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遠
電子音樂從一開始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目前,仍然還處于一個探索的階段。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其技術(shù)手段變得越來越“高科技化”,處理音色的方式也是越來越多。電子音樂從最初的“錄音機音樂”后來的“合成器音樂”再到目前的“電腦音樂”,經(jīng)歷了多個階段的發(fā)展,目前我們接觸到的電子音樂常見有三大類型①:1、具有學術(shù)性、探索性、前衛(wèi)性特征的“專業(yè)化”的電子音樂;2、具有商業(yè)性、普及性、流行性特征的“社會化”的電子音樂;3、具有娛樂性、互動性、多樣性特征的“家庭化”的電子音樂。本文論述的電子音樂是第一種“專業(yè)化”的電子音樂。這種電子音樂中,任何一種音色都可以作為音色素材來使用,比如人聲、自然界的音色、噪音等,甚至樂器的演奏聲(看作音色來理解)。在這類音樂中,摒棄了傳統(tǒng)的音高、旋律、節(jié)奏、調(diào)式調(diào)性的意義,純粹用音色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旋律是音樂的橫向音高關(guān)系,也可以認為,它是由它是由材料相同的諸多音樂片段按照一定的原則有邏輯組織起來的有機體。傳統(tǒng)意義上旋律的兩大基本要素有:1、形式結(jié)構(gòu);2、音調(diào)、節(jié)奏組成的基本要素(即主題材料)及演繹,二者密不可分②。那么,電子音樂還有“旋律”嗎?
本文認為電子音樂中音色間仍是有“旋律”存在的,但組成“旋律”的要素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音高而是一個個的音色,它們彼此間的橫向運動軌跡就構(gòu)成了電子音樂中的“音色旋律”。
“音色旋律”既不是一種技術(shù),也不是一種手段,更多的是一種看待音色素材間關(guān)系的思維方式。本文從“音色旋律”的音高特性和節(jié)奏特性及句法特性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欲求找到“音色旋律”的進行規(guī)律。
本文列舉的作品選自《Archives GRM》和《Compendium International Bourges》,專輯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以音色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電子音樂。由于在國內(nèi)關(guān)于電子音樂“音色旋律”的研究尚屬空白,而且列舉眾多作品的原譜無法找到,本文的例證多數(shù)建立在聽覺分析的基礎(chǔ)上,雖然分析具有一定的個人主觀性,但并不影響其準確性。因為音樂就是一門聽覺的藝術(shù),用聽覺的角度來對待也是可行的。
兩個音色之間很重要的區(qū)分標志就是它們之間的音高。而音高有取決于聲波振動的頻率③。樂音和噪音的頻率特性是不盡相同的:樂音的頻譜中,基音和其主要泛音在振動頻率上呈整數(shù)倍關(guān)系,而噪音的頻譜中則大多沒有明顯的基音與泛音的比例關(guān)系,而是更多的以連續(xù)性的頻譜為特征。“如果在這類噪音的頻譜中,某個較窄的頻帶具有較大的振幅從而突出與其他頻帶之上,則它仍能產(chǎn)生某種‘音高’及‘色彩’的印象,使之區(qū)別與我們在電子音樂中有時可遇到的所謂白色噪音”④。根據(jù)這一原理,就可以很好的賦予本文中樂音與噪音的音高了:本文中樂音的音高特性由基頻所決定,而噪音的音高特性則主要取決于整個頻譜中具有突出的較大振幅的頻帶。
如鋼琴演奏標準音a1的頻譜如下:
圖1
從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在頻率為440赫茲處振幅對大,440赫茲即為頻率則為鋼琴彈奏a1音的基頻。下面是一個金屬摩擦噪音音色的頻譜:
圖2
在頻譜圖看出雖然金屬摩擦噪音音色在每一個頻段都有分布,在振幅最大(在圖中顏色最深的部位)還是集中在7400赫茲左右,那么這個頻率就可以凸顯出金屬摩擦噪音音色的音高特性。
