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杰
一襲長衫,一把折扇,或是一身華服,一套頭面,抬手挪步,繡口一吐,恍若歸回前世。
——題記
一座古都,一道舊街,滿眼所見盡是前世風韻;一院茶館,一方戲臺,幕布一扯,一臺方桌,戲說如此,二人成韻。若是著了華服,搽了細粉,妝了頭面,咿咿呀呀起來,便更是另一番風流。
我傾心于德云,源于其于相聲的真摯,愛其于傳統(tǒng)曲藝的執(zhí)著,更醉于其與于德藝的傳承。
相聲是源于民間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以二人形式見多,這種簡單的藝術(shù)形式更是無需太多的道具,常是一臺方桌,二把折扇,二方白帕,再擺上一副快板,或是一對御子板。在德云相聲中,這種傳統(tǒng)也一直被保留下來,一臺方桌,被繡有“德”字的方布罩住,一對搭檔,捧左逗右,著身一樣的大褂長衫,兩張口,捧逗之間,以幽默的語調(diào),說盡人間百態(tài),以通俗的砸掛,引諸公一笑便矣。
眾人皆知,“說、學、逗、唱”是傳統(tǒng)相聲的四門功課,每一門都必不可少。德云相聲更是以這四門功課傳襲。少年入德云,三叩跪師,,此后謹聽師誨,雞鳴起身誦貫口,念罷復來;對月不眠背戲詞,毫不倦怠,少年刻苦,只為終有一日如師父那般從容,在臺上,說世事,談笑風生。而這四門功課中“唱”是極其重要的,也是極需功底的。師父本自為角兒,教出的徒弟也成了角兒。師父常攜徒登臺演戲,但師父也并不局限于傳統(tǒng)戲曲之上,將傳統(tǒng)的詞話稍作修改,仍以古調(diào)吟唱,便是另一種風韻,是一種更貼近于現(xiàn)代生活卻不失原味的風韻。德云中的子弟,更是在傳統(tǒng)的小曲兒甚至戲藝中引入現(xiàn)代流行音樂,抑或是以傳統(tǒng)樂器伴奏流行音樂,又或是以戲腔唱曲兒。人說:“一入德云深似海,從此流行是路人?!蔽乙詾閯t不然,傳統(tǒng)才是最長久的流行,喜愛德云的年輕姑娘們,甚至是九零后、零零后都愛上了聽戲、聽曲兒,他們的歌單里少了流行歌曲,多了京劇、地方小曲兒,甚至太平歌詞、快板、評書。不少人說,德云傳播了傳統(tǒng)曲藝,將年輕人從燈紅酒綠拉回平淡生活,甚至是戲院、茶園之中,德云以特殊的方式牽出了人們心中那個繁華盛世夢,使那本有的熱愛藝術(shù)的種子萌芽,莖蔓枝長。
在德云,“德”是更重要的內(nèi)容。德云少年們總稱親愛的師父為父親,少年自小離家,師父便是他們的天,是他們的希望,他們隨師父走過低谷,如今境遇變好,便也更懂得師父的艱辛。而師父對他的弟子們也是充滿了疼愛,他心知入此行的艱難,便更嚴格要求他們,不是師父不心疼,而是只有如此,才能讓他們在這條路上走的不至于傷痕累累。師父更是說過:“做這一行的,掙的錢有一半都是挨罵的錢?!睅煾笇τ谕馊藢λ陌H不一只是微笑而待。教導弟子“一半黑時猶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苯虒У茏咏潋溄湓?,踏實走好每一步,而不是一步登天或是有了一點小成績就忘了初心。昔日拜入德云門,一日恩師后為父。弟子與師站于一起,見其與師如出一轍的撩起大褂的身態(tài),讓我們看到了傳承,真真叩謝祖師爺賞飯吃。
古風、古藝、古德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吾輩需要了解、傳承的祖?zhèn)髡鋵?。我以為,相聲之于德云,是儒雅公子,一轉(zhuǎn)身,一背手,俯仰之間,折扇開合,談笑之隙,盡是書生文氣。曲藝之于德云,扮上珠釵,著戲服或是頂上紗帽,戲腔悠轉(zhuǎn),云手環(huán)轉(zhuǎn),盡是繁世風流。德藝之于德云,牽著祖輩今人,納著人世百態(tài),盡是天地廣闊。
我傾心于德云,傾倒于其于相聲的真摯,心愛其于傳統(tǒng)曲藝的執(zhí)著,更拜服其于德藝的傳承。
(涉縣第一中學?0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