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星 劉亞芳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也將英語納入基礎教育必修課程體系。然而,由于語言環(huán)境不同,加之師資水平有限,以及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足等原因,英語學困生成為困擾高中英語教師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作為英語教師有必要探究造成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具體因素,并找尋轉化學困生的方法,以提高英語教學的整體質(zhì)量。
一、概念界定
一般認為,學困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因先天某些原因而導致的學生在智力上與其他同學存在差異,從而影響其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第二種是后天型非智力障礙型學困生,指學生智力屬于正常水平,但由于某些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導致未達成學習目標或較其它同學花費更多時間來達成目標。本文所討論的英語學困生屬于后者,即指這些學生智力正常且處于正常的教學環(huán)境中,但在同類群體中,英語水平較低,未能達到學習目標或需要更長時間來完成學習目標。
二、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結合筆者高中英語教學的經(jīng)驗,并通過調(diào)查研究可歸納出造成高中生英語學習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學生個人因素。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①情感態(tài)度欠缺。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足,學習沒目標,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動機不強,對學業(yè)失敗歸因不當,且此類學生大多存在自卑、膽怯心理。②知識和能力欠缺。英語學困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知識遷移能力差,未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問題。③英語學習方法錯誤。第二,學校因素。包括教師對學困生的教學方法不當,關注度不夠,師生關系欠佳等。第三,家庭因素。這表現(xiàn)在兩個極端,一方面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當孩子未獲得理想成績時,會責難孩子,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有的家長因工作和生活原因,對孩子的學習關注不夠,放任自流。第四,社會因素。由于網(wǎng)絡的普及,有的學生依賴搜題軟件,只尋求答案不對解題過程進行思考。此外,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也是造成英語學習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造成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因素很多,但核心是與學校教育相關的。因為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學校中度過,學校教育在學生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三、英語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出現(xiàn)學習困難的原因多是在于教育,而不是兒童,教育不當是導致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消失而產(chǎn)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這表明通過教育教學,學生的英語成績是可以提高的。此外,從英語學科的性質(zhì)來看,英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也是學生的第二語言,與第一語言相比,其構詞、語法、發(fā)音均不相同。而且英語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學好英語可以為以后的高考乃至進一步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英語學困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知情意行幾個方面有別于其他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于他們更多的關注。總的來說,應以“英語學困生”為主體,做到“理念引領、情感支撐、實踐跟進”。
(一)理念引領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活動以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教育理念對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
一方面,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這里的“生”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即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任何教學均應以“學生”為本。第二,教育面對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個性千差萬別,思想活躍,富有創(chuàng)造力,而且具有可塑性,教育應該以“生命”為本,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基,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要樹立終身教育理念。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英語作為人類文化中的一種知識,具有基礎性、普及性的特征,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基礎。所以,作為高中英語教師,要樹立終身教育觀,夯實學困生的英語知識基礎,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情感支持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強調(diào)學生的認知,對情感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關注較少,這與英語的學科屬性相關,但不可否認,在英語教學中,情感也起著關鍵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課堂互動中創(chuàng)設積極的氛圍,對學生進行正面的積極的反饋,對知識性內(nèi)容進行引導,關注學生的不同觀點,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肯定,使得學困生能得到尊重與喜愛。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情感的重要性,以情感為紐帶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態(tài)度,重塑學科信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科價值觀。而學習動機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驅動力量,它的指向和水平是維持學生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學科信念和價值觀的關鍵因素。所以,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為核心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正確歸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并使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以滿足某種學習需要的一種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一方面學習動機可以強化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認識,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學習動機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使學生能夠在長時間的學習中保持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堅持完成學習任務的毅力。所以,作為英語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困生樹立正確的歸因觀。例如在每次英語測試中對出現(xiàn)的問題按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和應試技能等進行分類,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面對面的分析。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當個體將成敗歸因于努力時,會大大增強其自信心和動機。所以,作為英語教師要注意了解學困生的自我歸因,對于學困生在學業(yè)歸因上更多考慮其努力程度,如在以英語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時,對能力雖低但努力的學生給于更高的評價。
2.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
從教師角度出發(fā),建立和諧師生關系,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英語教師既要意識到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也要意識到學生是具有巨大發(fā)展?jié)摿Φ娜?,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勇于創(chuàng)新。其次,教師要有“對話意識”,這里的對話意識不僅僅指激活課堂的教學技巧以及師生之間的討論,更是指師生之間平等的心靈溝通與交流,是教師拋開以自我為中心的“話語霸權”,在承認主體共通性和差異性的前提下,在平等、關愛、信賴的基礎上進行的對話。最后,教師應提升綜合素質(zhì)、塑造人格魅力。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賦予教師在教育中的權威性,但我們要意識到這種權威是外在的,教師如若沒有廣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行等個人素養(yǎng),是很難得到學生認可的,他的教導也很難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因此,英語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自覺提高自身修養(yǎng),塑造內(nèi)在的人格魅力,以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人格魅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課堂有效教學提供情感支持。
(三)買踐跟進
不管是教師的教育理念,還是教學藝術,最終是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的。而課堂作為師生“教”與“學”的共同陣地,是促成英語學困生積極轉化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一方面,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例如,對“A Trip on the True North”進行設計時,第一,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引導學生熟悉主題:教師可展示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去加拿大旅游時拍攝的照片,并用本單元的新詞匯進行描述,使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匯。第二,提出問題,激活學生的元認知。如:What’s the pattern of Canadian national flag like?What arethe national animal jn Canada?What are the neighborcountries ofCanada?第三,明確目標和動機,主動探索。對“the true north”的含義進行探討,說出他們對這篇文章內(nèi)容的期待。最后,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協(xié)助學生畫出主人公的旅行路線并能解釋作者為何這么安排。
另一方面,在針對學困生的具體教學中,筆者認為可以以“思維導圖”破解學困生英語知識不系統(tǒng)、不全面的問題。思維導圖是由主題、節(jié)點、連線、圖像、色彩構成的,從多維度來表達、反映和組織相關領域知識的網(wǎng)絡結構圖。在英語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使學生對所思考的英語問題進行全方位和系統(tǒng)化的描述與分析,其結構化和層次化的圖示有助于學困生對感到困惑的英語問題進行深刻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此外,通過思維導圖可以以濃縮的方式來表征英語知識的內(nèi)在體系,使英語知識結構化和可視化,促進英語知識的整合和鞏固。例如,結合NSEFC BOOK2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的語境和主題特點,可設計如下的文本閱讀思維導圖見下圖。
總之,英語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持續(xù)、連貫的過_程。關愛英語學困生,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是每位英語教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作者單位:郭振星,甘肅省蘭州市第九中學;劉亞芳,天水師范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