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晶
(太原市園林建筑設計研究院 總工辦 山西 太原 030012)
中國古典園林以山石、草木、建筑、水體為構成要素,以自然作范本,藝術地再現(xiàn)自然景觀,并巧妙地將自然美和人工美融糅一體,這樣的園林景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從而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最終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中國自古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繪畫、詩詞、文學皆師法自然,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營構亦如此。造園者善長于自然中獲得感悟、找尋色彩、描摹曲線、體悟空間等,再對自然景物進行高度的概括和凝煉,大到城市,小到一隅,均十分講求空間的虛實變化和融會貫通,實現(xiàn)人與環(huán)境的自然融合,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另外,繪畫、詩詞、文學與園林不僅“師法自然”,亦互相影響,也就是說,古典園林亦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
古典園林多為文人造園,文人運用凝練的詩詞詠嘆自然、在有限的圖幅上描繪自然,皆是在有限中表達無限,文人造園自然也可“一勺則江湖萬里,一峰則太華千尋”[1]、“多方勝景,咫尺山林”[2],于有限的空間中營造出無限豐富、景色耐人尋味的意境。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特有的審美范疇,扎根于我國古典文學藝術,沉積于我國民族文化中,是我國古典園林的精髓所在。中國古典園林常常賦予建筑、山石、植物文化內(nèi)涵,配以匾額、楹聯(lián)、雕刻、碑石等,傳達特有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穿行在園林之中,如徜徉于古典文學繪畫中,結合回轉幽深的空間折轉,令人回味無窮。
晉商博物院位于太原市老城區(qū),其基址原為山西省省政府辦公所在地,作為山西府衙跨越了宋、元、明、清、民國一直到解放后,已有千余年歷史。
據(jù)清道光《陽曲縣志》載,此處原為晉文公(重耳)廟,北宋改建為潘美的帥府衙門,遼為西京道衙門,金為河東、西京兩路衙門,元為行中書省衙署,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中書省衙署,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清代一直為山西巡撫衙門,東西各建東、西花園等。民國五年(1916年)作為山西督軍閻錫山的軍政府改為督軍府。民國期間先后命名為督軍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綏靖公署、第二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日偽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1949年,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所在地,至2017年搬離。
圖1 2017年改造前總平面圖Fig.1 The general layout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in 2017
該歷史建筑群歷經(jīng)多次修葺改建,至今仍巍然而立。它是千年滄桑的見證者,也一直是山西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開啟保護修繕改造工作對太原市城市建設和轉型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工程于2017年開始,經(jīng)文物局、規(guī)劃、古建保護、園林等相關設計單位整體規(guī)劃,對現(xiàn)有淵誼堂、2號樓、3號樓、5號樓、自省堂、鐘樓等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這些建筑呈中軸對稱依次排布在軸線上,軸線上復建內(nèi)署院、御書樓兩處院落;西側在原址復建重耳廟、酇侯祠、關王廟、西花園;東側為東花園,包含四個院落,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此次工程對其進行修繕并恢復假山、亭廊、水池等園林小品。此外,園中仍存古槐若干。保護修繕改造工作于2020年基本結束,成為一座集文物古建、園林景觀、展覽展示于一體的人文歷史性質(zhì)的博物院,向市民開放,建成后的園區(qū)占地面積約10萬m2.
