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內容摘要:發(fā)揮榜樣力量激勵幼兒模仿學習,利用文學作品的形象對幼兒進行分享認知的培養(yǎng),讓幼兒通過情感換位來體會、感受別人的心理,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建立平等分享的規(guī)則。
關鍵詞:分享意識? ?幼兒分享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分享行為是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的行為,是幼兒社會化發(fā)展的一種表現。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一線教師來說,我深刻地體會到在幼兒的發(fā)展過程中,分享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工作中我發(fā)現,幼兒獨占玩具、食物等行為十分普遍。表現出強烈獨占傾向的幼兒大多性格孤僻,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為了幫助這樣的孩子克服獨占缺點,養(yǎng)成分享習慣,我采取了以下幾點方法,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發(fā)揮榜樣力量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庇變撼3J峭ㄟ^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在幼兒園中教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所以,教師要做有心人,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如在分發(fā)物品時,我有意識地將這些物品讓大家分享。當看到幼兒正在玩玩具時我會有意識地走過去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待幼兒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后,幼兒便會自覺產生分享的動機,模仿老師的行為。
同伴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老師要在同伴中樹立好典型,讓其他幼兒學習。當某位幼兒有分享行為時,老師要做出積極評價和鼓勵,這樣會激勵其他的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二、利用各種文學作品激發(fā)分享意識
文學作品中,適宜的角色形象最有利于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小姑娘因為自私而失去朋友變得孤獨,當她與小朋友共享她漂亮的金色房子時,她又得到了朋友。這個形象好像就是說幼兒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歡她。為了讓幼兒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內心變化,我在講述完故事后,讓幼兒觀察三幅圖中小姑娘的表情變化,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表情變化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組織幼兒表演故事,從而讓他們明白,分享是快樂的,但必須先約束自己自私的行為,知道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自己一個人獨享,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三、獲得分享體驗
教師平時要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識地把看到或聽到的一些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而幼兒通過每天講新聞的活動,把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感人的小故事、趣聞等講給大家聽,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分享意識,還發(fā)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四、強化分享行為
幼兒的學習和活動都需要強化。斯金納認為,離開了強化,學習就難以進行,強化在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中是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幼兒的分享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是可以通過強化而提高功效的。當幼兒由于分享而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和鼓勵以后,他們會逐漸產生一種內在自我獎勵傾向,如:“給小朋友分享我?guī)淼奶枪?,我的朋友就會學?!碑斔麄冊谂c人分享的時候,自己會認為這樣做是好的,這會使他們持久地表現出類似的行為。
五、建立分享規(guī)則
為使幼兒的分享行為能夠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規(guī)則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建立的分享規(guī)則有:平等分享、共同分享、輪流分享。如我聽到“XX是我的好朋友,我?guī)淼耐婢呓杷?,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借你玩”之類的話,我就和幼兒一起討論:“當別人把自己的玩具給你玩時,你是不是很高興?如果不給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讓幼兒通過情感換位來體會、感受別人的心理,并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guī)則。
正如一個哲人所說:“你若有一個蘋果,給了朋友,你便沒有了蘋果;你若有一份快樂,告訴朋友,你便擁有兩份快樂;你若有一份悲傷,告訴朋友,你的悲傷很快就會消逝?!?/p>
分享是幼兒獲得快樂的一種較高層次的行為。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分享,從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