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一、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和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為挽救國家危亡,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幾乎沒有間斷過。然而,歷次反對外國侵略的戰(zhàn)爭也好,鼓吹愛國救亡和變法圖強的戊戌維新也好,一次次奮起,又一次次失敗。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盁o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蔽逅倪\動的爆發(fā),正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危機步步加深的背景下,各種社會矛盾斗爭的總爆發(fā)。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遭受外交失敗,再一次陷于民族危難。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顧維鈞曾回憶道:“以前我們也曾想過最終方案可能不會太好,但卻不曾料到結果竟是如此之慘?!敝袊嗣駨氐浊逍训卣J識到“公理難伸,強權未已”,愛國風暴洶涌而至。與以往舊民主主義革命不同,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社會各階級群眾第一次共同行動,使五四運動有了前所未有最廣泛的革命力量;“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改造強盜世界”等主張徹底打破近代以來的“尊洋主義”,賦予反帝反封建斗爭新的內容;各種群眾組織“直接以革命手段行使平民的政權”,使運動迸發(fā)出驚天動地的革命斗爭力量,救亡圖存由此翻開新的篇章。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
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chuàng)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在當時,愛國首先是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帝國主義奴役和封建軍閥政府賣國行徑;進步首先是反對阻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沒落的東西,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民主首先是推翻專制獨裁的舊制度,實現最廣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學首先是探索指導中國人民改變受奴役、受壓迫地位的科學真理和發(fā)展道路。五四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的先進價值觀,深深積淀在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精神動力。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愛國的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五四運動作為偉大的愛國運動,點燃了振興中華的新希望。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全國民眾奮起抗爭,誓言“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表現出了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五四運動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與以往的愛國主義相比較,具有歷史進步性和鮮明時代性。這種愛國主義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與民主和科學精神緊密聯系,追求發(fā)展進步;不是空發(fā)議論,而是付諸行動,以“直接行動”投入反帝運動。
二、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襲擾,從上海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繼續(xù)舉行。就是在這條游船上,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的航船,從這里揚帆起航。這條游船因而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紅船,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紅船,一直接受著人們特別是共產黨人的瞻仰。一個大黨誕生于一條小船。從此,中國共產黨引領革命的航船,劈波斬浪,開天辟地,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偉大的革命實踐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凹t船精神”正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無不與之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從這條紅船揚帆起航,就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領導核心作用。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三、井岡山精神: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
井岡山地處湘東贛西邊界,南嶺北支、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距江西省吉安市中心城區(qū)吉州區(qū)約130公里,距井岡山市新城區(qū)(紅星街道)35公里。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chuàng)建以寧岡縣為中心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史冊,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井岡山精神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升華,是值得全國人民珍視的精神瑰寶,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的內涵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二萬五千里長征,簡稱“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陜北革命根據地(亦稱陜甘蘇區(qū))進行的戰(zhàn)略大轉移。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失利,形勢嚴峻。1934年10月初,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向中央蘇區(qū)腹地推進。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隊共8.6萬余人,從瑞金、古城等地出發(fā),開始長征。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zhàn)14個省,歷經曲折,戰(zhàn)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zhàn)爭和發(fā)展中國革命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
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yǎng),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五、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延安精神的靈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延安精神的本質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延安精神的顯著特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延安——中國革命的圣地。在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艱苦奮斗了13個春秋,他們以堅定不移的崇高信念和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使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武裝斗爭的統(tǒng)帥部,并在拯救民族危亡和爭取人民解放的血與火的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業(yè)績,培育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奮進之魂——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結晶,是我們克敵制勝的堅強精神支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延安精神內涵豐富,它的原生形態(tài)主要是延安時期形成的抗大精神、延安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和勞模精神等。延安精神是各個原生形態(tài)精神的總匯,各個原生形態(tài)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原汁原味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徹底的革命精神,是升華了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時代精神,是展示中國共產黨人形象的群體精神。作為一種道德情操和精神風貌,是貫穿于黨的理論與思想中的精神氣質,是內化在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中的靈魂。
六、紅巖精神: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善處逆境,寧難不茍的英雄氣概
紅巖精神貫穿于南方局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到解放戰(zhàn)爭初期,在國統(tǒng)區(qū)充滿艱難險阻的斗爭歷程之中。紅巖精神的產生,與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直接相連,與中共中央南方局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所進行的特殊的斗爭緊密相關。紅巖精神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特別是領導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實踐的產物,是在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負責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并領導中共國統(tǒng)區(qū)組織期間倡導和培育起來的。這種革命精神因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重慶紅巖而得名。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升華。紅巖精神植根于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沃土,植根于幾千年來中國人民身上所凝聚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的表現和升華,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七、太行精神: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奮斗、無私奉獻
