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強勢文化區(qū)、弱勢文化區(qū)及回歸強勢文化區(qū)三方面動態(tài)展示了岑參與強、弱勢文化的關系。分析岑參文化區(qū)轉變的原因,進一步解釋岑參個人氣質與邊塞地域風情的融合以及弱勢文化區(qū)給予岑參的強勢饋贈。最后說明西北弱勢文化區(qū)的現(xiàn)實。
【關鍵詞】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弱勢文化;強勢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9-0018-02
眾所周知,文化可以分為弱勢與強勢兩大區(qū)域,文化的強勢區(qū)與政治中心及其直接受輻射區(qū)域密切相關。唐代長安與洛陽為主流強勢文化區(qū),而西北地區(qū)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且多少數(shù)民族居住,與主流漢文化區(qū)呈現(xiàn)不同的風貌,為弱勢文化區(qū)。岑參的邊塞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一、岑參由強勢文化區(qū)進入到弱勢文化區(qū)
岑參由強勢文化區(qū)進入弱勢文化區(qū)受到深刻的時代潮流和個人背景的影響。岑參入北庭封常清幕之前,公元751至公元753年罷安西幕在帝都閑居,除兩次出使邊塞的時間外,一直處于強勢文化區(qū)。那岑參為什么要入幕做官呢?
首先,唐代由于頻繁受到異族的入侵,初唐詩人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就是當時士人的心靈寫照。岑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文化參軍的影響。其次,岑家在唐代有三人官至宰相。岑文本、岑長倩及岑羲。特別是岑文本,是唐太宗重臣,受到太宗的萬分賞識。岑參受傳統(tǒng)儒家家天下的影響,不可避免的有振興家族、接續(xù)輝煌的文化心理。并且岑參公元744年中進士,在成才的路上看到了曙光。一直接受儒家經(jīng)典的熏陶,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動力轉化為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是其畢生的追求。再次,入幕是唐代升官建功的捷徑。岑參著急建功立業(yè),那參軍入幕的大流中肯定有其身影。所以陜西、河南兩地的官制文化及儒家的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的觀念是主流文化區(qū)對岑參的文化影響。
正是有這樣的契機,岑參又一次踏上了西域。這是在那個交通狀況下一般人不可能有的機會?!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是在北庭期間寫的,是岑參第二次與西北文化接觸后的成果。是岑參在強勢文化積累之后,與西北弱勢文化碰撞產(chǎn)生的結晶。
二、弱勢文化區(qū)的強勢書寫
西北邊疆地區(qū)是弱勢文化區(qū),對其詩界疆域開拓的主力軍為外來人士。多是有良好文學積淀的士人。岑參是作為幕僚加入西北弱勢文化區(qū)的一員。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邊塞詩的經(jīng)典之作。弱勢文化區(qū)是指創(chuàng)作于西北地區(qū),反映西北地域文化。強勢書寫是指感情真摯、形式獨構、后世影響深遠,奠定了岑參詩壇地位。
(一)西北自然物候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從五個方面介紹了西北的自然物候氣象。地點在輪臺,“輪臺”有漢輪臺與唐輪臺。本詩作于地處北疆的唐輪臺;岑仲勉先生《自漢至唐漠北幾個地名之考定》一文考證唐輪臺地處天山北麓,與博格達峰相對。而天山北麓與南麓的景色也不相同。南麓氣候比北麓溫暖,不會出現(xiàn)詩中描繪的“瀚海闌干百丈冰”的壯闊景色,故確定為天山北麓。岑詩中的“瀚海”是山川,不是水域或者沙漠的名稱。即指今博格達山北側之陰崖,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積雪終年不化,遠眺雪山一望無際,岑參在帝都未見如此壯闊的景色,詩中多有 “雪海”的字眼。這“雪海”是隨著作者的心境被賦予悲喜;氣候是極度寒冷大風,八月就狂風伴隨下雪,寒風凜冽,極端惡劣天氣。人的活動范圍急劇縮小,但是隊伍有時還要在這樣的條件下行軍打仗,難度非同小可;名物白草,是產(chǎn)于西北一帶的牧草。草稈直立,高約盈尺。稈頭長著圓錐形灰白色的絨毛。它長年生長在苦寒地區(qū),性至堅韌,不易折斷。詩中“白草折”一語暗示風力之大,土生土長的白草都不能適應這樣的天氣,那作者這樣一個外遷人員更感寒冷蕭瑟;音樂是少數(shù)民族樂器,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樂器在唐代詩歌意象中多表示悲傷。
(二)西北人文好友圈
除自然風貌外,岑參也展現(xiàn)其邊塞好友圈。這一批士人是西北邊塞的獨特風景線,用詩意中和邊塞的蕭瑟,身體力行地開辟了一方詩界的疆土。據(jù)孫植博士在其論文中進一步細究,岑詩標題中的武判官是武就,其時同在邊塞入幕的還有李棲筠、張謂、劉單。他們不僅同時入幕做官,而且是同門詩友。岑參與武就人生軌跡基本相同,讀書中進士做官后入幕?,F(xiàn)在國家局勢緊張且多變,好友即將遠離邊塞大有作為,作為詩友依依不舍,為友人高興也為自己傷懷,多種情緒交匯觸發(fā)詩興;李棲筠與武就的良好關系不僅存在,還延續(xù)到了下一代李吉甫和武元衡兩大宰相身上;從《為封大夫謝敕賜衣及綾彩表》一詩中可以推斷張謂從軍西域的具體時間即公元754年或公元755年秋天。這時間與岑參相仿。岑參有《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詩,這說明劉單也是邊疆行軍的一分子,此是他們身處邊塞的證明。
西域地處偏僻且氣候極端惡劣,條件如此艱苦的西北地區(qū),岑參如何堅持下來?首先是有個人抱負的精神動力,這是內在動力。更重要的是朋友們之間的相互鼓勵支持與陪伴,這是外在激勵。好友圈是可以戰(zhàn)勝地域、排遣孤獨的法寶。詩人們更加注重精神交流,尋求精神慰藉。邊塞弱勢文化區(qū)的詩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北的壯闊寂寥之美。他們都有文學積淀、有理想抱負、有詩歌唱和,但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什么是邊塞詩的高峰?
