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明
兒時,我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耍猴。耍猴又叫猴戲,在小孩子的眼里,充滿了趣味和神奇。
我所見到的耍猴人百分之百都是河南老鄉(xiāng),他們牽著幾只猴子,背著再簡單不過的行囊,爬山涉水,來到遙遠的塞外邊陲,其艱辛可想而知。
耍猴人個個衣衫襤褸、囚首垢面,與猴子一樣骯臟,渾然一體。也怪不得他們?nèi)绱隋邋莞C囊,那時的歸綏,處處黃土地,無風三尺土,有雨兩腳泥。在這樣的場地上蹦蹦跳跳地表演,其結(jié)果只能落得個灰頭土臉。圍觀的人看完一場猴戲,自然也蓬頭垢面、一身塵土。
耍猴人在開場時,都要先猛敲上一陣子銅鑼,“當、當、當”地沒完沒了,目的就是招攬觀眾。待看客不斷地圍攏過來,基本上能湊成一個人圈后,耍猴人就開始獻藝了。耍猴人左手提鑼,還用長繩子牽著猴子;右手拿著鑼錘和馴猴的鞭子,不時敲鑼并揮動著鞭子。猴子緊張地看著揮舞的鞭子,拼命扯直套在脖頸上的繩子繞著圓圈跑。因此,以耍猴人為圓心、繩子為半徑、猴子為軌跡,人圈就會越來越圓。猴子邊跑邊變換姿態(tài),時而翻跟頭,時而拿大頂,博得陣陣掌聲,歡聲笑語響成一片。
猴戲的節(jié)目很多,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猴子走鋼絲。雖然鋼絲不長、支架不高,也需要高超的平衡技巧。不知道猴子為了掌握這種技巧挨過多少鞭子。
耍猴人都有一個小木箱,七、八個臉譜整整齊齊地擺在里面。經(jīng)過訓練的猴子會掀開小木箱的蓋,掏出一個,往臉上一扣就戴上了。繞場一周后,隨手往箱邊一扔,再抓出第二個臉譜戴上。拿一個,少一個,不會出錯。
猴子最麻煩的是換行頭。要依次穿上文官、武將的戲裝。特別是花袍玉帶,再戴上有兩根野雞翎子的頭盔,這就需要耍猴人的幫助了。衣服穿好,頭盔扎緊綁定,才不至于在翻跟頭時散落。裝扮起來的猴子亦正亦邪,應了一個詞“沐猴而冠”,使人忍俊不禁。
期間小狗也不時地穿插表演,馱上猴子跑場、鉆籮圈。有時兩、三個籮圈疊放得高高的,小狗如果膽怯不敢跳,耍猴人用鞭桿敲打一下也就躍過去了。不想鉆,不敢鉆只能挨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猴子和小狗始終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
猴子非常害怕耍猴人的鞭子,只要看到皮鞭揮起,便立刻縮成一團。記得有一次,耍猴人大聲呵斥猴子,讓它們做出下跪作揖的動作。猴子不聽話,耍猴人的鞭子立刻向猴子抽去,嚇得猴子“吱吱”直叫。
有時,圍觀者看見耍猴人打猴子,會出聲制止,但耍猴人滿不在乎地說:“猴子不打不老實,就得打。”
觀眾最喜歡看猴子和耍猴人發(fā)生沖突的節(jié)目。當被打急了的猴子拿起刀子、磚頭以及金箍棒來追打耍猴人時,耍猴人往往假裝逃竄。場外的觀眾會大聲為猴子叫好:“打、打,打他個龜兒子,猴娃子好樣的!”有人為猴子豎起了大拇指、有人給猴子遞上一塊石頭,好讓猴子砸耍猴人。此時就有人給猴子扔來糖果作為獎勵,還有人往場地里扔錢。
有時,耍猴人讓一只猴子躺下,作勢要殺它。另外幾只猴子便奮力搶救那只猴子,猴子和耍猴人的許多滑稽動作贏得現(xiàn)場一片笑聲。
據(jù)說,耍猴人對猴子并不是真打,鞭子的落點從來不在猴子的身上。至于猴子對耍猴人的報復,也不是編排出來的鬧劇。我就親眼見過耍猴人被猴子的石塊砸中,血流滿面。
猴戲最經(jīng)典的節(jié)目是“槍斃”猴子。猴子被耍猴人打了以后,撿起地上的玩具刀試圖報復,被耍猴人活捉。于是猴子被蒙面雙手反綁,跪在地上等待耍猴人的判決。一頓數(shù)落后,耍猴人宣布要對猴子執(zhí)行槍決。耍猴人拿著玩具槍對準猴子射擊后,猴子應聲倒下。此時,另外一只猴子端著盤子,開始向觀眾討錢,人們看得開心,就會紛紛解囊。
聽說,耍猴人大多是河南新野縣的。那里沒有高山、森林,不是猴子生活的天堂,然而卻有著數(shù)百年的養(yǎng)猴歷史,人和猴子相依為命繁衍至今。那里的耍猴人每年如同候鳥一樣,冬季牽著猴子去溫暖的南方謀生,夏季又輾轉(zhuǎn)到北方來賣藝,一年之中只在農(nóng)忙的時候回家。
耍猴人的收入很少,只要一天不演出,吃住皆成問題。因為帶著猴子很難登上火車或汽運的客車,他們只能偷坐鐵路的敞篷貨車。日曬雨淋,生活充滿了艱辛,因病客死他鄉(xiāng)者也不在少數(shù)。
我見過耍猴人兩口子共同流浪,狀如乞丐。我還見過一個耍猴人的年輕妻子敞懷給喪母的幼猴哺乳,更引發(fā)我的惻隱之心。
很久沒見過耍猴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幾乎所有的藝人,地位都有了極大的提高,然而唯有耍猴者每況愈下,被驅(qū)來趕去,狀如盲流。這些人為了生計馴養(yǎng)動物,給人們帶來一些快樂,理應值得我們尊重。凡生活不夠如意的人,都應該對這些顛沛流離、風餐露宿的低賤藝人予以同情憐憫。
近日始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歷史甚早,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里就有猴戲的形象。迄明清,已有為生計流浪江湖的玩猴藝人。《燕京歲時記》“耍猴兒者,木箱之內(nèi)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馬,均能聽人指揮。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馬者,以羊易馬也?!?/p>
猴戲在中國最遲于唐朝已有出現(xiàn),最初用于祭祀。古人把猴子視為馬的守護神,常于馬廄內(nèi)養(yǎng)猴子以留住馬匹,因此猴子又有“馬留”的別稱,此名稱至今仍保留在粵語中。日本于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猴戲。常見于武術、賣藥等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