2.2.1布局規(guī)劃
園林景觀依托在整體規(guī)劃、古建筑保護性修繕等內(nèi)容中,劃分為東、中、西三部分。
1)中軸線。由南門至梅山,中軸線南北長約380 m,軸線上建筑單體九座、院落兩座,以及最北端的梅山鐘樓一座,沿軸線設草白玉、花崗巖甬道,加強軸線的連貫性,綠植多以中心對稱式排布甬道兩側,突出軸線景觀的莊重、沉穩(wěn)。軸線北端,以梅山形成園中制高點,清朝時是兼具功能性的煤山,解放后人民政府借用“煤”“梅”諧音改稱“梅山”[3]。梅山鐘樓高約20 m,底座外圍設平臺,環(huán)以鐵欄,憑欄俯瞰,太原老城景致盡收眼底。山腰下有平臺,東西兩座涼亭,設石桌石凳,平臺中間設西式水法一座,亭中小憩,令人心曠神怡。平臺南側有石雕龍頭,口中緩緩噴出一股清泉,匯入自省堂北側蓮花池中,石欄上石獅、石猴神態(tài)各異,林木幽深,情趣盎然。
圖2 2020年改造后總平面Fig.2 The general layout after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in 2020
2)東花園。原東花園中部是一處別致小花園,園內(nèi)有矩形水池,池中架廊橋,池邊筑涼亭,池西側疊假山名“崛圍”,山上有八角亭一座,四周栽植丁香、牡丹、月季、藤本植物等。雖不同江南園林之靈秀,但與北方建筑的大氣沉穩(wěn)相得益彰,別具一格,盡顯地方特色,不得不說,這是一處非常有代表性的太原園林。此次改造,通過研究歷史舊貌,對其進行新時代呈現(xiàn),對研究太原市園林文化發(fā)展方向有一定的深刻意義。
3)西花園。軸線以西,以酇侯祠、重耳廟、關王廟三處院落為依托,自園區(qū)西門向南至府東街之間,由水系、綠植、奇石等將三處院落進行串聯(lián)。不同于歷史的是,原址新建的重耳廟、關王廟、酇侯祠,依據(jù)其建筑特點、展示內(nèi)容等,分別做“唐園”“宋園”“明園”,成為園林中游憩、賞景、博覽文物的建筑群落,同時分別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的古典園林風范呈現(xiàn)。
2.2.2設計特點
該建筑群落歷經(jīng)自宋以來的各個時期,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形式多樣。此次部分新建建筑均為按歷史記載所建的仿古建筑,整體風格古樸。在園林景觀營構方面,借鑒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營造自然美、意境美[4]。
1)山水格局。北有梅山、軸線東西兩側分別為東花園、西花園。梅山寬約60 m,長約70 m,其上有鐘樓,是園中制高點,山上草木蔥蘢,有噴泉、瀑布潺潺入耳,登山石階掩映其中,無不引人入勝。西花園又有唐園、宋園、明園、唐園中辟水池、東側立高約3 m湖石、西側輔以臥石疊瀑,成水系源頭。唐園門外又有高約4 m疊石假山一座做障景,其南側為西花園最大水面,四周環(huán)以亭廊樓宇、古槐灌叢,中部設折橋,將水面掐出一隅,更顯水面余韻不絕,水面過回廊往南,豁然又一水池,側旁暗泉涌動,四周宋園、明園、圍墻圍合,綠植環(huán)繞,更顯空間靜謐。水面西側有親水石臺,南端立一造型奇美的湖石,讓人憑欄凝神、賞景發(fā)呆,偷得半日悠閑時光。東花園內(nèi)回廊圍合,甬道貫通院落南北,西側八角涼亭建于高處,東側為方形小水池,整體規(guī)模及布局不同南方園林錯落有致、富于變化,但符合北方穩(wěn)重規(guī)矩的氣質(zhì),亦可窺內(nèi)心深處對自然山水的向往。
2)空間營構。園中多建筑,建筑多軸線布置,形成許多中庭空間,植物的樹冠構成空間的頂部,游賞的視線被集中,讓人品味更多建筑、小品到細節(jié),每一個獨立的中庭,都有不同的景觀值得細細品味。東花園南北長約110 m,東西寬約100 m,是一個空間相對規(guī)整的有山西建筑特色的景觀空間;西花園則山石映襯、亭臺樓閣,靜觀或動游,平遠悠長,有回環(huán)曲折不盡之意。相比其他,梅山高峻陡峭,又設平臺瀑布、石洞懸廊,郁郁蔥蔥,更顯靜謐高深。
園林要素是托物言志的載體,用來表達設計立意,園林植物也被賦予了多樣的文化內(nèi)涵。如國槐代表肱骨之臣,而園內(nèi)現(xiàn)存古槐若干,最久的為北宋時期栽植,府衙與古槐互為見證。設計在植物的選擇上,有國槐、玉蘭、松、竹、梅等,既烘托建筑群持重大氣的風度,又有文人雅士的清高風雅,搭配色葉植物、開花植物等形成季相明晰的四時景觀;東花園延續(xù)舊貌風格,栽植老丁香、牡丹、月季、紫藤等,增加造型松、碧桃、山楂、玉蘭等植物,既有玉蘭這樣寓意清雅的文人雅趣,又有可賞可食的山楂等鄉(xiāng)土植物體現(xiàn)樸素民風,是極具山西地方風格的園林特色。在植物配置上,除甬道兩側多對植、行列外,上、中、下層植物多重組合搭配,形成自然組團,將高墻院落掩映其間,曼妙的林冠線為建筑的側墻憑添一份嫵媚景色,剛柔并濟,光穿過枝葉,斑駁陸離,走在林蔭道上,亦可步移景異、滌蕩心靈。