首先,岑參有長時間深切的西域歷練,擁有發(fā)現(xiàn)西域之美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第一次入幕時還有些許不適應不接受現(xiàn)狀的心緒,但是第二次入幕時從心底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對西域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心靈之眼。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鄭振鐸先生曾經(jīng)寫道:“岑參是開、天時代最富于異國情調的詩人?!碧拼娙藢懽鬟吶姸嘀饔^想象,岑參詩歌中的一言一語、一字一句都從體驗中總結,從血汗中凝結。第一次出使西塞有描寫西域的作品,第二次的邊塞作品感情熱烈,寫作手法匠心獨具。
第二,岑參詩歌典型描繪了新疆的地域之美。這是同時代的詩人所無法比擬的。從經(jīng)歷上來說,岑參、駱賓王及張宣明都到過邊塞。駱賓王曾經(jīng)從軍西域,張宣明曾出使至三姓咽面,北庭都護府管轄三姓咽面部;從形式上說,駱、張都為五言律詩,岑為七言歌行;從構思上說,岑略勝一籌。感情基調為“愁”,用雪景聯(lián)系全篇;從情感上說駱賓王詩中盡顯失意之情,心中全是長安,所以詩中關于地域方面的內容就少之又少。岑參詩作多角度、多方面為后世留存了西域的自然風貌及風土人情,并帶著欣賞的角度寫作。這是唐代僅有的寫在今新疆地區(qū)的作品并廣為贊揚,岑參在開拓新疆詩界的貢獻不言而喻。
最后,與其邊塞好友圈相比,岑參個人氣質與邊塞地域氣質融合程度最高,故詩作最具藝術感染力。這是弱勢文化區(qū)給予岑參的強勢饋贈。岑參心胸寬廣,西域寂寥壯闊;岑參艱苦奮進,西域苦難與美麗并存;岑參前途坎坷,西域硬朗蒼茫。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將西北異域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民族內在生命力與個人氣質精神完美結合?!氨憋L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是兩種文化碰撞的顯示。奇麗的想象都是有現(xiàn)實基礎的積淀。詩人開闊了眼界,從沒有八月就見過如此的情景。雪和梨花的景色錯落,在詩人的想象與現(xiàn)實交織下成為千古絕唱?!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中,遼闊的場景中展示的是無盡的愁緒?!吧交芈忿D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公元757年春,岑參眼見好友區(qū)中的人都被召返,只剩下自己一人留在這“白茫茫一片”的西北大地上,前途未卜,且國家淪于苦難戰(zhàn)亂中,精神支柱轟然倒塌,知己靠山都沒有,思想中只剩下了愁,沒有人訴說,只好回歸筆墨,在詩中留下自己的心跡。
三、岑參回歸強勢文化區(qū)
岑參被召入京,弱勢文化區(qū)也又一次回歸了弱勢。等待之后的外來人士重新發(fā)掘創(chuàng)新。
公元757至公元759年,岑參由于杜甫的推薦任右補闕,官職比入幕北庭時升了一級,居強勢文化區(qū)。后遷轉起居舍人,岑參非常高興,因為又離皇族中心權力近了一步。與高官貴人、皇親國戚接觸交往,岑參持向往的態(tài)度。參軍入幕的捷徑貌似使岑參離理想又近了一步。
弱勢文化區(qū)雖然曾經(jīng)有過岑參這樣的創(chuàng)作高峰,但是仍然不能改變其弱勢的現(xiàn)狀:第一,個體上,岑參主觀上是被迫進入西北地區(qū)的,他沒有要改變弱勢地區(qū)的文化現(xiàn)狀。他作為一個詩人,只是由衷地吐露心跡、抒發(fā)感興、陶冶情操。群體上,岑參及其周圍的詩人群在其時其地并沒有能影響詩壇風潮。只有一人單薄的勢力,想必當時影響力不大、波及范圍有限;第二,強勢文化區(qū)的文化根深蒂固,升官顯名顯貴的功利心誘惑,文化影響時間長且強度大,人人不可能逃脫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三,弱勢文化區(qū)的文化積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幾代或者代代文士的辛勤耕耘才可能開出文化之果。所以即使有岑參的創(chuàng)作,也不能立即改變西北的弱勢文化地位。
參考文獻:
[1]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李初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感情基調小議[J].江西師院學報,1982.
[3]岑參.岑參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姚春梅.論岑參邊塞詩中的異域情調[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4.
[5]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孫植.岑參及其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袁淑敏,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文化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