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榮
摘? ? 要:大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不僅是生活中所需的農產品,也是主要的經濟作物,被人們廣泛種植。大豆的產量和質量關系著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影響著個體種植戶的經濟效益。為了增加大豆的種植效果和收成產值,針對現階段的大豆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展開探討,分析大豆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措施,以提高大豆種植產業(yè)效益,降低病蟲害發(fā)生概率。
關鍵詞:大豆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4-0039-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435.651;S565.1? ? ? ?文獻標志碼: B
1? ?大豆種植技術
1.1? ?優(yōu)良品種選擇與種植處理
大豆起源于我國,據記載已有5 000多年種植歷史,隨著我國生物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大豆種植技術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基因優(yōu)良的大豆品種供農民種植選擇,不同大豆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特征。在選種時,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質選擇抵抗力強、品質優(yōu)良、產量高的品種。在種植前,應先處理好大豆種子,細心篩選,選出沒有腐壞、沒有蟲眼且顆粒圓滿的的豆種,之后在陽光下曬足48 h幫助種子發(fā)芽,并在播種前做好種子的滅菌處理。
1.2? ?播種時機與土壤翻整
我國大豆種植分春、夏兩個播種季節(jié),清明過后是種植高峰期,但由于南北跨度較大,受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影響,播種進程有快有慢,播種時間有早有晚。當土壤深為5 cm、溫度在10 ℃時,是播種的最佳時機。除了要選對播種時間,還要做好土壤翻整,在播種14 d前,種植大豆區(qū)域的深層土壤要暴露在陽光的紫外線下,以減少土壤中的蟲卵和病菌,同時清理殘留的塑料、石子、雜草等廢物。
1.3? ?種植技術選擇
根據大豆品種和種植條件選擇不同的種植技術,是確保大豆的存活率、增產增收的前提,窄行密植和壟體分層是目前主要的大豆種植技術。窄行密植是傳統(tǒng)大豆的種植方法,適用于矮小的大豆苗,對大豆苗種植深度要準確把握,過深或過淺都會錯過幼苗正常的出土時機,還會影響扎根并對后續(xù)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壟體分層是新型的大豆種植技術,通過在種植壟體下層進行水肥管理,利用農業(yè)種植器械精準控制每棵大豆苗的距離,增強養(yǎng)分輸送,雖然需要頻繁疏松土壤,種植成本較高,但可有效增強大豆的抗病能力[1]。
1.4? ?栽培管理
大豆的栽培管理是控制大豆生長過程的關鍵,先要注意選擇合適的種植時機和種植的深度,避免過深或過淺的播種導致病蟲害多發(fā),在出苗后要及時檢查是否存在缺苗狀況,并進行補苗,做好后續(xù)的定期除草工作。此外,還要注意大豆的種植密度,當大豆每株距離過大時會提高單株產量,卻不能使總產量最大化,因此,種植密度要根據當地環(huán)境氣候與大豆品種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土壤肥力高,大豆莖枝多且長勢喜人時,可以適當降低種植密度。
1.5? ?水肥管理
科學嚴格的水肥管理,可以為大豆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保證大豆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在栽培過程中注意肥料的使用并嚴格控制相互搭配。在大豆種植前,種植者通過對土壤肥力檢測和對大豆品種特點的了解,制訂施肥計劃和確定施肥日程,選擇合適的化肥,并控制用量,注意有機肥料的搭配。加強大豆根系水分,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幫助大豆穩(wěn)定健康生長的同時,降低對土壤和環(huán)境的影響,避免干裂、酸化,大豆種植要保持長遠目光,保證農業(yè)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
2? ?大豆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2.1? ?病蟲害防治意識淡薄
隨著城市經濟發(fā)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地區(qū)從事種植工作的主力軍是年齡偏大、體力較弱的老年人,留守勞動力大多都堅持傳統(tǒng)農業(yè)大豆種植技術,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防蟲害意識較為薄弱。在發(fā)現有病蟲害時,僅是簡單地進行農藥噴灑,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科學防治措施,錯過了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相關部門也沒有做好病蟲害防治技術知識的普及以及宣傳工作,使農民對病蟲害防治的認識和了解不夠,不利于大豆種植和農業(yè)的發(fā)展。