太行精神是在抗戰(zhàn)時期形成的以愛國御敵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但是最本質的是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類幸福敢于赴湯蹈火,不怕流血犧牲、不畏艱難險阻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qū)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箲?zhàn)中,八路軍浴血奮戰(zhàn)在巍巍太行山上,用生命、鮮血和鋼鐵般的斗志,依托有利地形,特別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同侵華日寇展開殊死搏斗。在極其艱難、復雜、曲折、險惡的斗爭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鍛煉了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的文武英才,形成了難能可貴的太行精神。
以巍巍太行為依托的晉冀魯豫邊區(qū)是華北敵后最大的抗日根據地。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傾注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心血。凝聚了八路軍指戰(zhàn)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百折不撓、浴血奮戰(zhàn)、不怕困難、團結御侮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因此,太行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太行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集中展現。
八、抗戰(zhàn)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中國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弱國打敗強國的光輝業(yè)績。
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戰(zhàn)爭從1931年開始到1945年結束,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歷程。14年的抗日戰(zhàn)爭包括局部抗戰(zhàn)和全國抗戰(zhàn)兩個時期。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準備,后者是前者的繼續(xù)和發(fā)展。1931年至1937年是6年局部抗戰(zhàn),雖然軍事行動主要發(fā)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區(qū),卻是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相互推動、共同發(fā)展的,它既是抗日戰(zhàn)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對發(fā)動全民族抗戰(zhàn)產生重要作用。1937年至1945年是8年全國抗戰(zhàn),這是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的一次決死的戰(zhàn)爭,其廣度、深度、范圍和影響都是空前的。
抗戰(zhàn)精神的特點:(1)從國家、民族、階級與政黨的關系上說,它是屬于全民族的,而非某一階級或政黨的。(2)從地理上講,它是全國性的,而非某一區(qū)域的。(3)從時間上講,它是富于時代特點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在20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集中體現。(4)從認識論的哲學層次上講,它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實踐的思想認識的抽象與概括。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可以說,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是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百折不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對于當今時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當年,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用鮮血和生命創(chuàng)造了“戰(zhàn)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鑄就了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如今,抗戰(zhàn)精神依然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作為新時代的主人翁和建設者,我們應當從抗戰(zhàn)精神中汲取營養(yǎng),將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勤奮學習,扎實工作,奉獻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追求之中,不斷以新的輝煌成就來告慰抗戰(zhàn)英烈和前輩!
九、西柏坡精神: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依靠群眾、團結統(tǒng)一的精神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坐落于太行山中的河北省平山縣。自1948年5月至次年3月間,這里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大決戰(zhàn)期間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tǒng)帥部。從這里,中國共產黨走出深山,走向全國勝利,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chuàng)建。西柏坡原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距平山縣城80余公里,位于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有100多戶人家,群山環(huán)繞,河兩岸灘地肥沃,稻麥兩熟。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就是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在全國勝利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陜北,于1948年5月26日到達西柏坡。中共中央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齊集于此。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建立了解放全中國前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指揮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并于1949年3月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西柏坡時期,黨所面臨的革命形勢是即將最后奪取全國政權以建立新中國,黨的工作重心將由農村向城市轉移;黨的主要任務是由革命戰(zhàn)爭向和平建設轉變;黨所面臨的全新課題是由革命黨和局部執(zhí)政向掌握全國政權的執(zhí)政黨轉變。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我們黨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十、雷鋒精神: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yè)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雷鋒(1940—1962),湖南望城縣人。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幫助了無數人,“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
雷鋒經典語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薄扒啻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于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薄笆澜缟献罟鈽s的事——勞動,世界上最體面的人——勞動者。”
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多時代楷模。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十一、偉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
2020年,一場驟然襲來的大疫,以如此刻骨銘心的方式,植入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fā)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傳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面對來勢洶洶的嚴峻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奪取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zhàn)略成果,創(chuàng)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的奇跡。偉大精神總是在歷史進步中不斷豐富、在災難考驗中不斷升華。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的人民,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孕育而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偉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一次極大升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深邃的精神意蘊。
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tǒng)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舉國同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舍生忘死——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頑強意志。尊重科學——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實踐品格。命運與共——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wěn),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偉大抗疫精神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有其深層次的生成邏輯和價值底蘊。偉大抗疫精神展示了中國人民前所未有的精神風貌,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偉大抗疫精神高揚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斗爭精神,極大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偉大抗疫精神彰顯社會主義中國砥礪前行的強大意志,極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決心。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十二、脫貧攻堅精神:上下同心、盡銳出戰(zhàn)、精準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中華民族對擺脫貧困、豐衣足食有著深深渴望。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統(tǒng)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政局動蕩、戰(zhàn)亂不已、民不聊生,貧困的夢魘更為嚴重地困擾著中國人民。擺脫貧困,成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zhàn)、精準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xù)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