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玭昊
摘 要:在對隧道襯砌質量實施檢測過程中,由于地質雷達具有可靠、經濟以及輕便靈活等特點,因此其應用越來越廣泛,可以使隧道襯砌質量檢測準確性進一步提高。本文首先對地質雷達的相關原理加以分析,并根據實際工程,對檢測時的雷達圖像和隧道缺陷進行分析,最后對提高檢測精度的相關措施進行總結,旨在為今后檢測提供借鑒。
關鍵詞:圖像特征;隧道襯砌質量;地質雷達
1 概述
地質雷達主要具有無損、高效、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經濟性、靈活性以及輕便性等特點,因此在對水利、市政、公路以及鐵路等實施無損檢測過程中,其應用越來越廣泛。使用該種方法不但可以使隧道安全質量狀況評價更加科學,還可以使隧道施工質量管理力度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提高隧道施工質量的目的。因此施工單位在對隧道實施施工過程中,應以地質雷達為基礎,對其襯砌缺陷進行分析,為施工管理提供依據。
2 地質雷達的主要原理
在實施地質雷達檢測時,其本質是電磁波探測技術,具有連續(xù)、非接觸、快速等特點,因此其分辨率高、采集速度快。電磁波的傳遞過程需要借助介質,因此介質的幾何形態(tài)以及電性質與其波形、電磁場強度以及路徑息息相關。因此,技術人員可以以接收波的波形、幅度以及雙程走時(旅行時間)為基礎,對地下介質分布情況加以分析。
接收部分以及發(fā)射部分為地質雷達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發(fā)射部分主要可分成天線(向外輻射電磁波)以及發(fā)射機(產生高頻脈沖波)兩部分,以60°~90°波束角的形式將電磁波發(fā)射到地下,在電磁波的傳播過程中,若存在電性分界面,則會出現(xiàn)反射,隨后由接收電線接收反射波及直達波,并將其傳遞到接收機,并對其圖像進行處理,對前方目標體進行探測。圖1為計算圖。
其中:收發(fā)距為x(該值一般為固定的);波速為v(介質一定時,該值固定);目標體深度為z;t為電磁波雙程走時。為了了解物體內部的介質剖面圖,技術人員可以將接收天線和發(fā)射天線同步在物體表面進行移動進行探測。
3 對隧道襯砌質量進行檢測時其典型圖譜的主要特征
3.1 襯砌厚度
以原理為基礎對地質雷達檢測原理加以分析可知,在介質電性差異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其探測效果差異則會隨之提高。因此在對襯砌混凝土實施檢測過程中,其圍巖和混凝土之間的接觸密實度越高,質量越好,其反射能量則會相應降低,圍巖和混凝的反射截面模糊性則會越高。技術人員在對雷達剖面圖進行分析時,可以得到能量強、連續(xù)性好的反射波組,則可明確圍巖或噴射混凝土與襯砌混凝土間分界面的具體位置,最終可對襯砌厚度進行分析。但是在對隧道圍巖實施開挖施工時,通常會出現(xiàn)欠挖或超挖問題,導致圍巖和襯砌截面反射波曲線具有一定的起伏。對襯砌厚度進行計算時,可以用以下式為依據:
其中:襯砌厚度為h;襯砌雷達波速為v;電磁波雙程旅行時間為Δt(ns)。以圖譜(圖2)為基礎,對其進行分析,可知部分施工段襯砌厚度與設計要求不相符。
當鋼筋混凝土為二襯布設時,在電磁波趨膚效應等的影響下,混凝土中雙層鋼筋會使電磁波衰減,導致襯砌厚度計算困難進一步提高,為了使鋼拱架更清晰,技術人員可以運用反褶積、濾波等手段對圖像實施處理,與此同時,技術人員可以以鋼拱架位置為依據,對二次襯砌厚度進行分析。
3.2 鋼拱架和鋼筋
對相關規(guī)范進行分析可知,雷達圖譜所反映出的鋼筋信號應為小雙曲線形(見圖3);與此同時,雷達圖譜所反映出的鋼拱架信號應為月牙形(見圖4)。
產生上述圖譜的主要原因是,在對隧道實施檢測過程中,其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通常為多根并排的形式,相鄰鋼筋會產生干擾,由于雷達分辨率、鋼筋間距以及直徑等的影響,會使其呈現(xiàn)連續(xù)點狀強反射;在對鋼拱架進行檢測時,其呈現(xiàn)出的形狀為開口向下、分散的弧形,通常相較于鋼筋,鋼拱架的信號更強。
3.3 不密實和空洞
