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孟
【摘 要】本文把浙江省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大學生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人際交往、做負責人的決定等維度了解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現(xiàn)狀,從而構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大學生思政工作模式。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國大陸及歐美等兩百多國,極大影響中國乃至世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時期,必須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在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對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研究必將成為學者們當下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
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現(xiàn)狀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都比較重視學生思政工作。但實際現(xiàn)狀如何呢?本文選取本科院校2所,高職院校2所,民辦院校1所,對大一和大二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式。本研究所使用的調查問卷是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新加坡教育部聯(lián)合研制的“社會情感能力量表”(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 簡稱 SECQ)為藍本,根據(jù)前期的環(huán)境評估,對其中語言表述以及個別題目適度改造。問卷的核心概念主要基于美國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聯(lián)合組織(CASEL)針對社會情感學習的概念化成果,即以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系技能以及負責任地決策作為社會情感能力的具體表征。依據(jù)這五個維度,確定具體的調查指標,由此形成了相應的具體問題[1]。一共發(fā)放1200份問卷,共收回1150份,其中50份問卷為無效問卷,本調查問卷有效率為 95%。
(一)自我認知情況
自我認知指對自己認識的能力,了解自己優(yōu)缺點,正確識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了解情緒給他人帶來什么影響。自我認知方面,47.2%的學生完全了解自己的優(yōu)缺點,28.6%的學生基本了解自己的優(yōu)缺點,19.2%的學生不確定是否了解自己的優(yōu)缺點;51.6%的學生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28%對自己基本有信心,而15.4%的學生不確定自己是否有信心。
(二)自我管理情況
自我管理,是指個人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情感,體現(xiàn)自律,會自我激勵,能合理設定目標并能努力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自我管理方面,51.5%的學生能夠完全做到自己設置一個目標或挑戰(zhàn),并努力實現(xiàn)它,24.2%的學生基本能做到,19.3%的學生不確定;對于“答應別人的事我一定努力做到?!钡恼f法,53.2%的學生認為完全符合32%的學生認為基本符合,10.8%的學生不確定。
(三)社會認知情況
社會認知是指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描述。社會認知方面,42.5%的學生認為“所有人都平等重要并值得尊重?!钡恼f法完全符合。相較而言,學生們對理解他人情緒變化和了解他人觀點的感受不如前者強烈,如面對“我能準確的理解他人的情緒變化。”的說法,僅有38.2%的學生認為完全符合,35.3%的學生認為基本符合,而18.5%學生對此則持不確定的態(tài)度。
(四)人際交往情況
人際交往是參與健康社交活動的能力。如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處理沖突,在合作小組中工作得很成功,與同學保持聯(lián)系。人際交往方面,如50.2%的學生認為自己善于與他人進行合作學習;22.2%的學生完全尊重多樣化的觀點,并在尊重他人想法的基礎上,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觀點;25.2%的學生會主動幫助身邊又需要幫助的人。
(五)做負責人的決定情況
思維和決策是人類獨有的一種特制。做負責人的決定方面,48.2%的學生完全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學校做的決定,30.5%基本清楚,17.3%不確定;52.2%的學生對當前的選擇會給未來帶來的影響以及存在的問題持完全明確的態(tài)度,30.7%基本明確,12.7%不確定。
調查結果顯示,說明多數(shù)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優(yōu)缺點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也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國家及身邊環(huán)境的保護認同感、責任感還需加強。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歸屬感,使命感等教育,除了專門的思想政治課之外,其他課程都應滲透學生情感價值觀,比如專業(yè)課學科中可以出現(xiàn)弘揚社會價值觀一些事件,社會實踐,抗疫中的感人事跡。
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構建
(一)建構大學生情感學習課程
精選抗疫中的感人事跡,結合大學生目前生活實際,建構大學生情感學習課程,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通過特殊時期生動鮮活的英雄事跡作為大學生情感學習課程,如:第一類實際行動踐行醫(yī)學誓言的英雄榜樣如鐘南山、李蘭娟,第二類醫(yī)護人員,第三類是積極響應學校和當?shù)靥栒俚脑谛I?,他們主動請纓,作為志愿者參與到家鄉(xiāng)所在地疫情排查、疫情抗擊、宣傳科普以及病毒消殺工作中,用奮斗譜寫抗擊疫情的青春之歌。各高校應該深入挖掘這些感人事跡作為大學生情感學習課程。
(二)以情育人原則,開展大學生社會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以感受和體驗為基礎,在認知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與發(fā)展,它是隱形教育,幫助學生在醫(yī)療實踐過程中產(chǎn)生良好的心理情感反映,在醫(yī)德品質塑造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2]。高校應該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激發(fā)的情感體驗作為共情,把自己已經(jīng)建立道德認知和情感體驗融為一體,借助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手抓,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情感教育。
一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持續(xù)深化醫(yī)德情感。思政課教師要將“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內容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積極利用這一特殊時期的社會背景、人、事、物等作為生動的思政教材,課堂上通過圖文,影像動畫,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打下良好基礎。二是在課程思政中加強情感滲透。除了思政課,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3]。每位任課老師都應該在授課過程中滲透社會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充分挖掘校園文化,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會媒體對疫情期間事跡的報道是有時效的,疫情的緩解,社會慢慢恢復正常的軌道,在新冠肺炎情境下產(chǎn)生的奉獻社會,他人的激情也會隨之減弱。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絕限于課堂上,而是要拓展到課外資源,充分挖掘校園文化,打造校園文化課堂,線上線下課堂,社工課堂等活動品牌,構建全方位多維度的大學生道德教育題材。一是要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思政老師,任課老師,輔導員班主任等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二是要線上和線下相結合,要積極主動利用網(wǎng)絡或是自媒體講述抗疫情期間典型案例。三是要做到人文教育與社會工作課程相結合。
【參考文獻】
[1]羅謙. 農(nóng)村處境不利學生教育過程優(yōu)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 2019.
[2]凱文娟,史勵柯,楊秋玉 .“知情意行”視域下高等醫(yī)學院校醫(yī)德教育系統(tǒng)化構建研究[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8,31(10):1327-1331.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