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瑪措
摘要:為幼兒教育教學注入新鮮血液,活動中融入藏族民間文化,營造具有教育性、藝術性、參與性、探索性、操作性、豐富性的藝術環(huán)境,在自然愉快的環(huán)境中感受民族文化熏陶。
關鍵詞:認識民間文化;興趣;放手;合理取舍;改進;創(chuàng)新;感恩的美德;改正的習慣;接受的性格;處世的禮貌;認知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13-288
新世紀、新起點、新理念、不忘初心,方能始終。全國各地為適應人們對旅游文化的需求,學者開始研究,挖掘、創(chuàng)作。各行各業(yè)也都多多少少融入本土文化來豐富內容,形式多樣有趣。教育也隨著課程的改革,讓世世代代的后輩繼承和發(fā)揚先人智慧。幼兒教育在使用教材上相對來說較為自由,選擇的范圍也較為廣泛,也為幼教注入一點新鮮血液。這就需要幼兒教師能熟知各類教材,并能根據(jù)自身的教學所需作出合理的取舍、改進和創(chuàng)新。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并配合教師收集資料。通過家長教師的集體智慧,在教學中融民間文化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提高各種能力。那么如何在幼兒教學中融入藏族民間文化呢?我認為:
一、著力增強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讓幼兒了解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藏族是一個精神財富十分豐富且對世人獨具魅力的民族。生活在阿壩州地區(qū)的藏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在草原上放牧著牛羊馬匹,過著游牧生活。在青藏高原特殊的環(huán)境中,在嚴酷的生產(chǎn)斗爭和生活實踐中養(yǎng)成了率真、豪邁、粗獷、深沉而富有幻想的性格。樸實敦厚,性情直爽,能歌善舞,能說會講,幾乎人人能講故事,個個會唱山歌。不少人能即興編講,隨景謳歌,它的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閃爍著燦爛的光輝。它內容豐富, 涉及面廣,情調健康,愛憎分明,有濃郁的民族色彩。種類繁多,有反映生產(chǎn)、生活、信念、幻想、頌揚聰明智慧,賦予人情味,寄托愿望,哲理深刻地寓言,笑話、鬼怪等故事的民間文學。從形式上看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地方傳聞與童話幾種。統(tǒng)統(tǒng)用諺語、故事、民歌、游戲等表達出來,比如在事理德行、時政社交、日常生活、以及風土人情方面,都不乏精妙之作,這些民間藝術的總和,既有民族群眾的口頭創(chuàng)作,又具有鮮明的通俗上的口語性。涉及到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tǒng)的民俗、民風、民習、民情無不充分體現(xiàn)于其中。這些反應了民族全部的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歷史經(jīng)驗,成為世世代代人民群眾認識生活的教材、陶冶情操的藝術珍品、斗爭自強的武器。多種藝術不同種類,映射著藏族的知識,道德、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習俗乃至各種習慣。
二、民間文化在幼兒的可塑期進行有效的整合.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態(tài)度和方法,要慈嚴并施,耐心誘導,不以框架束縛發(fā)展自我,懂得謙恭仁愛,明因感恩,修正身心乃是教育之道。俗語云“看三歲定終身”說的是童年的生長影響一生人格的發(fā)展。在雪域文化這塊大地上,既有詩詞,小說,戲劇.傳記.也有故事,史詩,唱詞,歌曲,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王>,有說不完的故事,有唱不完的歌曲,有看不厭的“鍋莊”舞,這些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要維護幼兒的人格尊嚴;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我認為要給予人格尊嚴首先要快樂,比如唱歌使人歡快。民歌以豐富的想象、樸實的感情、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生活、無比熱愛的淳樸感情。比如“去拉薩” “吉祥祝酒歌…”“阿爸、阿媽”幼兒園的孩子們非常喜歡學習,喜歡唱。因為孩子年齡小,具有很強的向師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贊美,一個信任的眼神,這些看似細微、點滴的一舉一動,都會鼓舞和激勵他們很久。不要過分“控制”孩子,不要過多的“保護”孩子,他們有時候需要摔倒,也需要受點傷,培養(yǎng)他們完整的人格,具備一定的能力來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
2、讓孩子養(yǎng)成感恩的美德;通過學習簡單的幼兒能夠理解的口語,教會他們懂得“受過寒冷的人,知道太陽的溫暖,受過饑餓的人,知道糧食的可貴”;受成人贈于后的感謝語言,“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等,關于感恩的諺語、故事、歌曲太多,唾手可得。
3、培養(yǎng)兒童認識錯誤并加以改正的習慣;阿壩州地大物博,人杰地靈,這里不僅有著得天獨厚的世界級自然遺產(chǎn),還有著積淀豐厚的原生態(tài)民間文化藝術遺產(chǎn),民間故事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變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和爺爺奶奶說給孫子孫女聽得故事,比如“說不完的故事”內容很多,是很好的教材,可以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錯誤、認識錯誤,并懂得知錯就改,養(yǎng)成良好品質會影響終身。
4、要化育兒童懂得接受的性格;兒童要聽得進教導才能成長,接受是進步的根本,接受是智慧的來源。比如諺語:“水杯要能裝的下水才能有用,口袋要能裝得下東西才能擁有?!薄八俣嗫偼吞幜?,樹再小卻往上方長”。通過這些了解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接受。
5、要重視兒童處世的禮貌;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畫匠更嘎和木匠更嘎的故事”,也成了藏傳佛教大師們借事說理的一種道德教材,比較適合兒童學習。比如:“有些孩子自己犯錯以后,動用小聰明想要蒙混過關,殊不知這會養(yǎng)成自我欺騙的不良品質”。
6、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古德云:“父母教子,當于稍有知識時”教師教幼兒又何嘗不是呢?諺語是我們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總結和積累起來的一種精煉而又通俗易懂的口頭文學表現(xiàn)形式。“凡經(jīng)傳所稱之諺,無非前代古訓”比如“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頭發(fā)在上,腳板在下,天空在上,黃土在下”;用通俗易懂的口頭語教育幼兒認識正常的生活。結合故事“起好心有好報”,學習故事從小懂得做一個好人,終會有好報。
三、教師應具備反思幼兒一日活動的能力。針對幼兒年齡特點、班級實際情況制定確實可行的一日活動常規(guī),不斷提高觀察、分析、通過良好的教育手段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學習習慣,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通過形式多樣的民間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各領域的內容結合民間游戲有機聯(lián)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
通過融入藏族民間游戲的教學,讓不同階段的幼兒表現(xiàn)出藏民族特有的善良、熱情與豪邁。我們偶爾會對幼兒抱怨,也許是學習,或是不聽話,不夠優(yōu)秀懂事。殊不知在孩子的心理也有一桿秤,會衡量“老師”是不是“合格”的“稱職”的。
最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開放,民間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也被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睞,正在為當?shù)貏?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教育就是開發(fā)能量與增進知識的渠道,一個好的教育者,能開發(fā)學子的心智,培養(yǎng)世間偉人,啟發(fā)蒙蔽者的潛能,甚至是社會,國家安定進步的力量,正所謂“教養(yǎng)有道,則天無忘生之才?!?/p>
參考文獻
陳丹青?今天我們該怎么樣教育孩子
阿壩州人文地理文化
藏族民間文化集
2021年3月18日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