兩個頻率特性不相同的音色進行之間進行就會產(chǎn)生出頻率差,一般而言,頻率差越大會形成更大的“動力感”,這與人們大步攀登時候的心理感受是一致的。而頻率差越小時,相對來說會在聽覺上就會覺得越平滑、越松弛。
每個音色有了自己的音高特性后,在兩個音色進行時就會產(chǎn)生出走向。按照常理,走向無非只有水平、向上和向下三種方向。把前后兩種音色頻率無變化的進行看水平進行;把頻率線先低后高的進行看作上行,反之看作下行。水平、向上、向下既可以是音色自身產(chǎn)生的頻率變化,可以是音色間產(chǎn)生的頻率變化。
例如《Archives GRM》專輯之CD1第9首作品,音樂從開始到第7秒為一個低音長音的持續(xù),基本沒有造成頻率的改變,一直保持這同樣的頻率在低音聲部起到了“pad”的鋪墊作用,這也是電子音樂中聲音素材的常見的低音聲部的處理手法。
例如《Archives GRM》專輯之CD3第8首作品,從音樂的開始到第8秒是一個金屬的摩擦音色,在前六秒是勻速的刮奏,而在第7秒開始突然地加速,頻率上隨著迅速地提升,形成了“音色旋律”的上行,且伴隨著“大跳”的進行,在聽覺上有著極強的沖擊力,有著十分明顯的躍進感。
例如《Archives GRM》專輯之CD5第2首作品,從音樂的一開始可以聽到尖銳刺耳的電子合成音色,一直持續(xù)到第11秒,隨后突然停止,第12秒處可以聽到一個的被效果器處理過的人聲,相對前面的電子合成音色來說,人聲明顯變得高頻減弱了,形成了“音色旋律”的下行。一般來說旋律線的向上移動,標志著緊張度的增長;向下移動,標志著緊張度的緩和。這是與人們的社會實踐經(jīng)驗相吻合的:向上攀登,把物體舉向上,任何成就需要付出辛苦代價、在道德品質(zhì)上進一步努力等等,都在心理上感覺到話費更大的力氣,而向下移動則感到松弛和緊張的消除⑤。
實際作品中,“音色旋律”的進行大多也不是長時間的一個方向,更多情況下是由各種方向所組合成的“音色旋律”的發(fā)展態(tài)勢。最常見的就是先上后下的“順波型”和先下后上的“逆波型”。在這樣的進行中,和傳統(tǒng)旋律的進行規(guī)律一樣:可以是小波浪的上下進行,也可以是突然跳進之后的反向級進,以獲得緊張度增長到緊張度緩和的平衡。
順波型和逆波型不僅可以體現(xiàn)在局部,也可以體現(xiàn)在更大的部分,甚至可以出現(xiàn)在整首作品。正如我們平時見到大海的波浪一樣:小波浪匯成大波浪,大波浪可以匯成更大的波浪,這種類似的方式成為整個音樂作品發(fā)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
音色的進行是千變?nèi)f化的,很難用具體的語言來描述。但在其某一個比較明顯的狀態(tài)下,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歸納出音色的“旋律型”。多種“旋律型”通常情況下聯(lián)合在一起才能構(gòu)成一條完整的旋律。本文的分類參照奧地利作曲家恩斯特·托赫在其所著《旋律學》⑥中對旋律的分類把:直線類與曲線類。
1、水平直線型:音色材料之間頻率變化的進行。
例如《Archives GRM》專輯之CD5第5首作品,音樂的第1秒可以聽到的是具有空氣感的噪音,在第5秒鐘的時候這個音色完全的復制了一次,后續(xù)又在第15秒處、第21秒處分別復制。四次同一個音色材料出現(xiàn)頻率完全沒有變化,形成了“音色旋律”的水平的直線運動,類似于傳統(tǒng)旋律意義中的同音反復,所以整體音樂的效果還是陳述性的鋪墊,并未做材料的展開。這樣的寫法常出現(xiàn)在音樂的起始位置,為后面的發(fā)展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當然,常見的情況是素材的頻率重復,但是每個素材會有微小的變化,例如節(jié)奏、聲像(pan)、空間感的前后變化等等。在持續(xù)的頻率重復后,突然或者逐漸的進行到新的頻率聲音素材上時,有著很強的音響沖擊力。
2、向上直線型:
例如《Archives GRM》專輯之CD2第6首作品,從音樂的開始到第22秒處可以按照質(zhì)感把音色材料劃分為兩個聲部:第一聲部:金屬感的多種音色。第二聲部:非金屬感的多種音色;這里,研究第二聲部“音色旋律”的外型:從第1~5秒可以聽到響度小的木質(zhì)感的音色,第6~18秒變成響度稍大的木質(zhì)感變形的音色,第20~23秒在聽感上具有連續(xù)“氣體感”的噪音。在經(jīng)歷了23秒的音色進行過程中,可以很明顯的聽到第二聲部中三種音色頻率的連續(xù)不斷增長,形成了“音色旋律”的向上的直線運動。
