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
摘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將語文本體性知識點挖掘出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用課文來學語文”。以《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為例,明確本體性教學內容,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與實踐,立足“讀寫”結合,設計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 ? 本體性教學內容? ?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依據新課標對語文功能的闡述,語文課程大致可分為本體性教學和非本體性教學。本體性教學包括知識、方法和技能,非本體性教學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后者并非語文一門學科獨擔,而應由基礎教育各學科共同承擔。本體性教學是根,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學科中的本體性教學內容,解決課堂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一、語文課堂教什么?語文課必須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
學語文,重在“語用”。以知識、方法和技能為目標展開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將語文本體性知識點挖掘出來,形成知識點匯總集。《釣魚的啟示》是一篇“借事喻理”的記敘文,文質皆美,它的教學價值不僅在于通過學習明白一個道理,更在于透過那些生動的描寫、細膩的筆觸,讓學生收獲了哪些閱讀體驗、獲得了哪些閱讀方法、習得了哪些語言運用、語言表達的技巧。我覺得應該圍繞“我為什么不愿意把鱸魚放回湖里,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么做?”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全面學習,理清課文內容,學生讀懂讀通,對課文揭示的“道德抉擇”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趯ξ恼卤磉_方式方法的學習,繼續(xù)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然后通過續(xù)寫仿寫等小練筆實現語言訓練的綜合提升。
二、語文課怎么教?我認為語文教學不能上成“文本解讀”課,應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教學生運用。
閱讀是為了將文本中的語文知識、方法、技能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在尊重學生對文本內容個性解讀的同時,注重在閱讀過程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扎扎實實的進行語言訓練。與此同時,教師要善導,導在創(chuàng)設意境氛圍上、導在目標引領上、導在點題明旨上、導在教給方法上、導在情感升華上。
我會讓學生對課題質疑,并出示“啟示”和“啟事”讓學生區(qū)別理解并運用,指導學生正確書寫“釣”字,區(qū)別于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鉤”。接著出示生字讓學生朗讀并記憶,提醒易錯難寫生字,至于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則在課文中隨文學習,并及時小結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通過“抓主要事件之間的聯系概括課文大意”、“結合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大意法”、還有“結合板書概括大意的方法”三法并舉,實現了對課文大意的整體把脈。然后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沖突,圍繞“我為什么不愿意把鱸魚放回湖里,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么做?”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全面學習,理清課文內容,學生讀懂讀通,對課文揭示的“道德抉擇”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悟。為了深化理解,追問學生“我愿意放魚嗎?”學生借助“批注”談感受。學生抓人物語言,教師就通過“句式對比、讀出語氣” 的策略捕捉人物心理;學生抓人物動作、表情,教師則即時運用“給課文補白”“抓關鍵詞”的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比如:當學生說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痹谶@句中通過“乞求”一詞,可以看出我不想把魚放走。教師可以追問:那他乞求的目光在對父親說什么呢?這一過程便可再現學生的多元視角,真情實感地流露出學生的原思考和原認知,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聯系上下文閱讀、聯系生活體悟、根據真實情境展開聯想的綜合學習能力,把學生的情感體悟不斷引向深入。若學生抓心理描寫來體會,這時教師就“移情造境”,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實現師生情、文本情、作者情的深度對接,將作者“從釣魚到放魚這一心理情感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最后總結寫作方法。
三、讀寫結合,設計教學。教師應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寫法的指導,做到讀寫結合。
第四組課文都在寫生活給我們的啟示,習作四也是在讓我們寫生活中獲得的啟示。與其在習作四時絞盡腦汁指導學生寫啟示,不如就把課文當作范例來指導寫作,讓學生在課堂中實現由讀到寫的轉化,讓接下來的習作順理成章。在出示課題之后,就可以給學生講啟示的結構特點,讓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個準備,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關注這個特點。
《釣魚的啟示》在文體上是敘事明理的記敘文,那么就得有起因、經過、結果三要素,通過寫事來揭示從中悟出的道理。本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就要確定如何將一件事寫具體、寫生動、寫形象?!夺烎~的啟示》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圍繞“放”與“不放”這對矛盾展開,通過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為后文作鋪墊,又以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描寫逐層深入。文中總共出現了四次月光,既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寫景的詞語句子,又可以引導學生借鑒作者的巧妙構思,雖然島上只有父子二人,但并非你知我知,還有月亮(天)知道,前后照應,并末尾點題。學生結合本課的文體結構、表達特點及技巧再遷移訓練就容易多了。
語文教學內容的關鍵是本體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循序漸進,讓語文教學從教課文走向教語文,讓語文課堂成為語文知識、方法、技能的訓練場,讓語文的工具性和審美性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唐仁紅. 小學語文本體性核心教學內容的確定與實施[J]. 山東教育, 2019(Z1).
【2】陳黎明. 淺談小學語文本體性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