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洪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科學課程也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科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幫助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學生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感悟。本文就初中科學教學的有效方法進行探究,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提出一些淺顯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初中科學;學習方法;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5-027
以往的初中科學教學,教師基本采用傳統的模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加大科學知識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提高。教師缺乏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學習的教學理念,對新課標倡導的促進學自主學習沒有良好的把握,因此很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效率。因此,初中科學教師可以結合科學課程的特點從以下幾方面來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提高科學復習方法的有效性。
一、教學課堂生活化
初中科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時候,要結合生活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實際價值,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讓學生更深入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究。
(一)運用生活現象,提高學生探究熱情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嗽诳茖W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周邊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科學的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進行科學問題的發(fā)現,啟發(fā)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雞蛋進行探究,發(fā)現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提出問題,“雞蛋殼的主要組成成分是什么?”,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提出問題“雞蛋在清水中會沉入水底,而在鹽水中卻可以浮起來,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進行浮力的探究;提出問題“所有的雞蛋都能孵化出小雞嗎?”,引導學生進行有關受精卵知識的探究。通過生活中的具體現象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從感性思維逐步的上升到理性思維,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
(二)運用生活物品進行實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科學內容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因此,初中科學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驗儀器和材料的選擇,進行一些簡單、有趣的科學實驗操作,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也能讓學生在簡單、有趣的操作中進行科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比如制作涼拌黃瓜,將切好的黃瓜加一勺鹽,很快就有大量的水滲出,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細胞的失水現象,從而對有關細胞膜滲透性原理有更深刻的認知;利用生活中的玻璃器皿、食鹽、勺子、盤子探究海水制鹽的方法,引入蒸發(fā)相關的內容;用食醋、水壺中的水垢探究碳酸鈣的性質,同時也復習了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用冰箱中的冰塊制作放大鏡,復習有關凸透鏡的原理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運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實驗探究,更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小組合作學習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不斷增加學生的科學知識。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更有利于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進行知識的主動探索,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從而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進行知識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開拓思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比如,在進行有關“測量”知識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個圓形的飲料瓶,引導學生思考一下,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得到飲料瓶的哪些量。學生紛紛發(fā)言,有的說可以測出飲料瓶的體積,有的說可以測出飲料瓶的直徑、高度等。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如何進行這些量的測量呢?學生的興趣高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任選飲料瓶的一個或多個量進行測量,并寫出主要步驟。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協作,對實驗方案和步驟進行分析,并進行實際測量,最后將最終成果展出。這樣一來,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讓學生都能進行積極的思考,運用已知的知識進行實際的運用,提高學生設計能力、操作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高了學生的效率?,F階段的初中科學教學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的話,將會對教學有效性的進一步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我們首先要明確在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有哪些起阻礙作用的因素。這些阻礙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教師沒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措施,通常只是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而已,很難將學生在學習科學方面的興致激發(fā)出來,從而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二是受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無論是科學學科還是其他學科,課堂主要是圍繞教師的講解進行,學生只是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而已。但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這一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而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往往比較沉悶,難以將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興致調動起來。
教師在科學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親自設計和操作,互相交流和評價,有效地轉變教學理論,將課堂交給學生,可以鍛煉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實驗能力和評價能力,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也能開闊思維,增長見識,不斷地完善和提高學習方法,從而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實到實處。
三、結語
總之,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運用中,在知識運用和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強化知識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晴秀.初中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3.
[2]徐賢榮.素質教育下的初中科學教學方法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11(03).
溫嶺市箬橫鎮(zhèn)東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