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流量邏輯似乎無堅不摧的語境下,樂見這一次瘋狂的流量受到了人性邏輯的狙擊,忍無可忍的善良民眾,保護了一個96歲的老奶奶免受流量的消費和捕獵。
不知道觸動了現(xiàn)代人的哪根神經,這位在風風雨雨中擺攤30年的老奶奶意外走紅網絡,“哭哭啼啼是一天,哈哈大笑也是一天”“在家歇著無聊,不如找一點有價值的事情做”,挑水砍柴,無非妙道,平常的生活敘述,成為被膜拜的金句。現(xiàn)代人似乎太迷茫了,莫名就會被某句話觸動,形成瞬間的輿論燃爆。“流浪大師”隨口幾句話,不知道讓多少人神魂顛倒,大衣哥、拉面哥,如今紅到96歲的老奶奶身上。攤位成了如德波所說的網絡景觀,將生活迷霧化,一批批人擁來排隊圍觀,買餅,采訪,合影,提問,滿足好奇心。某些如蝗蟲般的網紅,滿臉寫滿猙獰的流量欲望,試圖挖出什么新的金句,去作為營銷號的變現(xiàn)資本。一個本來安享著“自己雖辛苦卻熱愛之日常”的奶奶,無奈地被這群瘋狂的網紅擺弄著,疲憊不堪。96歲啊,哪經得起這種干擾?
看得出來,公眾非常心疼96歲的奶奶,對這幫網紅實在忍無可忍,輿論上演了一場對菜餅奶奶的保衛(wèi)戰(zhàn)。實際上,當金句開始流行,某些媒體習慣性地將奶奶的話無限拔高時,公眾就已經開始反感了——能不能不一驚一乍?能不能多點關心少點說教,別把常人的樸實生活熬成自我感動的雞湯?到網紅開始像消費流浪大師那樣消費奶奶時,人們終于爆發(fā)了。一群四肢健全的年輕人靠自食其力的老人家蹭流量,還要臉嗎?一位勤勞的老人,要養(yǎng)活一群年輕的懶人,一群不事生產的年輕“網絡乞丐”,有比這個更諷刺的場面嗎?
那擁向奶奶餅攤的人群,有著各色人等,喜歡奶奶的,好奇的,尋找雞湯慰藉的,吃個餅追個熱度的,等著流量變現(xiàn)的。無論如何,這形成了一種把別人當成工具的、自私的流量霸凌。奶奶根本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被一群莫名其妙、不好好工作的人圍觀,人人手中都拿著一部手機,那里面有她不懂的技術和不懂的世界。不經她的同意,拍著她的生活,問著各種有賣點、取悅鏡頭外觀眾的問題,把她的影像上傳到網絡,對她的話進行各種各取所需的闡釋,她卻無力阻擋,只能被圍觀和消費。這跟傳遞正能量沒什么關系,而是媒介景觀和網紅霸權對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粗暴干擾,以背離他者意愿的方式將常人生活“生產”為可消費、可變現(xiàn)的網絡景觀。
都散了吧!這個寓言本想說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兩種迥異的生活態(tài)度,我從中看到的是老人對那種“現(xiàn)代性優(yōu)越感”的厭惡。不知道奶奶有沒有這種厭惡:你們要是不來,我賣餅多自在??!看她疲憊、佝僂的身影在圍觀人群和直播鏡頭之下,顯得格外渺小,這就是網紅鏡頭的霸權。如今流行的隨手拍,在結構上隱含著一種霸權,網紅的隨手,手機拍攝的角度,常常指向這些底層普通人。不經他人同意,不跟他人講這種拍攝和上傳帶來的影響,不顧別人的感受,只關心自己的流量,以消費為中心。
他們不知道,不是每個“正能量”都需要流量加持,有些正能量,需要不被打擾的清靜,需要人們到生活中自己去體味,安靜地靠近,安靜地溫暖,正能量很多時候都是在寂靜中光明,在熱鬧中消失。還好,這種貪婪的流量邏輯受到了人性邏輯的狙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