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與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聯(lián)合編輯了一套“教育家成長叢書”,叢書86冊,每冊介紹一個名師。入選名師既有德高望重的于漪、于永正、邱學華這樣的教壇前輩,也有新生代的竇桂梅、薛法根、孫雙金這樣的教苑明星。書的內(nèi)容均分為“成長經(jīng)歷”“反思與實踐”“走進課堂”“社會反響”四個板塊,讓我們一目了然,相當于為這些教育家附上了一張名片。
這些入選叢書的教育家,有的為教育事業(yè)奉獻終身、無怨無悔,有的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勇于探索實踐,有的在學校管理上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每當我們提及他們的名字,總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他們的成就。由此,我不禁想到,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師,都應該有一張屬于自己的專業(yè)名片。
教育家的名片:理想與奉獻
談起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掖髱?,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他們的不菲成就,這是他們的榮耀,也是他們的名片。每一個教育家在打造這張名片的歷程中,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不懈的努力,有人甚至終其一生來塑造這張名片。
李吉林老師為了自己的情境教學,孜孜不倦求索四十余載,到了退休年齡,仍然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崗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有了情境教育的巨大成就和深遠影響。像李吉林老師這樣的教育家,我們往往只看到他們頭上閃亮的光環(huán),卻看不到他們在鑄造這張名片背后的艱苦跋涉,負重前行。這張名片可以說是他們用畢生經(jīng)歷和崇高的使命鍛造的閃閃發(fā)光的金字招牌,沒有這樣一張名片,也就無法稱其為教育家。
韓興娥在這些教育家中應該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同許多靠講公開課揚名的教師相比,韓老師走的卻是另外一條艱辛之路——以堅持13年之久的小學語文“海量閱讀”教改實驗被小學語文界熟知,可以說,她的成名是一個漫長的堅持與創(chuàng)造摸索的過程。中師畢業(yè)的她,并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就是靠著對海量閱讀的熱愛和求索,積累了大量豐富實用的經(jīng)驗,并在教學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效益,從而被全國無數(shù)語文教師借鑒和應用,引發(fā)了“語文課能否從教材中突圍”的大討論。這就是她的價值所在。
其他八十余位教育家,無一不是如此,用自己對教育的情懷與堅守,譜寫教育樂章,成就了自己,也捧出了一張名片,成為我們學習和敬仰的楷模。
名師的名片:專業(yè)與引領
在我們的身邊,也不乏許多熟悉的名師,他們有的是特級教師,有的是省級名師或全國優(yōu)秀教師??梢哉f都在一個地方享有盛名,發(fā)揮著巨大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但當我們談及其中一些名師的時候,卻往往很難總結(jié)提煉出他們身上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或貢獻。不能說這些名師的成果不夠豐厚:優(yōu)質(zhì)課在國家級競賽中獲獎,論文能發(fā)到核心學術期刊,受到的榮譽表彰、獲獎的各類作品不計其數(shù)。不少名師的個人著作也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但當我們仔細審視這些成果,卻發(fā)現(xiàn)他們很難圍繞某一個集中的專題,深入持久地探究,鍥而不舍地實踐。有的只是各種工作的總結(jié),教學論文的匯編,課堂案例的集錦。在這些成果中,我們無法梳理出鮮明的教育理念、教育主張、教學模式,也很難呈現(xiàn)其長期堅持,比較連貫、系統(tǒng)性的過程資料。大多是一些零散、隨機的教研成果的整理,而非自成一體的教學思想和實踐。
總體來說,一些本土名師給我們的感覺是“雜家”,成就廣博,卻很難專注于某一個范圍、聚焦于某一個目標深耕細作,長期堅守,打造出凸顯自己風格、特色、獨創(chuàng)性的成果。所以像這一類的名師們,也就無法稱其為大家,也很難跨入教育家成長叢書的作者序列。鑒于此,這些名師們在實現(xiàn)自我卓越的同時,也需要能夠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如此引領青年教師成長,才具有更強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
教師的名片:實踐與反思
閱讀了“教育家成長叢書”后,可能會有不少教師認為,這些大家都在全國有著廣泛影響,他們或高不可攀,或遙不可及,自己與他們的差距太大。其實這些教育家也曾經(jīng)是普通教師,從三尺講壇一路成長起來的,他們中有的起點并沒有我們高。
即便是普通的教師,也完全可以打造一張屬于自己的名片,也許這張名片并不是那么光彩照人,但也是個人智慧和成績的凝聚,也是對自身付出的一種肯定和認可。
在我們的身邊,不乏那些平時看起來默默無聞,無甚名氣和榮譽稱號的老師,但是他們往往在教育教學的某一方面有獨到的過人之處。比如筆者學校就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女教師,她擅長班級管理,三十余年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使她接手任何一個班級,都能很快經(jīng)營得像李云龍的隊伍一樣。那些熊孩子都能在她手中脫胎換骨、面貌一新,各種班級和家校間的問題矛盾都得到極好的處理和化解。還有一位老師,平時教學上總是有很多竅門,輕輕松松卻能夠把課上得興味盎然,把書教得風生水起,每次班級的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比起那些整天辛辛苦苦伏案勞作的老師相比,事半功倍,是典型的高效課堂和快樂教育的榜樣。
他們雖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和管理經(jīng)驗,沒有構建自己個性鮮明的育人模式。但是他們可以帶動一個學校,甚至一個地區(qū),讓廣大教師在此方面共同成長。
如果這些教師能夠有所規(guī)劃,勤于反思和總結(jié),不斷促進自身專業(yè)的成長,一定會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成為帶動一方的本土教育專家,其價值也將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逐步實現(xiàn)從教書匠到研究型教師的華麗蛻變。
近幾年,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不少地方已經(jīng)創(chuàng)建了名師工作室、名校長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這“三名”工程,使得一大批的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能夠借助這個平臺,提升自己,也帶動和引領眾多青年教師走特色發(fā)展之路。
“這是個需要教育家,也會產(chǎn)生教育家的時代,我們希望,在教育工作者中出現(xiàn)更多的教育家?!蔽蚁?,這就是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管培俊司長提議將叢書命名為《教育家成長叢書》的初衷,也是編纂這套叢書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黎修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