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智能手機功能的豐富化,智能手機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同時我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國家實力的明顯增強,使得年輕人的進步與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利用手機輔助大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及競爭力已經成了一種必然。疫情的催化下,使更多人選擇和適應手機app并融入其生活。這加速了互聯網經濟的發(fā)展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那大學生是否能用好手機app進行學習這個問題就更加凸顯。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了解分析大學生利用手機app學習的意愿性等影響因素,最后從政府,手機開發(fā)商,app開發(fā)商,學校,教師幾個角度給出建議,以期建立"互聯網+教學""智能+教學"新形態(tài)。
關鍵詞:智能手機移動學習app
前言
我國移動互聯網在飛速發(fā)展,移動經濟也在快速增加。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fā)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fā)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guī)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2020年規(guī)模上升至39.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8.6%,占比同比2019年提升2.3個百分點,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早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將“互聯網+教育”寫入政作報告中,各類app學習軟件如雨后春筍。
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智能手機功能的豐富化。智能手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強。據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移動電話用戶全總數達16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114.4部/百人。全國已有26個省市的移動電話普及率超過100部/百人。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1220億GB。其中,手機上網流量達到1210億GB,在總流量中占99.2%。據《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第47次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
疫情的催化下,互聯網海量資源,便捷性等特點促使著更多人選擇和適應手機app并讓其融入生活。這加速了互聯網經濟的發(fā)展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手機完勝的占用了大家零碎片花時間,甚至占用了大家整塊時間來“玩”手機。
那大學生是否能用好手機app進行學習這個問題就更加凸顯。大量的學習app的出現,帶來了廣闊的知識,海量的資源。理論上來說對大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也適合大學生使用,因為他們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閑暇時間相對較多和自由,并且課堂知識內容有限,需要大量擴展知識,網絡豐富的資源,手機使用的便捷性,使手機app成為一個大學生學習,獲取知識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如果有效利用,對大學生學習將會事半功倍。當然,同時網絡信息量太大,也容易迷失在各種無用信息中,其次其他非學習類app比如網絡游戲,抖音,泡沫影視,淘寶,直播等等也吸引著大學生的眼球,反而影響學習。
為了進一步分析大學生在使用手機app學習時的影響因素,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的方式收集信息,分析大學生在使用手機app學習時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給出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通過調查和訪談大學生整個假期使用手機進行學習的情況,從而分析學生在使用手機進行學習是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所以本研究問卷調查主要集中在2020年 3月,對云南省某民辦本科高校大一到大四學生隨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回收有效問卷1011份,其中350來源大一學生,303份來源大二學生,282份來源大三學生,76份來源大四學生。女生占比64.59%,男生占比35.41%。
二、調查結果與問題分析
(一).調查結果
本問卷主要從學習時長,自主能動性,計劃性及自控能力幾方面對大學生在寒假期間使用手機進行學習的情況進行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大學生使用手機進行學習的時長
在整個寒假中,接近90%的同學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3小時。超過68%同學手機使用時間超過5小時。甚至28.88%的同學使用手機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
但在使用手機過程中用于學習時間超過3小時的不到3成,其中1-2小時占比最多34.82%,2-3小時21.96%,1小時內17.11%,
這說明了整個寒假期間,手機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工具,該工具也應用到學習中,但相對而言,用于學習的時間比例不多。
第二:大學生使用手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
在1011份問卷中分析出:第一:73.19%的同學(740個同學)會主動使用app進行學習。26.81%學生不會主動使用手機進行學習.從問卷中分析發(fā)現不愿意使用手機app進行學習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自身懶惰問題,不愿意學習,占比達到53%;第二,一部分同學不知道選用什么app學習 ,故而不學習,這部分學生占比17%;第三,通過app學習感覺枯燥,沒有學習環(huán)境,故而不愿意從該渠道學習;第四,曾經在手機app學習過程中經常跳出各種信息干擾,被誘惑從而會中斷學習,達不到學習的效果,故而放棄手機app渠道進行學習。
第三:大學生使用手機學習的計劃性
在主動使用app中進行學習的同學中59.19%的同學,也就是超過一半的學生(438個學生)會做學習計劃,但總數接近76%學生計劃時長不超過3小時/天(41.1%學生計劃學習時長1-2小時,21.46%學生計劃學習時長2-3小時,13.7%學生計劃1小時內),做學習計劃的同學中,7成以上同學對自己的學習時長/內容是滿意的,但在較短計劃時長中仍有27.4%同學未能按計劃完成學習。
另外,40.81%的學生不做學習計劃,在這波同學中超過一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時長/內容是不滿意的
第四: 大學生使用手機學習的自控力