2.2? ?病蟲害防治技術落后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生長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病蟲害威脅,影響著大豆的生長。許多種植人員沒有較高的病蟲害防治水平,對為害大豆生長的病蟲害沒有制訂防治方案。對大豆病蟲害防治時間模糊、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農藥選擇和配比用量,過于依賴積累的傳統(tǒng)經驗。種植戶沒有及時發(fā)現大豆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不能設置抵御大豆病蟲害的第一道防線,加之大豆病蟲害防治設備落后,甚至人工噴灑農藥,致使達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技術的落后、農藥管理不當和農藥市場缺乏規(guī)范,是導致大豆病蟲害沒有得到很好控制的重要因素。
3? ?大豆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提升種植人員的防治意識
提高大豆病蟲害防治效果,要先提升種植人員的病蟲害防治意識。目前農村勞動力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加快病蟲害防治知識和技術的推廣,當地農業(yè)部門和機構針對性地在農閑時期深入宣傳大豆病蟲害防治思想和知識,種植人員從自身角度提高對病蟲害防治的意識,提高大豆病蟲害防治效果,保證高質量生產。
3.2? ?增強種植技術培訓
為解決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落后問題,相關部門需要系統(tǒng)性地組織種植戶學習,深入指導,重點對化學農藥防治、藥物種類、用藥劑量及配比進行講解。在農忙時期,尤其是在種植關鍵期和病蟲害高發(fā)期,應進行一對一的技術培訓和指導。貫徹大豆種植“預防為先、綜合防治”的理念,避免產生種植人員隨意混合使用農藥、大劑量使用,導致藥力不足,病蟲害防治失敗[2]。也要規(guī)范農藥售賣者和經營商,保證其正確配藥、合理推薦、安全使用,促進新農藥核心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促進大豆病蟲害防治工作。
4? ?大豆病蟲害種類與防治技術
4.1? ?大豆蟲害防治
(1)蚜蟲防治:蚜蟲是農業(yè)種植的重點防治對象,也是大豆在生長期常見的害蟲。當氣溫升高、日照和降水量都充足時,是大豆蚜蟲增長和活躍的高峰期,附著在大豆植株上的蚜蟲會啃噬大豆的莖葉,阻礙大豆生長。在大豆結莢期,蚜蟲會破壞大豆顆粒,不僅降低產量,而且會使大豆籽粒殘缺、不飽滿。蚜蟲的繁殖速度極快,在傳播時還會攜帶多種病毒。要保證大豆種植質量,必須要加強對蚜蟲的防控,化學防控技術是有效應對蚜蟲的辦法,在大豆種植前,可以對大豆進行包衣處理,阻斷蚜蟲對大豆植株不同部位的侵害,在發(fā)現蚜蟲時,可以選擇氧樂果或多靈菌藥劑進行適量噴灑。
(2)食心蟲防治:食心蟲是在全國不同大豆種植區(qū)均會發(fā)生的蟲害,隨著夏季的到來,潛伏在地下的食心蟲蟲卵變成幼蟲,鉆出地面變形為蛹,在盛夏期化為成蟲并開始產卵,5~6 d會孵化出新的幼蟲。食心蟲主要啃食大豆豆粒,由于繁殖數量巨大且速度迅猛,會嚴重影響大豆收成。對付食心蟲一方面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在選擇大豆品種時,要選擇木質化程度高的大豆種苗,在氣溫較低的秋冬季節(jié),及時翻耕土壤可以提高食心蟲的死亡率或者覆蓋地膜,防止幼蟲鉆出地面;另一方面使用化學和生物防治方法,涂抹敵敵畏或噴灑白僵菌,以降低成蟲孵化率,也可引入食心蟲的天敵赤眼蜂,使其寄生在食心蟲幼蟲身上,使食心蟲快速死亡。
(3)大豆紅蜘蛛防治:大豆紅蜘蛛又稱朱砂葉螨,近年來已成為為害大豆產量的主要元兇。大豆紅蜘蛛受精的蟲卵會藏在土壤縫隙、雜草根部以及大豆殘體中越冬,次年4月開始活動,當氣溫達到20 ℃以上時,是大豆紅蜘蛛快速繁殖時期。紅蜘蛛會在大豆葉片上結網,成群吸食葉片汁水,導致葉子卷曲枯黃甚至脫落,嚴重時大片大豆植株整棵死亡。避免土壤干旱、定期清理雜草,確保大豆底肥充足且控制氮肥施入量,是防治紅蜘蛛的必要條件。在發(fā)現大豆葉面卷曲度達到10%時,可以噴灑40%二氯殺螨醇1 000倍液,連續(xù)3次,也可使用生物藥劑2.5%華光霉素600倍液。
(4)豆天蛾防治:大豆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是豆天蛾的主要寄主植物,一般在4—10月出現。幼蟲期會啃食大豆葉片,使葉片缺刻成孔,成蟲食量巨大,可以將豆株整個吃光,使其無法結莢。豆天蛾防治,選擇成熟晚、皮厚稈硬的品種,充分利用幼蟲的背光性和成蟲的趨光性,設置黑光燈誘殺,降低豆田落卵,還可以噴灑殺螟桿菌500倍液或溴氰菊酯乳劑5 000倍液。
4.2? ?大豆病害防治
①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是真菌病害,易發(fā)生在7月份,危害植株根以外部位,在成株期感染會使葉莖和莢殼腐爛,嚴重時導致大豆顆粒無收。陰雨連綿、地勢低洼、氮肥重施和密植過度都會加重發(fā)病,因此在種植時,要注意疏壟、增強通風、加強排水并及時清除病殘體。②霜霉病。大豆霜霉病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大豆產區(qū),在病害嚴重時不會引發(fā)大豆葉子早落凋零、豆粒霉爛,但會降低大豆總產量的1/3。根據不同地區(qū)病害特點選擇針對性的抗病品種,種植前對大豆種子拌以克霉靈或其他拌種藥劑,及時清除病苗減少感染。
5? ?結語
為確保大豆產量,提高種植效率,應采用科學種植技術合理選種、適時播種、適當施肥,優(yōu)化種植等管理措施,重視大豆病蟲害防治,認真分析當前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對策,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及時對患病植株加以治療或清除,有效地掌握病蟲害防治方法,提高科技水平,促進我國大豆種植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 1 ] 朱喜寧.大豆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21(4):61-62.
[ 2 ] 陳麗麗.大豆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0,38(2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