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衛(wèi)華
摘? 要:圖騰崇拜是指關(guān)于人與某一圖騰有親緣關(guān)系的信仰。魚和鳥是中國圖騰神氏族制時代的兩大圖騰系統(tǒng),是產(chǎn)生龍鳳文化的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便是北首嶺的“鳥銜魚紋”蒜頭壺。此壺的作者用精到之筆,勾畫出了生存在北首嶺兩個氏族圖騰偶像,它們又團結(jié)又斗爭,推動了整個聚落的發(fā)展,展現(xiàn)給今人的是“龍飛鳳舞”、“龍鳳呈祥”,是令今人依舊神往地站在歷史源頭的“龍”、“鳳”形象。
關(guān)鍵詞:寶雞;北首嶺人;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指關(guān)于人與某一圖騰有親緣關(guān)系的信仰。一般來說,圖騰崇拜具有幾個特征:首先,氏族都相信自己與某些動、植物有著一定的血緣關(guān)系,從而把有血緣關(guān)系的動、植物直接看成是本氏族的祖先。其次,對本氏族的圖騰動物格外崇敬,禁止殺食,但其它氏族則可獵取食用,還有,本氏族對圖騰有一定的祭祀活動,并在日常用具上甚至在身體裝飾、住所、墓地等方面用圖騰作標(biāo)記,表明他們屬于某一氏族。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從考古資料中,可找到原始圖騰的遺跡。
陸思賢在《神話考古》中說,(圖騰)表示一個氏族,它的第一代先祖曾與某一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物交感后生下的子孫,繁衍興旺,逐漸組成氏族。故這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物,就是該氏族的圖騰,也即祖源神;它的形象,便是該氏族祖靈的形象,也就是人格化的動物神、植物神或自然物神,這便是圖騰神。人與動物、植物或自然物的結(jié)合,圖象藝術(shù)化,可以用現(xiàn)實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物表示,但更多的是以似是而非的各種物類出現(xiàn),如似馬非馬(蠶馬神話)、似牛非牛(炎帝神話)之類的怪物,或配上人的肢體(伏羲、女媧神話)、鳥的翅膀(后羿神話),成為幾種物類的混合體,再賦予超自然的神性,圖騰神也就升格為各種天神或山川土地之神了。在我國古史傳說的神譜中,多數(shù)有他的出身地或活動地域,就是因為它的根子屬于某氏族的圖騰神。
魚和鳥是中國圖騰神氏族制時代的兩大圖騰系統(tǒng),是產(chǎn)生龍鳳文化的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便是北首嶺的“鳥銜魚紋”蒜頭壺。張忠培在給劉志雄、楊靜榮著《龍與中國文化》的序言中寫到:“當(dāng)我們探求龍的起源與演變過程時,就追索到新石器時代。在公元前5000年,今陜西渭河流域出現(xiàn)了似龍的長身魚紋,這種魚紋與鳥紋以組合形式出現(xiàn)在北首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出土的蒜頭壺上。”
這件北首嶺“鳥銜魚紋”蒜頭壺出土于M52墓葬里,此墓男女不詳,只陪葬了這一件器物。該壺高21厘米,口徑1.5厘米,頂部直徑9.6厘米,腹徑20.7厘米,底徑8.4厘米,為細泥紅陶。此壺造型優(yōu)美,惹人喜愛;外形規(guī)整,異常精致。從上往下俯視口小頸細,折腹平底,頭部似蒜頭,彩繪形象生動逼真??诓克闹苡兴膫€黑彩繪制的幾何塊狀圖案,肩部和腹部在細泥紅陶上用黑彩繪出一副水鳥銜魚的圖案:一只水鳥頭頂生翎,長頸長喙,碩體短腿,怒睜圓目,用嘴緊緊銜住一條大魚的尾巴。此魚比鳥還大,身體彎曲,昂首張望,似疼痛難忍,是拼命掙扎還是在與鳥“挑逗”嬉鬧?如果鳥想吃掉大魚應(yīng)從頭部下口,以致其命。這里卻是銜住大魚的之尾,無意致命,卻又是大魚難以逃脫。
人們不禁會問,這是北首嶺藝術(shù)家抓住水鳥銜魚一瞬間的隨意之作,還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賦予深刻含義的精妙之筆;是在繪制氏族圖騰的嚴肅題材,還是在寫兩個氏族既統(tǒng)一又斗爭的現(xiàn)實情況?值得深思!