晉商博物院內(nèi)現(xiàn)有國保文物建物10座,集中布列在由南入口門樓向北至鐘樓的軸線上,市保文物建筑26座,主要集中在東花園,另外,歷史建筑6座,石碑、石碣、牌匾和題刻若干。清光緒《山西通志》記載,署前照壁一座,石獅雄峙,左右轅門時列,三座牌坊從東到西排列,東——“撫綏全晉”,中——“文武為憲”,西——“提督三關”坊[5]。左為文官廳,右為武官廳。大門、二門西為關帝廟、酂侯祠。正北是懸山式建筑,共五間,康熙皇帝御書“清慎勤”匾額(賜巡撫倭倫)懸掛正中。有御書“保百重任”的匾額及“正己風群吏,精心理庶民”的對聯(lián)。雍正御筆“澤潤丞黎”匾額及其上諭《恤刑》一道懸于堂中。二堂懸掛康熙御書“宏粹經(jīng)遠”匾額及“撫安千里路,宣布九宵恩”的對聯(lián)。二堂后為內(nèi)署,署北建御書樓,康熙皇帝御書匾額、對聯(lián)、詩賦、刻石以存[6]。此次修建,深刻研究歷史文化遺存,承延歷史文脈,不僅在文物保護工作、景觀空間營構上有詳盡體現(xiàn),而且此次園中增添楹聯(lián)、牌匾不計其數(shù),傳承場地文脈的同時,增添了新的文化與之交融并續(xù),為園林增添詩情畫意。駐足凝視,遠處的景色變成虛焦,眼前的楹聯(lián)可讓人喚起聯(lián)想,意境深遠,使得景觀層次升華。
立足晉商博物院的修繕改造工程,古建筑本身的再造、修復和保護,是有范式、規(guī)制或者數(shù)據(jù)可依據(jù)的,而古典園林本身是無法精確復制的,是通過營構手法傳達設計意蘊的,這也給予園林景觀營構一定的創(chuàng)作空間。造園是對包含豐富歷史信息的建筑空間進行二次優(yōu)化,建筑本身的歷史厚度加上園林景觀的空間層次,讓景觀更有深度、耐人尋味。于新城市建設而言,既是文化修復,也是生態(tài)修復,是文化傳承和生態(tài)建設的融合。
古典園林景觀營構取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包含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夙愿。當下,在應對氣候變化、優(yōu)化國土空間的新形勢下,新城市建設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前提的,努力推行城市居民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城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7]。古典園林包含的古樸的自然觀與新城市的發(fā)展方向是不謀而合的,古典園林是包含了行、望、居、游理想生活模式的微縮自然,更詩意、更多場景化、有人情味的景觀,是人與自然的融合、共生存、共發(fā)展的關系,是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典園林景觀營構是歷史造就的產(chǎn)物,是文化的發(fā)展承延。新城市建設的推進,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挖掘自身文化內(nèi)核,傳承自己的歷史文脈,重塑自身的地域特點,沒有文脈的延續(xù),也就沒有自己的城市特色,城市建設也就最終成為別的城市的復制品。太原市有著5 000 年的悠久歷史、2 500 年建城史[8],仍有很多待我們每一位造園人去挖掘的文化,宋、元時便有“花花正定府,錦繡太原城”的贊譽,新城市建設和城市轉型的同時,挖掘城市文化、形成城市名片,將書本中的城市歷史,借鑒古典園林景觀營構范式,營造更有意境的景觀空間,以立體的形式呈現(xiàn)給人民,對構建詩意的棲居和更有韻味、更有層次的城市景觀風貌有著不容小覷的積極意義。
隨著工業(yè)科技文明的進步,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經(jīng)濟效益不斷提升,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很多副作用,疫情蔓延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良好的生存空間構建迫在眉睫,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精神滿足才會讓人明白,如何建設發(fā)展才是良性的、可持續(xù)的。新城市建設,要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tài)建設和文化傳承應雙管齊下。古典園林景觀營構歷史悠久,有著深沉的文化積淀,于新城市建設而言,無疑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仍然值得我們在未來不斷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