)得到傳承。
一只小小的粽子引發(fā)出許多故事,孩子們從故事里獲得了成長的樂趣,似乎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希望和寄托。
二、圖畫語言
1. 畫面的色彩、構(gòu)圖和排列
畫面的色彩明亮,大片暖暖的黃色、橘色基調(diào)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傳遞的溫暖、祥和的氣息,突顯故事的主題。
故事中的動物形象可愛,人物表情鮮明,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相呼應(yīng),易于幼兒觀察、理解、感受。在構(gòu)圖上,作者運用大塊面的簡單背景來烘托人物和主題,使得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故事所要表現(xiàn)的情節(jié)。
在排列上,大多畫面都以單幅出現(xiàn),即一頁講述一個情節(jié)。而在講述小動物們到樹林里去找會講話的小姑娘時,畫面排列則采用了跨幅的方式,從而達到更好地呈現(xiàn)故事場景、過程的目的。
2. 圖畫中蘊藏的細節(jié)
圖畫書中老奶奶的發(fā)髻、褂子、布鞋和小姑娘的麻花辮、花棉襖、小綠褲的打扮,還有小背簍、小陶盆,以及在溪邊淘米、洗粽葉的畫面,透露出濃濃的民俗韻味。
三、創(chuàng)美活動
1. 美味的粽子
材料準備:水彩筆、描邊筆。
推薦年齡:中班。
指導(dǎo):引導(dǎo)幼兒在觀察粽子、鴨蛋形狀、特點的基礎(chǔ)上,嘗試用三角形、圓形、橢圓形進行創(chuàng)意繪畫。
2. 粽子劃船賽
材料準備:水彩筆、彩色紙、蠟筆、描邊筆、雙面膠。
推薦年齡:大班。
指導(dǎo):引導(dǎo)幼兒將彩紙按照先橫后豎的方法粘貼制作粽子,并能添畫表情后,將粽子依次粘貼在粽葉上,擺放出劃船的造型。
3. 粽子大比拼
材料準備:彩紙、折紙示意圖。
推薦年齡:大班。
指導(dǎo):引導(dǎo)幼兒借助折紙示意圖,嘗試粽子的折疊方法。
4. 藏在粽子里的回憶
材料準備:海綿、棉簽、丙烯。
推薦年齡:中班。
指導(dǎo):引導(dǎo)幼兒用棉簽畫出粽子的基本形狀,體驗棉簽畫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