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敏
《孤獨之旅》是初中語文教材九上語文書上的一篇課文,它是長篇小說《草房子》的節(jié)選。
《孤獨之旅》是原著的節(jié)選,作者在節(jié)選時,把這部分在蘆蕩放鴨的節(jié)選文字命名為“孤獨之旅”,是有很深的意味的。這趟放鴨之旅,對于杜小康而言,確實是一趟孤獨之旅,不僅如此,它還是一趟磨難之旅,更是一趟成長之旅。成長的結果是歡欣喜悅的,過程卻是痛苦而又艱辛的,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選文中說“杜小康的一只腳板底還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父親的腳印里,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的那群鴨的羽毛上……”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杜小康的足跡,來一步步感受他是如何從孤獨中艱難成長起來的。
第一步:“面對”
這一趟放鴨之旅,在一離開油麻地之始,就讓父子倆嘗到了百般滋味,既有對故土的眷戀、前行路上的寂寞,也對前方的一點期待、茫然和恐懼……
父子倆登上蘆葦灘安了家??墒巧钌畹墓陋毟杏性鰺o減。這是一種怎樣的孤獨呢?“他們能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杜小康只能與父親說說話。奇怪的是,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哉Z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比耸巧鐣娜壕觿游?,有與他人通過語言進行交流的需求。而杜小康跟隨父親去放鴨,來到浩渺的蘆葦蕩,孤零零地身處其中,離開了社會和人群,本身就讓人感到孤單了;父子間成了唯一可交流的對象,而每一天的生活的內容都是前一天的簡單重復,又能有多少話可說呢?所以兩人很快陷入了一種無人可見、無話可說的孤獨之中,這是一種讓人憋悶、壓抑的失語狀態(tài)。與此同時,還得承受上文所說的家道中落而致失學的苦痛、對大自然的敬畏、遺世獨居的無所依托、對未來的迷茫不安……承擔這一切,對一個成人來說尚且痛苦、殘酷,更遑論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了。
杜小康說了兩次,“我要回家!”這是退縮、回避。而這種孤獨,根本避無可避,除了面對,別無選擇。到后來,杜小康也明白了這一點,平靜了下來。
第二步:“消解”
怎樣才能更好地面對這種無處不在的孤獨呢?杜小康父子創(chuàng)造了很多辦法。《草房子》中用了很長的一段話列舉。編者不知出于何種考慮,在選入課本時將其整段刪除了?,F(xiàn)先將其整段文字補錄如下:
“他們還各自創(chuàng)造和共同創(chuàng)造了許多消解孤獨的辦法:父子倆一起出發(fā)走進蘆葦叢里,看誰撿的雁蛋多;他們用蘆葦扎成把,然后堆成高高的蘆葦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幾個散落在蘆葦叢里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蘆葦編了幾十只小籠子,又捉了幾十只只有這里的蘆葦叢里才有的那種身材優(yōu)美的紡紗娘放入籠中,使寂靜的夜晚,能聽到它們此起彼伏的鳴叫……”(注:此段話原著在“鴨子在這里長得飛快……”的前面)
這段話實在太重要了!這是杜小康從孤獨中成長的關鍵一步。這樣,就能讓少年杜小康深切地體會到:大自然是神秘的,它既能營造無邊無際的孤獨,也有溫情脈脈、寧靜美好的一面,能給人帶去無比的歡樂,撫慰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而人的內心是可調適的,孤獨是可消解的,杜小康學會了將身心投入大自然,讓大自然洗滌、消解內心的孤獨與憂傷,從大自然中汲取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養(yǎng)料。杜小康的內心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強大、充實起來了。
第三步:“接受”
考驗來得猝不及防。鴨子日漸肥碩,一場暴風雨卻險些毀滅這一切。
杜小康在這場暴風雨中的表現(xiàn)實在是讓人嘆賞的,特別是妙在這兩次“孤獨行動”:當父親被打擊得還沒緩過勁來之時,杜小康沒有退縮沒有猶豫,“忘記了父親,朝一股鴨子追去”,鴨子倉皇逃竄,他緊追不舍,顧不上被蘆葦葉子割傷的臉和腳鉆心的疼痛,全心全意地追趕著他們,直到追回,“一個人去扶已倒下的鴨欄”;當還有十幾只鴨沒被找回來時,顧不上傷痛和寒冷,拒絕了父親讓他回棚休息的提議,說了一句“還是分頭去找吧”,就又一頭扎進無邊無際的蘆葦蕩中,? 獨自找尋。功夫不負有心人,鴨子還真被他找回來了,然而他也在這迷宮一樣的蘆葦蕩中迷了路。 天黑下來了,與父親也聯(lián)系不上,窩棚也找不到路回去,已經(jīng)受了幾個月的蘆葦蕩生活歷練的杜小康沒有驚慌害怕,索性踩倒蘆葦,就地躺了下來。
躺下來的杜小康哭了,“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實則這是為這幾個月來的艱辛漫長的生活歷練而感慨、為鴨子和夢想失而復得的喜悅而哭;同時,不再因想起母親和小伙伴而哭,因為他已變得獨立而勇敢。這“哭”與“不哭”,昭示的是杜小康的真正長大。
蘆葦在文中的意象的變化也是耐人尋味的。從蘆葦如綠潮般讓杜小康害怕、蘆葦割傷身體,到踩倒它躺下、在嘴里咀嚼蘆葦根的甜美……它其實是代表大自然在教益著杜小康:所有人來到這個世界都要經(jīng)受孤獨、苦難的磨練,這是無從拒絕的,學會面對、消解、接受,那它就可以變得柔軟而美麗,成為促人成長的催化劑。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蘇北鄉(xiāng)間,作者創(chuàng)作它至今也有將近二十年,可是它給人的感動仍親切而新鮮,杜小康的成長經(jīng)歷仍讓人產(chǎn)生深切共鳴。因為每個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少時無孤獨,誰人不在當中摸索前行呢?雖然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不一樣,成長心路卻是相似的,每個少年都是從這樣的孤獨中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