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明杰
在以素質(zhì)教育作為基本要求展開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時,教師應積極轉(zhuǎn)變教學思維。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需要教師更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課程教學不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考試能力,而是要全面綜合地發(fā)展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多元學科能力。教師要充分理解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踐行這些理念。這不僅可以為學生打造高質(zhì)量課堂,也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學科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與鍛煉。
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小組交互合作活動。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教師首先要充分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正確地位,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自主學習與獨立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對于語言點有更深入的學習理解與感受,這會有助于學生學科能力的進步。教師可以多從教學主題出發(fā),設計各種學生能充分參與的小組合作交互活動。這種活動方式能夠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應用,分析、討論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相應的知識點。教師要從具體的教學情況和知識教學要求出發(fā),有針對性地設計小組合作方案,充分發(fā)揮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更好地落實素質(zhì)教育。
合理構(gòu)建學習小組,既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xiàn)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綜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性別、心理素質(zhì)、興趣愛好等各方面因素進行評定,然后按照“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原則進行分組,每個小組4~6人,然后給學生布置一些有針對性的合作交流任務。例如,在教學Unit 3 How many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句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做詢問對話。對話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該句型,并掌握基本的表達方法。這樣的語言交互模式不僅讓課堂學習的氣氛更開放融洽,也會加深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習自主性,這才是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要達到的課程訓練目標。
教師應加強學生預習能力的鍛煉。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并且進一步發(fā)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小學時期正是建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教師要慢慢提升對于學生的要求,循序漸進地設計各種易于學生參與的自主學習任務。在給學生設計預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仔細研究教學主題,明確基本的課程教學方向。在此基礎上教師再來給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預習任務,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要點。這樣的學習過程既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時間,是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實施方法。
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沒完全形成,大部分學生預習的能力也較為匱乏。為了讓學生預習的過程有明確向?qū)?,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預習導航”。以Unit 6 Colours這一單元的預習任務設置為例,導航上有重點詞句及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完成預習。如果學生對新課的預習仍然存有疑問,教師可以鼓勵大家把預習導航中產(chǎn)生的問題帶到課堂中討論。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在“學什么”“怎樣學”兩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通過預習導航,迅速了解自己在課前需要做的準備,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并從這個時期開始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外實踐探究活動。教師應從教學主題出發(fā),給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課外實踐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外多接觸英語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范疇,這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會很有幫助。教師在給學生設計課后實踐任務時要從具體的教學主題展開,同時也應當在活動設計中融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這樣學生的參與熱情才會更高,活動的實施效果也會更為理想。這會豐富學生的學習收獲,讓素質(zhì)教育綜合培養(yǎng)目標更好達成。
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課外多用英語交流,并閱讀適合自己的英語課外讀物,提倡學生使用摘抄本,摘抄課外自己所學的知識。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學習了Unit 4 Hobbies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后,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課外延伸讀物,讓學生就這個主題有更深入的認識。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My hobby”為主題,寫一段簡短的習作,其中要介紹自己最大的興趣愛好,并且解釋原因。這種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方法能夠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并且可以讓學生將課外讀到的語言素材用到習作中,起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讓學生可以對這個學習主題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