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茂
摘要:不同群體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下形成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規(guī)范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認知方法,這種差異是導致跨文化交流中產生誤解和沖突的根源。本文從中西方哲學認知事物方法論根源性溯源差異來分析中西看待事物的異同,并從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存在的缺陷來分析加深這一差異和沖突的現象。在了解差異和其他助推因素的基礎上,為跨文化的理解、交流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文化差異;方法論;互聯網時代
近期,以中美貿易爭端、中美戰(zhàn)略對話交鋒等事件,凸顯折射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與美歐為主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更多層面,更深層次的交流和碰撞,這種碰撞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成為無法及時調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沖突。
碰撞和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個原因值得我們去探討,那就是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中,指導人們意識形態(tài)走向的看不見的指揮棒——西方哲學中邏輯分析認證方法論和中國哲學中直覺體悟方法,在互聯網媒體時代輿論場的巨大推動作用中,產生了分析的偏差和錯位。
一、中西方哲學思維觀念的不同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法上都有各自的特點。中國哲學思想的重視直覺出發(fā)的體悟性與西方哲學思維的注重研究客觀事物的理性思辨性具有不同的發(fā)展方向。
中國哲學總體上呈現了一種內向性:重視主體自身,通過主體自身的體悟去領會世界。
較有代表性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四書集注》闡釋:“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未發(fā)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 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故學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yǎng)其性而已。然必先明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焉?!苯o我們演繹出了一個完整的認知事物的過程:由天理,也就是世界運行的規(guī)律法則推動了萬物的生成和發(fā)展,而萬物在這種法則的推動中又“萬物各具其理”,也就是萬物都擁有了本身特性即“格”以及自身運行發(fā)展規(guī)律。對人來本身來說的特性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美德天性。在彰顯出此美德天性過程中,人要克服的是“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情”情緒的變化,如果不對“七情”進行約束,就會失去天性中的“五?!?,禮的作用就是約束這“七情”,使之符合分寸節(jié)度,具體踐行起來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克己之功”,使得情動不傷害 “五?!钡奶煨悦赖拢酥劣诠袒@種美德,即“力行以求至”,終究回歸到對推動世界運行規(guī)律的本原即“天理”的深入認知和體味,即達天理的過程??傮w來說,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是源于“天人合一”精神的以內心直覺和整體經驗為特征的內向性文化。
西方哲學總體上呈現了一種外向性。作為西方哲學的源頭,希古希臘哲學表現出了對自然的濃厚的興趣,希臘哲學家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fā)展變化等。 他們的思維是從假設到論證再到結論的一個邏輯推理過程。這種邏輯推理成為西方文化思維的特征何認知方式的主要手段,著重強調了對于客觀世界的研究和征服的外向性 ,對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中西文化分析認知事物方法影響下運籌未來的方向不同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從整體上來考慮問題,側重綜合性,具有辯證性;整體論思維方式側重從整個系統的層面來考慮問題,但是它缺乏對客觀事物的邏輯化、細致化的分析。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傳統哲學思維中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被視為最高道德。雖然中國哲學的這種整體論具有其益處但是它也存在著自己的不足之處,它的不足之處體現在對客觀事物的個體性認識不足,對事物的考察和分析不夠細致入微。一定階段上桎梏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西方哲學傳統思維則更側重個體式的思維方式,側重分析,具有邏輯性。歐美國家的哲學背景是亞里士多德嚴密的形式邏輯,以及之后理性主義,強調科學的試驗,注重形式論證。在《西方哲學史》中,羅素研究哲學的方法—邏輯分析對英美哲學發(fā)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以邏輯推演分析認證的驗證方法為主,對細致的單體進行分析,西方傳統的哲學思維專注于尋找整體性中的差異性。把客觀整體的世界區(qū)分為各個不同的層次,分門別類地加以進行深入的分析,展示出世界的多層次性和差異性,并從這些差異和對立中揭示出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性。這種方法論極大的促進了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系統化,精細化發(fā)展,推進了人類對分析對象的認識能力、改造能力的飛躍,甚至主導了現代文明的主流。