3、向下直線型:
例如《Archives GRM》專輯之CD5第2首作品,從音樂開始到第10秒為連續(xù)的、高頻為主的、刺耳的電子合成音色,11~13秒進入的斷續(xù)的中高頻為主的噪音音色,第14秒進入的是斷續(xù)的、低頻為主的人聲吟誦,它們的響度也是逐漸遞減,這三種音色之間明顯的頻率在不斷降低,形成了“音色旋律”的向下的直線運動。
在整體的直線運動時,往往不是一直向上或者一直向下,在進行的過程中會伴隨著反向的運動,但這樣的反向是短時間的、且反向進行時的頻率不會與整體的頻率走向差距太遠,保證了旋律線的基本輪廓。
這種方式也是音色之間進行的最常見的,小的波浪推動大的波浪,大的波浪推動更大的波浪,音樂緊張度不斷變化為音樂帶來了長久的動力。
例如《Compendium International 2002 Bourges》第2首作品,從音樂一開始到第40秒聽到的是響度大的打擊樂與噪音的合成音色,在第90秒處可以聽到一個響度小的從腳步到關(guān)門的完整音色,在第130秒處進入的是一個帶有逆行特點的大響度的電子合成音色。三者進行過程中,頻率對比非常明顯,從而形成了“音色旋律”的曲線運動。在曲線運動時,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圍繞一個頻率為中心進行環(huán)繞進行,也可以是不圍繞某一中心的迂回環(huán)繞、甚至是用較多的“大跳”頻率差形成上下不斷搖擺的曲折環(huán)繞,在聽覺上形成一種焦慮不安、搖擺不定的聽覺效果。曲線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形成了頻率的進行的豐富的線條,而且電子音樂中的頻率從20hz-20Khz(人耳聽覺范圍)中的點連成的旋律線會比傳統(tǒng)音樂中的音符連成的旋律線空間范圍更大,形成的可能性也會更多。
旋律線的不斷運動,就會形成音樂的高潮,傳統(tǒng)音樂中,高潮的體現(xiàn)往往伴隨著旋律線波浪的頂峰,而由于電子音樂的表達方式比較復雜,高潮形成不一定只是現(xiàn)定于頻率到達的頂峰,也可能是織體的密度變化、聲音的空間感的多重交替都會對緊張形成重要影響,進而影響高潮的形成。
當然,筆者上述旋律外型更多的是一個音色走向之間的思考方式,因為音色之間的進行并不像傳統(tǒng)旋律中的具體譜面音高所形成的旋律線那樣明顯,每個音色的頻率也可能是瞬息百變的,故無法定量式的將音高連成明顯的旋律外型。不過,對電子音樂旋律外型的研究仍具有重要意義,外型的研究有利于清楚地了解音色之間的進行邏輯關(guān)系,對電子音樂作品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大膽提出了電子音樂中“音色旋律”的概念,并對旋律的音高特性、旋律走向、旋律型作了具體的分類與論述,希望把傳統(tǒng)意義的旋律同電子音樂中的“音色旋律”類比,把音高與頻率進行類比,總結(jié)了電子音樂“音色旋律”一些規(guī)律,為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的思考方式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注釋:
① 張小夫.電子音樂概念界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04).
② 沙漢昆.旋律寫作教程[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2.
③ 楊立青.管弦樂配器教程(上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5.
④ 楊立青.管弦樂配器教程(上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15.⑤ 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chuàng)作(上冊)[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56.
⑥ 恩斯特·托赫(Ernst Toch).旋律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