是的,這里揭示了一個重大題材,此壺的作者用精到之筆,勾畫出了生存在北首嶺兩個氏族圖騰偶像,它們又團結(jié)又斗爭,推動了整個聚落的發(fā)展,展現(xiàn)給今人的是“龍飛鳳舞”、“龍鳳呈祥”,是令今人依舊神往地站在歷史源頭的“龍”、“鳳”形象。
北首嶺聚落由兩個氏族構(gòu)成,聚落各有一座氏族大房子,墓葬也分南、北兩區(qū),各氏族均有自己的墓葬區(qū)。圖騰崇拜物也各有各的,有“鳥”有“魚”。
這里,先說“鳥”圖騰。
水鳥喙部很長,頭頂豎起尖狀翎毛,頭部扁平,圓目怒睜,脖子較粗,身軀和尾部連為一體,似在鼓足力氣銜魚。這里的鳥,不似平時的鳥身尾部位分而為二的姿勢,鳥腿短小,好像魚鷹的短腿,這樣的脖粗腿短的鳥顯得有力氣。它非同一般,在進行著神圣的事業(yè),為生存而斗爭。我們說水鳥銜魚確是生活中的一剎那,但它卻反映著為生存而斗爭這個永恒的主題。北首嶺人要生存下去,就須力爭、就得奮斗。如果說圖騰,鳥便是北首嶺內(nèi)其中一個氏族的圖騰偶像,在此時是占上風(fēng)的氏族。
對鳥的崇拜,從新石器時代的北首嶺人起,一直到最后完善了的鳳鳥,至今仍是中華民族的神鳥,以致成為女性的代表。其從新石器時代至今的幾千年間,對鳥的崇拜傳奇從未間斷。
據(jù)《史記·殷本記》記載:商人的始祖名叫契,他母親簡狄。有一天,姊妹三個到河里去洗澡,看到玄鳥——燕子飛過,將一只蛋墜落在水濱,簡狄就把它揀起吞進肚里,因而懷孕生契。也就是說,商人的祖先是玄鳥。
秦人的女祖先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大業(yè)?!妒酚洝で乇居洝份d:“秦人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吞之,生大業(yè)?!边@樣,秦人的祖先亦是玄鳥了。
從新石器時代的北首嶺人,到商人、秦人,對鳥的圖騰崇拜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北首嶺人站在了他們的源頭。
我們再來看水鳥銜著的魚。此被鳥銜住尾部的魚就更奇特了,這是一條既大又長的非現(xiàn)實中的魚,似乎是雙身雙手合二為一的,顯然是抽象概括了似是而非的意念中的魚了。魚的頭部呈方形,小而圓的眼睛,頭兩側(cè)有暴起的兩腮,自口喙中部、雙眼中央而下經(jīng)軀體正中至尾部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有明顯的不同。線之上的紋飾與頭部的紋飾一致,都是斑狀花紋,線之下的紋飾是U形疊狀花紋。線上有兩鰭,線下僅一鰭。尾部分而為三。劉志雄、楊靜榮等學(xué)者在《龍與中國文化》中指出,這條魚不是魚,而是原始的龍,也有人說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龍了。我們說,這就是北首嶺內(nèi)部另一個氏族圖騰的偶像。在翻閱《寶雞北首嶺》考古報告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北首嶺出土數(shù)百件石網(wǎng)墜和制作精美的骨魚叉、魚釣鉤等,他們一方面把魚作為本氏族圖騰崇拜的偶像,另一方面卻大量的捕魚吃魚。有學(xué)者對此作出的解釋是:一方面是以魚為圖騰,并使之人格化;另一方面捕食魚類仍是北首嶺人經(jīng)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北首嶺人就是在這種圖騰崇拜的矛盾中生活,并走向更高級的文明。圖騰是有禁忌的。既然是圖騰崇拜物,一般是不許捕殺食用的。在北首嶺出土器物中,只有一件骨魚叉,只在77M17墓葬中的一個陶罐內(nèi)盛有一些魚骨,并未出土大量的捕撈魚的工具及食用后掩埋的魚骨。說明北首嶺人對魚的崇拜、神圣和不可侵犯的禁忌事實。僅有的骨魚叉、僅存的罐內(nèi)盛有一些魚骨,可能亦是滿足祭獻的需要。
從上文我們看到,中國龍文化追根溯源到了北首嶺。北首嶺“鳥銜魚紋”蒜頭壺中的魚是中國最早的“龍”。那么,我們?yōu)楹尾话选傍B銜魚紋”蒜頭壺中的“鳥”看作是中國最早的“鳳”呢?你們看,龍飛鳳舞,態(tài)勢瀟灑,似在嬉戲挑逗、又在咬啄不懈、相克相生。有斗爭又有融合,龍來鳳往,龍鳳呈祥,這就是中國的龍鳳文化。從新石器時代綿延至今,仍然廣為流傳,在世界各地,哪里有華夏后裔,哪里就有龍鳳文化了。
有關(guān)“魚鳥紋”的文化含義,學(xué)者們?nèi)杂衅缌x。有的學(xué)者認為,鳥和魚各代表兩個不同的氏族,鳥啄魚就是兩個氏族的爭斗,而且鳥氏族是居上風(fēng)的勝利者。另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生殖崇拜的表現(xiàn),“鳥”是男性器的象征,“魚”是女陰的代表,在新石器時代把人類繁衍作為最大的事情的時候,“鳥啄魚”就意味著兩性的交媾,這是最嚴肅而重要的大事。還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古代哲學(xué)思想觀念的反映,鳥代表天,魚象征地,鳥啄魚就是就是天地的交合。劉方復(fù)先生在《鳥銜魚紋析》一文中提出,“水鳥啄魚紋”的本意不應(yīng)是“魚被鳥啄食”這一自然主題的再現(xiàn),它應(yīng)是溝通天地的含義,“使之更加滿足巫術(shù)要求”,解決“天地溝通”的大事。即所謂“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天地不合,萬物不興”。諸多思路不一而舉。充分說明“鳥銜魚紋”包容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劉俊康.喜微寶雞·北首嶺卷[M].西安:陜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18.
[2]官波舟.北首嶺人[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3]陸思賢.神話考古[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5.
寶雞北首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