在調查中發(fā)現,對學習不滿意或未完成計劃的學生中,被78.2%是在學習中被打擾,而放棄學習。即便是完成學習計劃的同學中,大部分同學因為外界因素,如信息,廣告等影響學習效率甚至中斷學習。
(二)問題分析
總的來說,隨著移動網絡的發(fā)展,智能手機內容的豐富化,超過6成的學生每天手機使用時間超過5小時。但其用于學習時間超過3小時的學生才2成左右,學生使用app學習時長相對較短;其次學習自主能動性和計劃性不強,只有不到60%的同學會主動做學習規(guī)劃,即便如此,每天計劃時間大多也不超過3小時,這些數據表明了大學生每天對手機的依賴性非常強,但用于學習的時間卻是相當有限。根據問卷調查及訪談,發(fā)現其主要原因如下:
1.從學生角度
(1).缺乏內在能動力:從問卷中發(fā)現,大部分同學不使用手機學習的表象原因是“懶”,進一步分析導致這個學習意愿低的這個表象主要原因有: 第一,自我學習意識不強:一方面對未來自我認知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從而缺乏一個內在能動力。第二,學生還完全把自己放在單純學校環(huán)境,沒有任何社會壓力,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行。第三,大學前的學校教育,大部分是強迫學習和規(guī)劃學習的一個狀態(tài),學校老師安排好課上內容,課后內容,只需要完成學校安排課程,以每次考試分數,乃至高考分數為結果的導向學習規(guī)劃。同時這也導致了上大學前的學習很大一部分是強迫學習,老師強迫,家長強迫,環(huán)境強迫,沒有形成主動學習的思維,特別是獨立院校學生這個特點更加明顯。進入大學后,這種思維的延續(xù)和影響,導致部分學生認為上好課,考好期末考就夠了。從而沒有強烈的擴展學習的意愿。第四,缺乏引導。通過問卷發(fā)現,足啊學校和教師的引導或非強制要求推薦下,82.49%的學生是愿意使用app進行學習或增加學習時間的。
(2).自學能力不強:隨著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智能手機普及率迅速提升,軟件市場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APP軟件已成為智能手機時代的潮流。市場上手機APP數量高達上萬款,但很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應該學什么,也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app以及學習內容 。獨立院校學生本身學習能力和985這些本科學生相比,學習能力就一般,再加上找不到適合的學習內容,從而導致學習意愿和學習效率更低。
(3).各種干擾:通過問卷發(fā)現,接近8成的同學容易收到各種信息干擾從而影響學習效率,甚至中斷學習。主要干擾包括:第一,外界干擾,比如在家學習,家人說話聲音,家人安排和對接各項事情等;第二,更多的是手機信息干擾,如在學習開始前各種廣告,無關信息的誘惑;在學習過程中,軟件自身彈屏信息,廣告,其他軟件彈屏信息,來電等的影響。
2.軟件角度:
一方面,現在很多平臺在下載時,會附帶下載其他軟件,其次,也會有很多廣告,游戲等鏈接,體驗感不好。導致一部分學生不愿意下載app,嘗試和了解其平臺學習內容。
另一方面,現在市面上學習類app更多是語言類學習的app,早教益智類以及中小學生文化課學習類app,關于大學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平臺很少。其次,現有的大學生專業(yè)課程學習的app更多是單向視頻課題,課程互動不足,沒有交流。最后,對于一些知識點的學習由于沒有互動,不能及時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動力。
三、建議
1.學校可以組織系列講座,讓大學生很好的從中學時代過渡到大學生活。很多學生知道大學是新的開始,卻不知道自己具體應該怎么做,怎么思考。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認識大學學習重要性,認識到大學是另一種學習的開始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非常有價值。
2.開展專業(yè)的職業(yè)規(guī)劃培訓,目前這個動作僅停留一兩次課程上,其實遠遠不夠。每個專業(yè)的職業(yè)規(guī)劃應該是不同的,也不是簡單一次兩次課程或講座就可以讓學生去了解到這個專業(y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需要建立一個系列的培訓,貫穿到大學四年,讓學生知道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在大學期間,應該做些什么,怎樣準備。
3.專業(yè)課老師可以對資源進行篩選和整理,一方面配合上課進度,推薦給學生,也以利用現有一些優(yōu)秀app平臺,輔助教學,讓學生使用平臺進行課前預習,課后知識點小測試,互動等。另一方面,還可以推薦專業(yè)相關的app,給出學生學習建議,引導學生更廣更深進行學習。甚至可以把一些好的平臺資源強制學生學習,把其納入課程的過程考核中,甚至學??梢园堰@個納入對教師考核中,注重過程管理。
4.減少干擾。智能手機內容豐富多彩,海量資源共享對學習非常有益。采取干擾性的動作對學生專注學習是有一定效果的。這一動作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學習,對整個國家學生使用手機進行有效學習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所以,第一,政府可以引導或要求手機開發(fā)商或app開發(fā)商增加設置手機免擾模式功能,一旦啟動這項功能,手機自動屏蔽微信,短信等各種信息通知;還可以包括電話接通設置,比如來電一次或兩次的通話自動屏蔽,僅通知特殊電話或多次呼叫電話,以免打斷學習,影響學習效率。甚至增加學生“自我設置”,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習慣,環(huán)境等設置符合自己的干擾模式。
第二,作為app學習軟件,研發(fā)商的廣告,推廣等各種彈屏及鏈接,盡量設置在學習前或學習后,學習過程中盡量減少app本身的其他信息彈屏或廣告圖片鏈接。這樣既不影響軟件企業(yè)的利益,也可以盡量減少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
四、結語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具有便捷性和海量知識的智能手機已成為我們學習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應具備終身學習,甚至高效學習的能力。在大學期間培養(yǎng)其利用手機app進行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為形成終身學習創(chuàng)造必備條件。
參考文獻:
[1]張雷雨,湯小平,邵勇.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模式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0):36-38.
[2]宋杰,姜春慧,趙佳峰,張麗.使用智能手機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20(40):341-342.
[3]李欣晏,劉小珍,邵勇.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分析及教育策略研究[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21(4):372-377.
[4]宋和熙,安靜等.當代大學生使用手機對學習和生活對影響研究[J].科教文匯,2021(5):27-31.
[5]周雄輝,李倩薇等.湘西地區(qū)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J].醫(yī)學信息,2021(9):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