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摘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fā)者和個性的塑造者。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備受學生關(guān)注,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自律既是塑造教師人格魅力的前提,又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金鑰匙。作為教育先鋒的教師,我們要采取各種措施,歷練自身的自律能力。
關(guān)鍵詞:自律;金鑰匙;拓寬思路;尋找對策;歷練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7-294
一、自律的重要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松下幸之者又說: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梢?,人越努力越幸運,越自律越成功,自律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律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金鑰匙。
二、自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人們常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精神雕塑家”、“手執(zhí)金鑰匙的人”等閃光的詞句來形容和贊譽教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教師的自律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呢?巴爾扎克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他成名后一度過于自信,處理事情有些輕率和武斷。
一天,一位滿頭銀發(fā),拄著拐杖的老太太前來拜訪他。一進門,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陳舊的小學生作文本遞到他的眼前說:“親愛的巴爾扎克先生,我想請教你一件事,請你仔細看看這本作文本?!彼舆^作文本看了起來。老太太接著說:“看完,請你告訴我,這學生的作文水平怎么樣?今后的前途如何?”巴爾扎克很奇怪,看了看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問道: “您是孩子的母親還是奶奶?”“都不是,先生?!薄澳且欢ㄊ怯H戚?”“也不是?!崩咸珦u頭。巴爾扎克語氣肯定地說:“那么,請恕我直言,看吧,書寫潦草,說明態(tài)度草率馬虎;文句欠通,可見學習很不用功。這孩子今后絕無成就?!?“當真嗎?”老太太十分驚訝,“巴爾扎克先生,可你現(xiàn)在已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沒看出自己的筆跡嗎?這可是你當小學生時用的許多本中的一本呀!”從此,成了名的巴爾扎克無論是寫作還是待人接物,處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輕率和武斷。當年巴爾扎克的老師對他的影響不言而喻了。一個老師,這么多年了還收藏著一個“差生”的作文,并且是許多本,足以說明這是一位非常自律優(yōu)秀的老師。在巴爾扎克成名后輕率和武斷時,仍不忘指引和鞭策??梢姲蜖栐耸嵌嗝吹男疫\,他的成功離不開這位恩師。影響魯迅的壽鏡吾老師;發(fā)現(xiàn)華羅庚數(shù)學才能的第一伯樂——王維克老師;影響魏昭的郭林宗老師;影響孔子的老子先師……可見,在燦若繁星的教師隊伍中,每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一定是一位非常自律的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或多或少影響了學生們的成長,只不過是一些學子汲取了恩師這方面的“營養(yǎng)”,一些學子汲取了恩師那方面的“營養(yǎng)”,各取所需罷了。那么支撐恩師的“營養(yǎng)”源是什么?歸根到底——自律。
三、教師如何歷練自身的自律能力
(一)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制定細化的目標
1、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作為教育工作者,一般除了工作、生活以外,還有許多社會上的事要做。特別是中年教師,上有老下有小,忙得不亦樂乎。所以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時間顯得尤為重要。人與人的差距就是如何利用業(yè)余時間。有人用它來娛樂玩耍,有人用它有提升歷練自己。你怎樣利用了業(yè)余時間,將會成為怎樣的人。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要盲目的給自己施加壓力,制定適合自己的自律計劃,然后逐項去完成,讓自己每天過得充實、快樂。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演化為自律。
2、從簡單的、感興趣的事做起自律的前期是興奮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時常半途而廢,是因為到了自律的中期,覺得很痛苦、很難便放棄了。此時,我們一定要細化目標,從一件小事做起。比如說我們先定一個每天看十分鐘書的目標,那從第一天開始,慢慢地堅持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完成這項目標并不難。別的事也如此,你只要去行動了,從簡單的小事做起,你會發(fā)現(xiàn)它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會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完成。我們可以先堅持一件你感興趣的事。無論是畫畫、看書、跳舞、爬山都行,只要你喜歡就好。每天堅持去做十分鐘、二十分鐘,先養(yǎng)成一個每天去堅持的好習慣,再去制定別的目標,你會發(fā)現(xiàn)簡單許多。通過完成一件件簡單、自己感興趣的小事,逐步歷練自律,才能挑戰(zhàn)更難的事,才能取得成功。
