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彩紅
入選統(tǒng)編版教材的都是文質兼?zhèn)涞牡浞吨?,不僅具有豐富的語言借鑒價值,更蘊藏著豐富的主題內(nèi)涵。文本感知與解讀,決不能停留在文本信息層面,而要逐步深入、聯(lián)系自我,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依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研究文本體悟和解讀的基本路徑。筆者即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三上《掌聲》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一、緊扣課題,聯(lián)系生活定認知基調(diào)
題目是一篇課文的窗口,是文本內(nèi)容的高度濃縮,是內(nèi)在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更是主體內(nèi)容的聚集之處。教學之初,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借助課題大膽猜測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拓展資料鋪墊認知,從而為后續(xù)文本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掌聲”,不僅是故事發(fā)展的線索,也是導致主人公英子人生轉變的重要力量。在正式走進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題目入手,說說自己對“掌聲”的了解,并結合生活,說說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會有掌聲,學生紛紛從生活入手,想到了觀看節(jié)目表演結束后會有掌聲,這是致謝的“掌聲”;想到同學們朗讀優(yōu)秀作文時會有“掌聲”,這是敬佩的“掌聲”;想到運動會上摔倒了,站起來堅持完成賽程會有“掌聲”,這是鼓勵的“掌聲”……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著課題展開質疑:這篇課文究竟圍繞著“掌聲”寫了一件什么事情,故事中的掌聲究竟具有怎樣的力量,主人公通過掌聲有了怎樣的變化。
解讀文本,學生首先接觸的就是題目,緊扣課題進行解讀和猜測,是感知文本的第一步驟。這一板塊的教學,包含了兩個層面:首先,借助課題聊“掌聲”,羅列生活中遇到“掌聲”的情境,幫助學生感知出現(xiàn)“掌聲”的場景,配上教師及時的點撥和提煉,初步感知“掌聲”所具有的致謝、敬佩、鼓勵、贊嘆等功效,形成對“掌聲”的初步理解。其次,借助課題巧質疑。從學生的表現(xiàn)來看,他們對課題的質疑,不再是天馬行空的胡亂提問,而是基于之前“聊掌聲”的認知經(jīng)驗展開的,這就為學生走進文本、體悟故事形成了心理認知上的鋪墊。
二、透過文字,前后對比看心跡變化
教師在設置解讀文本路徑時,應開辟出獨有的學路,對文本的語段構成進行富有針對性的修改,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地生長。
《掌聲》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原本自卑憂郁的英子,在同學們兩次“掌聲”的鼓勵下,變得開朗自信的故事。因此,探究和解讀“掌聲”的內(nèi)涵,是這篇課文的重點,但如果教師直奔文本重點,學生的思維認知會因為割裂而無所適從。為此,教師就先從“掌聲”前、“掌聲”后入手,引導學生關注英子前后的巨大變化。首先,教學“掌聲前”,可以緊扣“文靜”“默默”“最后一個離開”,想象英子因為腿疾在班級中沉默不語的畫面,并鼓勵學生將語言文字轉化為畫面,形成深刻的認知體驗。其次,教學“掌聲后”,引導學生緊扣關鍵性詞語“變了一個人似的”“一起說笑”“讓同學們教她跳舞”,并嘗試站立在英子的視角,說說現(xiàn)在情感和心理變化。最后,將“掌聲”前后的兩段話集中展現(xiàn),借助于整合閱讀的方式,感受英子前后的對比變化,并相機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質疑:兩次“掌聲”究竟具有怎樣的魔力,居然讓一個原本內(nèi)向而憂郁的孩子,變得如此樂觀自信?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就摒棄了逐段教學的傳統(tǒng)路徑,設置出貼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學路,形成巨大的認知沖突,為進一步探究“掌聲”的內(nèi)涵價值,鋪平了道路。
三、聚焦文眼,梳理軌跡察主題內(nèi)涵
文眼是文本情感迸發(fā)的源點,更是主題內(nèi)涵的高地。杜甫有詩云:“擒賊要擒王?!卑盐瘴难壅归_教學,才能避免課文其他非核心元素的干擾,緊扣課文的表達重點,將教學直指核心。
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掌聲”,英子也是通過兩次“掌聲”形成了兩次巨大改變,毫無疑問,“掌聲”就是這篇課文的文眼。課文中描寫的“掌聲”一共出現(xiàn)了兩次,教師可以先從“掌聲”的外圍層面入手,梳理并概括出兩次“掌聲”分別是在什么時候響起來的。學生紛紛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緊扣第一次“掌聲”展開三步教學:以概括的方式梳理出第一次“掌聲”是在英子膽怯走向講臺的時候響起來的;基于具體情況,理解這一次的“掌聲”是同學們對于英子的鼓勵;教學至此,學生對于“掌聲”的理解仍舊停留在標簽式的狀態(tài)之中,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立在同學們的視角,練習說話:同學們借助于這樣的“掌聲”,究竟想向英子說些什么呢?通過角色的置換,用自己內(nèi)心的體悟,解讀“掌聲”的內(nèi)涵,這是對英子的鼓勵,將鼓勵性的具體話語呈現(xiàn)出來,更加豐富學生的內(nèi)在體驗。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相機幫助學生回顧提煉課文中學習第一次掌聲的方法,將其運用到第二次“掌聲”的學習過程中去,從而順勢解讀出第二次“掌聲”是對英子講述故事的一種贊揚。
到了這一維度,這一板塊的教學似乎可以鳴金收兵了,但我們對于“掌聲”內(nèi)涵的探究,更是為了體現(xiàn)英子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洞察英子內(nèi)心的變化,從而從另一個維度來理解“掌聲”的內(nèi)涵。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兵分兩路,分別想象英子在兩次“掌聲”之后內(nèi)心活動是怎樣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體現(xiàn)了三處的作用:
其一,借助課文中對英子的描寫,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比如第一次 “掌聲”時,英子“慢吞吞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淚水流了下來”,感受英子聽到掌聲之后的感動。第二次“掌聲”之后,英子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感受英子在成功講述了故事之后內(nèi)心的感激之情。
其二,借助對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想象,再次強化對掌聲內(nèi)涵的理解。上述板塊中,教師組織學生從同學們的視角理解了“掌聲”,從英子在兩次“掌聲”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言行,“掌聲”就具有了獨特的價值內(nèi)涵,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與理解。
四、勾連本我,關照自我促心智成長
每個學生都是具有鮮明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因此對文本的解讀,不應該是一個純粹的客體,而是帶著自身主觀的認知體驗走進文本。這就意味著文本的解讀,必須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我,燭照自我,才能更好讀出自己的體驗。
比如,教學這篇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英子在給作者的信中這樣寫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掌聲,因為它使我明白,同學們并沒有歧視我。大家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從生活中選擇一個事例,來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將學生從一個純粹客觀的接受者,轉變成為主觀的悅納者和接受者,不僅調(diào)整了文本的理解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推動了學生言語實踐能力地生長,把握了文本的認知性價值,使得文本成為了學生懂得生活、體悟人生的載體。
文本的解讀需要一定的方式和路徑,教師從文本內(nèi)容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結合點入手,才能更好地關注文本、理解文本,提升學生內(nèi)在認知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時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