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摘要: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沒有教師的發(fā)展,就沒有學校的發(fā)展,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不可能推動學校的持續(xù)發(fā)展。全方位、立體化的校本研修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主要途徑,對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從而推動學校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筆者就縣域校本研修現(xiàn)狀提出了讀書積淀法、備課提升法等有效提升教師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校本研修? 教師成長? 方法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7-068
有的教師教了幾十年的書,卻仍然只是個教書匠,甚至常常遭遇學生罷課;有的教師只教了幾年的書,卻成為省名師或學帶,成績斐然。無數(shù)名師的成長經(jīng)歷證明,校本研修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而不研則罔,研而不教則怠。教學因研究而美麗,在助推教師快速成長的外因中,想到了在校本研修中可借鑒的一些有效方法與途徑:
一、縣域校本研修現(xiàn)狀
新課改實施以來,課堂教學形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形式化、低效課堂教學引發(fā)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同時一些先進的教改理念、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最主要的有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蔡林森的洋思經(jīng)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山東茌平縣杜郎口崔其升的杜郎口經(jīng)驗——預習展示—反饋達標“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山西太谷張四保的24字教學模式。一時之間,全國各地的課改模式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起來,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
然而課程改革進行到現(xiàn)在,在校本研修的形式上雖然增加了教師交流、互動、評議、反思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但課堂教學方式、手段還部分停留在過去的理解和認識上,教師們往往也是各自為陣,在低效的教研組活動或教師培訓活動方面轉圈圈,讓校本研修仍然處于被動地沿襲這條老路。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行為與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教育教學理念很難相適應。
二、研修方法與途徑
教師成長,并不只是教師個體性的行為,而是教師與外部環(huán)境以及教師教育過程相互作用的產物,是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生成的過程。教師發(fā)展需要教師的學習,而這種教師學習,必須是教師自身發(fā)展的內在特點和需要,教師教育的研究表明,教師學習中需要體現(xiàn)教師群體的、合作的和實踐的學習,需要教師自身主動的反思,而且,教師的反思不是抽象的,而是面向實踐的和行動的。而同課異構這種教研活動是一種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學研究模式,可以更好讓教師們充分發(fā)揮同伴互導的作用,在學習中彼此分享新的知識,改進教學策略,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
1.讀書積淀法。有這樣一個事實:在猶太人的家庭中,當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圣經(jīng)》,滴上一滴蜂蜜,讓小孩去吻《圣經(jīng)》上的蜂蜜,這種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是甜的。還有古代猶太人的墓園,也常常放著書本,因為猶太人相信“夜深人靜時,死者會出來看書”。他們認為生命有涯而知識無涯。厚積才能薄發(fā),深入才能淺出。校本研修要引導教師以讀書積累底蘊,因為有底蘊才有底氣。讀書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備課,是一種積淀,是一種成長,是一種研究,是一種修養(yǎng),否則就會造成專業(yè)上的“貧血”和黔驢技窮?!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毙1狙行迺褪且獎?chuàng)設學習型的團隊氛圍。讀書可能改變不了人生的長度,但是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讀書可能改變不了人生的起點,卻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不讀書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
前一段時候,中央臺“漢字聽寫大會”考了一個“彧”字,在場的成人正確書寫率只有1.2%。這個字我只在《三國演義》里見過,里面有一個叫作“荀彧”的人,是曹操帳下首席謀臣,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但你如果沒看過《三國演義》那恐怕就不認識這個字了。所以,大量的閱讀,可以學習生字生詞、積累材料、開闊視野、增強語感。我們的學生由于時間有限,加之其他原因,不可能行萬里路,但可以讀萬卷書,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進行思維的交流。
2.備課提升法。實踐證明,教師備課能力是教師教學的基本能力。校本研修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全面了解學情、班情,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設計教案;校本研修要引導教師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課前備課到課后再次“備課”,使教師把備課、上課與課后的反思有機地結合。在備課中研究,在復備中提高。備課應未雨綢繆、知“己”知“彼”(知學生、知環(huán)境、知自我);統(tǒng)攬全局,整體把握(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預設教學過程);量“體”裁“衣”,寓情于境(選擇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計練習作業(yè))。備課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斷超越自我,要有“望盡天涯路”的吃苦精神,要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忠貞不渝的精神,臻于“燈火闌珊處”的追求完美的精神。
面對統(tǒng)編語文教材,教師們缺的不是先進的理念,而是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能力與條件。集體智慧、同伴互助在備課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可以幫助教師更深入地鉆研教材,更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地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3.師法名師法。《論語》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意思是說你制定了很高的目標,有可能達到中等的水平;而你制定了中等目標,最后極可能只達到低等水平。這句話是告訴人們,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一定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斷的努力,才能夠登上高峰。有人說,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yōu)秀,看他有什么人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看他有什么人相伴。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大忌。校本研修不能局限在“本?!毖行薜姆秶駝t校本研修會在低水平層面上重復與徘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因得不到專業(yè)理論的支持而顯得后勁不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空間受到限制。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名師是一所學校的寶貴資源,所以拜師求藝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式。
總之,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作為身肩開蒙啟智之大任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生教育好管理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盡力做好本職工作,方能不負自己肩負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劉任山.強化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張海燕,孫學范.強化校本研修 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J].百科知識,2019年03期
[3]洪福.十年磨一劍——南京市溧水區(qū)石湫中學校本研修之路[J].江蘇教育,2014年10期
[4]焦耀峰.深化校本研修,促進師生終身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教學研究室電教館 71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