中國文化強化了經驗直覺的體悟——提倡的對物和處世方法為“仁道”:(仁者,二人也,人我同一也。以待我之心來待人待物)人我同理,由此而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此種文化在面臨社會問題的時候,具備“內省”的能力和修正自我的主觀意愿。具體到方法論上,“仁道”堅持的是“忠恕”的原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盡己之力以助人,即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以己之好惡施于人,即為恕。
忠為肯定的方式,恕為否定的方式,但不論是肯定或否定都體現了對等原則。儒家基礎的“仁”和“義”,仁義是一個人內在的道德品質,具體表現為“忠恕之道”。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忠恕”的話,就能夠練就“仁義”這樣的品質。“忠恕之道”需要用“禮儀”來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由此達致的是理性而理想的主流價值導引下的“和而不同”的和諧社會,不背離共生共贏的世界進步方向。 2017年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了決議呼吁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肮餐瑯嫿ㄈ祟惷\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方案,蘊含著傳承千年的中國智慧,指明了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它深深地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體現中國最深厚的軟實力。構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思想是中華“和合”文化的結合;是儒家思想精髓的集中體現;是“睦仁善鄰”的“共生、共處”思想的典范,是弘揚傳統文化,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偉大實踐。
就如亨利·托馬斯 ·布克爾在《英國文明史》中所說:“全部文明的進程是以精神法則戰(zhàn)勝自然法則——人戰(zhàn)勝自然為標志的?!蔽?西方哲學在思維方式上過于拘泥于理性思維,對于客觀世界的研究則強調了人對于客觀事物的征服、改造和利用,形成了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進一步形成“對—錯,黑—白” 的對立思維,著重從自身判斷和標準臘看待客體,當這種判斷和標準帶有先驗性的歷史傲慢和發(fā)展經驗的優(yōu)越感,面向逐漸強盛的中國文化,最終容易造成對立,影響到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和碰撞。
三、互聯網時代對差異的放大
在人類走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信息傳播對人的思維和價值的影響帶來了新的沖擊?;ヂ摼W不僅信息傳播及時,也為人們陳述各自的主張與觀點提供了一個信息平臺。網絡媒體崇尚自由言論,開放性較強,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相關事件進行闡述。網絡媒體雖然保持了較為開放的評論空間,但是也并非任何言論、任何評價都是積極的、客觀的,認知群體的認識方法的差異進一步把這種差異進行了放大。
現代媒體,特別是自媒體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來源之后,個體的觀念和個體思想的發(fā)聲被放大,代表理性引導力的主流價值逐漸出現解體和稀釋的現象。而個體的價值在傳播中往往因吻合當下問題和話題下社會大眾的情緒化認同而被放大,由此,話題情緒超越理性思考具有了超過主流理性價值觀的張力,具體直接或間接綁架民意而影響到政治和政府的態(tài)度。在此背景下,分析批判的思維方法由于缺乏嚴謹的理性指導,導致呈現出對分析對象的單方面的推論的一邊倒現象,這種分析推論帶有先入為主觀念的批判,最終呈現出對東方文化的審視、懷疑,以至于無依據的群體憤怒和討伐,明確體現出了西方文化思維中的主客體“二元”對立,并且在側重于用分析方法論對分析對象的單方面外向性挑剔中,忽視了分析的主體——西方社會自我的解剖和理性評判。
美歐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偏見,以及帶有偏見的社會認知的定型觀念,在別有用心的政治意圖的推動下,形成了類似于法律上的“有罪推斷”的目的假設,這種帶有先入為主性質的假設在網絡媒體、社交平臺等互聯網信息片面、甚至歪曲的事例的非理性邏輯認證中,被強化,乃至于最終被自覺或非自覺的認同,形成嚴重的偏見。由政治勢力暗助的這種夾裹著疫情時代焦慮、情緒宣泄的這種矛盾主動的自我轉移或非主動轉移之下的非真相傳播中,中國文化成為了宣泄的標靶,這種情緒一定程度上裹挾了大眾的意識,造成對理性真相的嚴重忽視和高度懷疑和片面否定,導致今天意識形態(tài)的對碰。
說道底,這是一種在互聯網信息傳播條件下,西方話語權大于中國文化話語權的不對等情況下,東西方在特定的時期,因哲學認知方法論差異的導致的文化碰撞。而如何走出這種迷局,除了增強中國文化的互聯網話語權外,更多的還需要在認知方法,思維方式上對對方有更多的分析和影響。
參考文獻:
[1]《解讀羅素<西方哲學史>》的方法論》 ,肖經緯,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 ,第22卷第4期.
[2]《互聯網時代網絡對大眾傳媒的影響分析》,劉穎惠,《科技傳播》2017年第10期.
[3]《中西哲學思維方式之比較》,談秋桐,《法制與社會》2012年第01期.
[4]《中西文化差異與沖突的原因分析》,谷肖玲,《智富時代》2015年第02期.
[5]《四書集注》,朱熹,中華書局2019年版.
[6]《習近平外交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創(chuàng)新》,仇華飛,人民網2017年10月20日.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 6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