3、適當休息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覺得非常棘手,困難重重,舉步為艱時,可以把它暫放一下,去做自己擅長的事,適當休息一下,找回自信,再回去接著做。或是去旅游,或是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走走,在山間奔騰跳躍?;蛟S你會茅塞頓開,突發(fā)靈感,難事便迎刃而解。其實自律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行動起來,堅持去做一件事,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今天的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讓自己益發(fā)的自律。
(二)排除一切誘惑、干擾,收獲正向反饋人的大腦是最容易受外界干擾的,外界的風吹草動皆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因此,我們要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找安靜的地方學習。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在任何場合炫耀自己,也不會在朋友圈曬聚會之類以示人緣關(guān)系好的照片,他們的人際關(guān)系依舊好。許多人和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忘。我們與其把時間、精力花在這些不必要的交往上,還不如排除干擾,利用這些時間去歷練自己,提升自我。日久天長,我們還有可能因自律培養(yǎng)出某種特長,在機遇來臨時,收獲意外,為自己的人生添磚加瓦。我們知道,但凡把一件事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在這中間一定嘗到過甜頭。近幾年流行曳步舞,剛開始學曳步舞中的奔跑步時,我感覺好難,要么不會連步,要么無法應(yīng)用左、右奔步。于是咬緊牙,堅持練了幾天,突然感覺整個人像是在奔,要咋奔就咋奔,隨心所欲。終于感覺到原來舞步是這般曼妙,漸漸迷上了舞蹈,怎么也停不下來。我的經(jīng)歷說明,做一件事半途而廢,是因為我們沒嘗到甜頭。因此,我們一定要用自己有限的意志力,去歷練自己,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huán),在這中間讓自己上癮,讓自己嘗到甜頭。酷愛讀書的人,熱愛運動的人……都是因為他們嘗到了甜頭——正向反饋。只有讓自己嘗到了在做事之中的甜頭,才會讓自己更自律。
(三)不斷逼自己,克制自我人是一個十分矛盾的個體,強大的惰性和巨大的潛在力在體內(nèi)共存。當你懶散時,你就會整日渾渾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把自己廢了。我們不妨給自己施加壓力,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但必須做的事。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jīng)常讀到深夜,因為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fā)用繩子系在屋梁上,每當自己昏昏欲睡,頭垂到一定的程度頭皮就會被拉得很痛,以此來讓自己更好的讀書。試問,孫敬為什么會成為漢朝的儒學大師呢?就是他經(jīng)常強迫自己進入狀態(tài),以此來磨礪調(diào)控自己的心性,對自己狠得下心來,告誡自己要嚴一點,再嚴一點,堅持再堅持,憑借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不斷修煉完善自己??鬃禹f編三絕,車胤、孫康囊螢映雪,魯迅刻“早”字以自勉……這些成功人士,都是在不斷逼自己,強迫自己,才能將自己潛在的才華和智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只有這樣,才能歷練超乎常人的強大自律,才能將自己不喜歡但必須做的事做到極致,才能出類拔萃。人都有習氣,好逸惡勞。王陽明說:人需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騎師訓(xùn)練了一匹好馬,他認為給這樣的好馬加上韁繩多此一舉。有一天,他騎著解了韁繩的好馬出去,沒有了束縛,馬在原野上奔騰起來,越奔越歡,最終落得馬夫跌傷、馬摔得粉身碎骨的慘劇。一條小小的韁繩,卻左右著一人一馬的命運,這條韁繩何償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律。這些經(jīng)歷說明,自律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偏好、惰性。假如你想健康,就必須和垃圾食品說再見;想成為學霸,就必須和手機、游戲說拜拜;想成為人中之龍,就必須肯吃苦。脫韁的野馬,終會慘死;失控的人生,最終都很慘淡。一切的不幸皆是因為不自律。所以,克制自我,不斷逼自己奮進,方能自律。
(四)轉(zhuǎn)變心態(tài),學會享受,打自律持久戰(zhàn)但凡讓我們堅持的事,往往是讓自己痛苦的。做一件事并不難,難的是堅持做。痛苦的事,人們習慣選擇逃避,因此,要堅持下去很難很難。每逢痛苦時,我們不妨轉(zhuǎn)變心態(tài),學會享受。在我快堅持不了時,我會反復(fù)寬慰自己:傻瓜!人生何償不是苦的嗎?苦并快樂著。你想,“媽”字為什么是由一個“女”字和“馬”字組成的呢?那是因為女人一旦做了媽媽,就必須像馬一樣的苦,才能換來孩子的笑。這樣想,還會覺得苦嗎?我們不是想建高樓大廈嗎?要建就得從現(xiàn)在起搬磚、拉水泥、運木材和鋼筋……準備材料的過程不苦才怪,等高樓大廈建好了搬進去住不就幸福了嗎?與其讓想做的事半途而廢,不如改變心態(tài),快樂地去做,學著去享受做每一件事,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堅持。古往今來,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一個自律的好習慣,這個好習慣并非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讀書的習慣,打球的習慣……都是一個持久戰(zhàn)。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它不可能速成,必須要有一種慢的思維,慢慢來培養(yǎng)自己小的習慣。比如,先培養(yǎng)自己小的讀書習慣,從而取得小的勝利,積小勝而成大勝。從這個小習慣微習慣開始,逐漸建立自信,才能堅持下去,達到高度自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嘛!簡言之,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規(guī)劃生活,細化目標,未雨綢繆,言出必行,不斷克制自己,逼自己成長,對自己狠一點再狠一點,不斷歷練自律。只有循序漸進,不斷歷練自己,從而達到高度自律。只有這樣才能在又紅又專的教育道路上,率先垂范,做好根的事業(yè)。
參考文獻
《小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