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
周邦彥是婉約詞之集大成者,繼承前人,吸收提煉,發(fā)揚光大,使婉約詞在藝術上走向高峰。他的《蘇幕遮·燎沉香》以其“撫寫物態(tài),曲盡其妙”(沈雄《古今詞話》)“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目?!保ㄖ軡端嗡募以~選》),一直為人稱道。細品《蘇幕遮·燎沉香》,發(fā)現(xiàn)它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略敘粗淺之見。
首先,文章的構思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朱文由“心里頗不寧靜”入手,“不寧靜”促使朱自清散步銷愁,去享用那無邊的荷塘月色,沒有抒情,在淡淡的描寫中,我們品味到人生的煩憂。在朦朧的月光中,曲折的荷塘,田田的荷葉,出浴美人般的荷花,脈脈的流水……使他獲得了心靈的寧靜,忘情于一時,獲得了超脫現(xiàn)實的淡淡喜悅。美麗的月下荷塘使他自然地想到了江南(六朝采蓮之盛和《西洲曲》),自然地勾起了對江南的惦記,平添了一層游子的惆悵。周邦彥的《蘇幕遮》開頭,“燎沉香,消溽暑”,炎熱潮濕的氣息一陣陣撲來,我們仿佛感到了周邦彥的煩躁和苦悶,一陣鳥雀的歡叫聲,仿佛一股清泉注入干涸的田野,瞬間,綠意盈目,涼風拂面,難耐的暑氣瞬間消失于無形之中??纯从旰蟮暮商?,水面蕩漾,青荷漂浮,荷花在風中輕搖,裊裊娜娜,一切有如人間仙境,作者的喜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何其眼熟?故鄉(xiāng)的一幕幕呈現(xiàn)眼前,細思量,已離家很久很久了?!瓋晌亩加尚那榈牟粚庫o到覽美景之后的寧靜和愉悅,再由眼前的荷花而夢回江南,表達縷縷不絕的鄉(xiāng)思。
其次,兩篇詩文的意境非常相似。一個是月下荷塘,一個是初陽荷塘。前者朦朧淡雅,后者和暖清新。一個先寫月下荷葉,如“亭亭的舞女的裙”,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進行令人神往的描繪,靜態(tài)的荷葉栩栩如生;一個寫雨后荷葉,“葉上初陽干宿雨”,使畫面由“雨珠在碧葉中”到在初陽下,只有圓圓碧葉飄在碧池之上,靜態(tài)的畫面得以動態(tài)的呈現(xiàn)。兩者都先寫靜態(tài)的荷塘景象,然后都加入了一陣微風,于是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們就聞到了若有若無的荷香,我們就看到了“凝碧的波痕”;于是在周邦彥的詞中,我們就看到了花中君子在雨后的微風中傲然而立,衣袂飄飄……動靜結合,我們眼前呈現(xiàn)是一樣明凈恬靜的荷塘,呈現(xiàn)的是一樣的恬淡溫和的微笑,呈現(xiàn)的是一樣的由浮躁而慢慢平靜下來的心靈。
第三, 情感的觸發(fā)點是相同的。兩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荷花(芙蓉)。這大概與兩人基本上是同鄉(xiāng)(一個浙江紹興,一個浙江杭州)有關,家鄉(xiāng)都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環(huán)境,荷花在他們心靈深處是難以割舍的;也在于兩人最少在文學上有相似的追求:兩人在寫景抒情的詩文中,都顯示出駕馭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都有清新俊逸的情調。
第四, 當然,朱先生深厚的古文功底,在寫作中自然繼承傳統(tǒng),并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的風格,并成為一代大家。但這兩篇文章的異曲同工(包括他的散文《歌聲》與韓愈《聽穎師彈琴》寫作的驚人相似)對學習古詩文的中學生是不是一個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