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紅 王友嘉
摘要:在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語文是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學科,以詞句的積累促進學生的表達,有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基于此,本文試對促進積累和表達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分類積累;促進表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作為最重要的載體,通過其不斷積累與表達,不斷地促進其他方面的發(fā)展,通過多渠道、多方面的積累,學生能夠更自信、更豐富自己的表達。由于語文積累本身具有廣泛的內涵,因此下文中主要指向詞句的有關對象內容。
一、教學中語言積累存在的不足
(1)目的性匱乏
語文學科教材中存在著充足的積累素材,豐富的詞語、多種表達的語句等等,但由于教師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的講授而將其忽略,導致課堂的積累不夠。
(2)落實方法單一
當前大部分課堂積累偏向于教師的說,學生的讀、聽、記、默,僅僅局限于出現(xiàn)的內容,主要采取寫作的方法或仿照句式練筆。長此以往對于學生只是一個固定的得分模式,難以發(fā)揮想象力。
(3)缺乏有效的內化與運用
積累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而表達應是正確的、有活力、有生氣的。但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生的反饋,不難發(fā)現(xiàn)詞語搭配易錯或過于簡單化。
二、以分類積累為基,促進表達的必要性
1.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積累的來源多樣、內容復雜,教師以固定的模式進行分類積累,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將知識加工成一定的認知結構,表達時能根據(jù)情況及時準確地提取運用。
2.促進表達的意識性與綜合性
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更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對教學影響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選擇。面臨多種方式的表達時,主動地對積累有意識地運用,并可以將其融合貫通。
3.有效拓展思維能力,扎實語文人文性
課標中提到把握住語文課程的特點,形成更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有指向性地引導學生將所積累的內容進行分類,在生活中有針對性地運用,表達時能夠更自主、探究、不斷思考。
三、分類積累、促表達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之中
1.讀、寫、說落實間接經(jīng)驗
課本是學生接觸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學習內容。因此,教師要落實教材中的積累素材,師生共同合作進行歸納、分類識記。在課堂之上,通過讀讓學生引起注意并進入到意識中,給出模板讓學生寫則是初步了解學生學情,及時采取措施,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則將自己的積累表達出來,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們的進行分類板書,及時引導學生分類,同時可借助教學語言讓學生回憶舊知,補充分類。最后再次讀、背,做到記憶鞏固,這三者之間的重復循環(huán),及時落實,學生才能有效地積累到自身中。
2.善于利用先行組織者材料
素質教學重視教師的引導,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主力,但無論是單一課還是綜合課,教師在傳遞給學生知識時都離不了一個“前言”。在分類積累時,先行組織者材料既可以是課本上的內容,也可以是教師或學生給出的內容。首先這一材料必須是正確的、有較為明確的指向才能讓學生有效積累,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必須使學生明確方向。其次,這一材料的給出可以是新,也可以是舊,高于學生認知的材料有助于學生進行順應,低于學生認知的材料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改正。
在小學二年級《媽媽睡了》課文中,文章已包括大量積累內容。材料由教材給出,教師在教學時做到明確教材內容,例如彎彎的眼睛、紅潤的臉等則可以從五官的大小、顏色、形狀等引導學生分類識記,同時學生說出的內容相互之間也成為了先行組織者材料,在相互表達、合作當中分類積累。同時課后題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相關表達,要求學生仿照句式說一說。
3.給予學生多方向,訓練拓展思維
詞是由語素所組成的最小的造句單位,既可以一個字也可以多字,對于低段的學生而言沒有積累的方向和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直接講授給學生如何積累或者幫助學生歸納自己的內部積累。
以詞語字數(shù)為例逐步引導,形容眼睛時先是兩個字如明亮,再三個字如水汪汪,緊接著還可四個字如炯炯有神,諸如等等,以簡單的字數(shù)增加為出發(fā)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積累,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感受到了詞語的獨特魅力,當其表達提取時,會更有順序性。
以積累來源為例,從課本中進行回憶,從課外進行拓展,從思維中進行創(chuàng)造想象等等。
以指向對象為例,則可以從形狀、顏色、大小以及姿態(tài)等等。
教師給定某種固定的方向,并不是局限了思維,反而是讓學生理清了思維,讓積累更加清晰。
3.指導學生正確歸因創(chuàng)設內驅力
學生在課堂發(fā)言時會出現(xiàn)一些表達錯誤或積累不足的情況,教學語言要盡可能鼓勵、找出表揚點,應引導學生歸因為努力或能力方面,讓學生獲得表達和積累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自身內驅力,在學習中更主動。
4.有碰撞和活力的表達氛圍
表達是積累的外在表現(xiàn),目的是為了展示自己所思所感所想。學生將積累分類識記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之中教師應營造積極、自信、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
5.評價與檢測方式多樣
上述提及到分類積累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總結,因此表達的形式也具有多樣性,從而評價與檢測的方式也需豐富。
在常規(guī)寫作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相互間勾畫出作文中的好詞好句,并說明其來源、其分類屬性。在課后重點練習題中,可以進行開火車或簡單的頭腦風暴小比賽,讓學生盡可能地多表達、多積累。評價時,對于比較熟悉的內容應讓學生來進行點評,在此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又得到了提升。
(二)在課堂教學之外
1.多種形式進行生活積累
語言充斥在生活中方方面面,課外也存在著許多社會資源、家庭資源與自然資源,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使學生獲取資源更加便捷,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資源,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與積累的興趣。
利用《閱讀存折》收集好詞好句;利用《愛發(fā)現(xiàn)的眼睛》發(fā)現(xiàn)生活中存在的有趣、有益的詞句,教師應尋找一個專門的時間與地點讓學生將自己的積累進行分享、表達、再積累。
參考文獻
[1]游佳瑛. 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8.
[2]劉春.小學語文積累能力的內涵、分類與層級描述[J].教學與管理,2018(14):24-26.
[3]趙娣.在語文學習中引導學生梳理和積累的幾點做法[J].語文學刊,2010(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