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翀
摘要:自實行課隨班就讀以來,大多數(shù)殘疾兒童的入學困難都得到了有效解決。因此,封閉的特殊教育已經開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特殊群體,逐漸認識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標志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然而,由于學生的心理敏銳度和對事物的敏感度較低,其學習速度、學習效率和理解能力遠遠低于正常兒童,并且在心理上缺乏對自己的認識和追求,導致其學習的主動性較差。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積極的探討,以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幫助其更好地學習和發(fā)展。筆者對小學語文隨班就讀生學習有效性提升策略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下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隨班就讀生;小學語文;學習有效性
前言: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是整個小學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科目,也是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科目。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語言知識的運用,學好一門語言是學習其他學問的好方法。在傳統(tǒng)的語文知識教學中,教師過分重視語文教學的進步,沒有真正研究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學習特點,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深入理解語文的抽象內容,學習能力低下,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以愛心闡述教育的本質,更多關注學生在班級中的需要,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一、用心關注隨班就讀生
通過對同班同學的課堂氣氛的調查,發(fā)現(xiàn)學習效果與教師的關注程度呈正相關。教師情感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意志,是決定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的批評、表揚、理解和幫助學生的行為將成為學生改變態(tài)度、提高學習效率的因素。因此,教師應該更加耐心和理解學生在課堂上,靜靜地等待花兒,當時間將充滿芬芳。此外,教師應更多地關注隨班學生的內在需求,及時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指導,以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使他們愿意接受教師和語言課程。
例如,教師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講,老師應該主動與其交談,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有效的交流教師可以學習積極性低的根源,如:教學速度快、教學內容太枯燥、難以理解等。只有了解同班同學學習效果差的原因,才能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改變同學的學習態(tài)度。如果老師太急于求成,看到學生成績低下,上課還不認真聽講,不直接批評或訓斥學生,只會給學生帶來打擊,導致學習變得更加自卑和內向,后期的教學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困難,用愛心闡述教育的本質,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和信心,讓學生在老師的關懷和期望下迅速成長。
二、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
隨班就讀生學生在感知能力方面有一些限制。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涂鴉、亂動學習工具、看書、頭昏眼花、心不在焉等學習無效行為,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如果教師仍然采用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灌輸和傳授漢語知識,不僅難以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力,而且會增加其在語言知識學習中的負擔,從而產生抗拒情緒,削弱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特點,運用科學的教學風格轉移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關注,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享受語言和文學學習,主動參與教師安排的教學活動,逐步提高和發(fā)展學習效果。
(一)使用趣味教學的方式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實現(xiàn)讀寫能力等語言學習的根本。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連基本的漢字都不懂,又怎么能消除閱讀和寫作的障礙呢?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筆者認為采用有趣的教學方法,堅持直觀性和趣味性原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掌握更多漢字,提高其讀寫能力和學習水平。
以“田園四季歌”讀寫教學為例,準確拼讀,寫出“春、夏、秋、冬、”是本部分的主要教學目標。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音響效果為學生演奏《四季歌》。音樂具有鎮(zhèn)靜、注意的作用,將日本民歌引入到學生的以下教學內容中,能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和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文化活動。然后,老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他們在課堂上需要掌握的新單詞,并將這些單詞與生動的圖片相匹配,同時積極討論怎樣才能快速記下這些詞匯。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索和學習,能有效激活課堂氣氛,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到思維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快速寫下這些新詞。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叫號游戲”,鞏固課堂內容,老師將制作春夏秋冬四季的頭飾給學生,讀到相應的季節(jié),相應地道具學生也要站起來。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加深學生對新詞的理解和記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把重點放在整個教學內容上,收獲更多的知識性內容,從而提高和發(fā)展能力。
(二)使用情境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學習作為一種語言知識,需要經過長期積累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而掌握語文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閱讀,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題材不同,課文長度也不多,涉及知識的不同方面,議論文、著述、散文形式不在少數(shù)。對于學生來說,從這些復雜的表情和主題中很難挖掘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必須有效地運用“抽象的形象和復雜的簡單性”,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學生在現(xiàn)實場景中學習和理解文本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結語:
隨堂就讀生具有特殊的地位,由此產生的學習行為和痛苦是復雜的。因此,教師應該開展愛心教育,更多關注學生自身的因素,分析總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適合學生特點和學習程度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提高其語言學習效果,使其學習質量得到有效地提高。
參考文獻:
[1]黃美賢.隨班就讀輕度智障學生課堂學習有效性調查[J]. 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2(11).
[2]吳筱雅,劉春玲.隨班就讀輕度智力殘疾學生寫作能力研究[J].中國特殊育,2010(02).
[3]周學榮. 小學隨班就讀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C]// 北京市區(qū)縣科研人員第二屆(2009)學術年會.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2009.
[4]周玉琴.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012(002):297.
[5]王輝. 試析小學語文隨班就讀有效策略的探索與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