在對隧道襯砌質量進行檢測時,不密實和空洞是常見的病害種類。當進行二次襯砌施工時,若所使用的工藝為模筑泵送混凝土工藝,拱頂施工接縫處極易出現(xiàn)三角形空洞,在雷達圖譜上主要表現(xiàn)為相鄰道間存在相位錯位、同相軸呈弧形、相位反轉、強反射以及多次性等特點。當存在不密實情況時,圖像有較分散、強反射信號同相軸不連續(xù)。
以地質雷達技術為基礎對隧道襯砌質量實施檢測過程中,剖面還可以反映出高壓線、機動車、鋼板、臺架以及模板臺車等物體,與此同時,檢測數據還會受到信號接收器以及移動電話的影響。在實施檢測時,為了使檢測數據更加準確,技術人員應減少外部干擾,若無法控制干擾,技術人員應對干擾信號進行記錄,并對雷達圖像實施觀察,一旦出現(xiàn)異常則應對其原因進行查找,對構造物以及地下管線等情況實施分析,使檢測準確性進一步提高。
4 保障檢測精度的主要措施
4.1 對數據采集增益設置過程進行控制
技術人員在實施增益設置過程中,應采用現(xiàn)場錘擊聽聲法對變強噴射混凝土進行測試,選擇密實度最好的部位進行設置,由于隧道拱部極易出現(xiàn)脫空及崆峒等病害,因此技術人員不應拱部位置實施增益設置。除此之外,在對現(xiàn)場實施增益設置時,技術人員還應將雷達天線周圍干擾物清理干凈。
4.2 對干擾圖像辨識以及病害識別過程進行控制
為了使隧道干擾圖像辨別以及病害識別準確度進一步提高,技術人員不但需要熟悉干擾信號雷達圖和隧道典型病害,還需要了解隧道施工和設計技術,對雷達圖病害信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例如:當隧道出現(xiàn)超挖時,初期支護拱架會出現(xiàn)空洞或脫空等問題,此時圖像中的異常強反射通常出現(xiàn)在深度0.2 m~0.4 m處。與此同時,當隧道內存在干擾源時,技術人員應對其進行記錄,并對記錄內容進行控制,提高其詳細度,使數據內業(yè)分析更加準確;技術人員還應對異常信號原因進行判斷,判斷其異常原因是由干擾源導致的還是由襯砌內病害所導致的。在移動天線過程中,圍巖和襯砌之間的表面反射信號和反射信號變化應為同步的,但是當隧道內存在干擾源時,其反射波會呈現(xiàn)反向變化的情況,以此為依據,便可對異常原因進行判斷。
4.3 對隧道襯砌厚度檢測進行控制
為了使波速數值更加準確,技術人員應多選擇幾個位置進行鉆孔,并對波速平均值進行計算,當波速值為3~5個時,可以將其誤差控制在5%的范圍內。與此同時,在對波速進行檢測時,技術人員還可以使用微電測深法(誤差范圍為-2 cm~2 cm),該種方法不需要打孔,且測量過程便捷,達到多次測量的目的。通過對檢測過程進行分析可知,平均波速法可以將襯砌厚度誤差控制在-5 cm~5 cm的范圍內。
4.4 對隧道襯砌質量檢測里程定位進行控制
在對隧道襯砌質量實施檢測過程中,時間觸發(fā)方式應用較為廣泛。為了使其檢測精度進一步提高,技術人員在進行現(xiàn)場采集過程中,技術人員應對天線移動速度進行控制,并盡量保持勻速,使里程內插誤差進一步降低,與此同時,為了使定位里程準確度進一步提高,技術人員應提高記錄的詳細性。
5 結束語
在對隧道襯砌質量進行無損檢測過程中,地質雷達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不但可以為隧道竣工驗收和施工質量控制提供借鑒,還可以對隧道運營安全性進行評價,在隧道維護、運營以及建設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技術人員應充分了解地質雷達的檢測原理,對質量缺陷進行分析,判斷其圖譜異常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技術人員還應對地質雷達檢測準確性進行控制,使其判定更加準確,保障地質雷達的檢測精度,從而達到提高隧道襯砌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景勝.地質雷達在鐵路隧道檢測中的應用及典型圖像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15(4):188-191.
[2]袁定超.地質雷達在隧道襯砌質量檢測中的應用及探討[J].鐵道建筑技術,2015(10):38-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