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雪
摘要:思維導圖是一種新型的思維工具,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方法,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落后的教學模式,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對閱讀教學進行優(yōu)化,引導學生清晰深刻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明確內(nèi)在聯(lián)系,引導學生深化閱讀行為,促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做好課前預習,理清課文結構脈絡,還可以深化理解認知,降低閱讀理解難度,還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本文主要圍繞運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維導圖;策略
引言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變化,愛護學生的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記憶工具,能夠對學生的思維做出引導、梳理,使其明朗化、清晰化、條理化,從而強化學生的記憶,加深理解。將思維導圖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為學生直觀的呈現(xiàn)知識間的結構聯(lián)系,幫助他們從宏觀的角度系統(tǒng)掌握知識,從而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更好的踐行新課標的要求。
1利用思維導圖做好課前預習,理清課文結構脈絡
預習是語文閱讀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加速學生與文本融合、增強親近感的主要途徑。這就需要教師重視預習環(huán)節(jié),加強預習指導,發(fā)揮預習功效。思維導圖憑借圖文并茂的優(yōu)勢成為學生預習的主要工具,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內(nèi)容為學生設計框架,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填寫框架內(nèi)容。由于思維導圖是以關鍵詞為文字內(nèi)容,需要學生對課文語句、段落進行概括總結,無形中提高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篩選、整理、歸納能力[1]。例如,在預習《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學生先初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填寫中央圖,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找出四個主干,分別是路上、上課、下課、印象。接著,再細讀課文,找出每個主干包括的內(nèi)容,如“下課”這一主干包括四個分枝,學生從文中分別找到跳舞、摔跤、做游戲、招來,招來又分出更細的三個分枝,分別是小鳥、松鼠、山貍。按照同樣的方法將其他三個主干依照課文內(nèi)容細化出不同的分枝。這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就一一呈現(xiàn)出來,最后,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深讀課文,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將思維導圖運用在課前預習中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對于初步把控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2利用思維導圖深化理解認知,降低閱讀理解難度
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也能順利地閱讀全文,但在通讀全篇課文之后,并不能找出主干,對于一些細節(jié)片段也不能深度理解,從而直接影響了閱讀理解的效果。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文本閱讀,提煉其中的主要信息,梳理文章脈絡,找出中心思想,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行降低閱讀理解的難度,促進了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2]。例如對于《窮人》這篇課文來說,及就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對文章進行梳理,先要找出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明確桑娜、漁夫、西蒙幾個人之間的人物關系,之后對課文故事內(nèi)容進行分析,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列出相關信息,再重點對桑娜的幾次心理活動進行重點分析,從焦急擔心到憐愛孩子,再到抱回孩子后的忐忑不安,最后就可以總結全文的中心思想,感受桑娜與漁夫是如此的善良樸實。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思維導圖的作用下,課文閱讀活動變得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最終必將顯著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也鍛煉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課內(nèi)閱讀之外,新課標也對學生的課文閱讀提出了要求,當學生掌握了思維導圖這一學習工具之后,在課外自主閱讀的時候,也能更容易梳理其中的內(nèi)容和思想,找出精彩的部分,在讀書分享會上進行匯報交流,確保了良好的閱讀學習效果,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3]。
3利用思維導圖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如何讓學生抓住重難點高效閱讀,是語文教師備課時思考的主要方向,思維導圖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的歸納整理,將知識點一一羅列出來,將學生從繁雜的語言文字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夠直觀地看出重難點知識,從而在閱讀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shù),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展開文本探究[4]。以《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為例,這篇課文通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為此,教師抓住西沙群島的總特點“美麗富饒”設計了思維導圖。其中第三、四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主要寫海底的事物,通過描寫海底的生物凸出“物產(chǎn)豐富”這一特點。為了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教師引導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分析課文內(nèi)容,繪制思維導圖。中央圖是西沙群島的總特點,依次分出第二段、第三、四段和第五段、第六段四個分枝,引導學生為每一分枝加上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照空間位置分別注明“海面、海底、海灘、島上樹林”,并找出每一分枝包括的主要內(nèi)容,如海面主要是描寫海水,其特點是“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海底包括珊瑚、海參、大龍蝦、魚四部分內(nèi)容,并用“美麗、有趣、威武、數(shù)量多”分別概括其特征。依此是海灘包括的貝殼和海龜,島上樹林的海鷗,并找出對應的詞語對其概括總結。這樣學生從思維導圖中就會明顯的看出“海底”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難點,在閱讀中會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傾注在這部分上。
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思維導圖的運用,促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條理化、系統(tǒng)化,同時也更有助于小學生接受,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主動思考探究當中,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思維能力,促進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田興玲.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綜述[J].學周刊,2018(10):49.
[2]寧玲.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8(30):102.
[3]黃莉娟,陸飛.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8(05):56.
[4]季彥辛.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8(13):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