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堅
我是一只“旱鴨子”。身在江南卻不會游泳,說出來確實有那么一丟丟沒面子。不會水的主要原因,在父母看來,是我“膽小”,且列舉了若干我特別怕水的“鐵證”。只是我對那些關(guān)于自己“膽小”的典型場景幾乎都沒了印象,唯一例外的,是幼時不慎落水的情景:身體掉進河濱,兩只手緊緊抓住岸邊幾棵小草待援,鄰居爺爺一路狂奔過來一把將我從水里提溜上來。那種從恐懼、絕望和窒息的深淵里被解救出來的感覺,至今回想起來仍會寒毛直豎起一身的雞皮疙瘩。
學校新校區(qū)的配套設(shè)施里有道“硬菜”——一個室內(nèi)游泳池,在第一次聽到規(guī)劃中有這個項目時,我就是唯一看上去“特別理性”的那一個,只是感覺這玩意很不錯,可以給娃娃們“練練膽”,但確實也覺得這玩意和我的關(guān)系不是很大(更真實的想法是“這里應該沒適合我干的事”)。
最近,臨近項目驗收前又一次去了現(xiàn)場,聽介紹說池里的水深僅約90公分,之所以會設(shè)計這么一個加強版的“澡堂子”,我想最核心的要素還是“安全”。看著眼前的空池子,我偷偷地做了個“內(nèi)測”,感覺如果是心無旁騖且小心翼翼,應該是可以安全“走”過這個泳池的。結(jié)論是,這個項目一定是“安全”的,但內(nèi)心對它的熱情度并不高,最主要的理由可能還是覺得“性價比”不行。想想也是,幾個小娃娃在水里撲棱那么幾下,錢就如流水般嘩嘩地淌走了。
7月初,暑假至。
與高溫和炎熱同時向我們襲來的,還有那最不愿見到卻又接二連三發(fā)生的兒童溺水事故,尤不忍心卒讀的是關(guān)于兒童群體溺亡的新聞消息。
為什么幾乎是360度無死角的宣傳和各種舉措的嚴防死守仍無法杜絕類似不幸事件的發(fā)生?學校里的生命教育到底該怎么去做才能更大效度地杜絕類似的意外發(fā)生?
一時之間,自然是無法解決腦子里冒出來的這種復雜問題,但對學校游泳館的未來建設(shè),卻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首先,我們必須盡量多開設(shè)各種類型的游泳課程,從小范圍的社團式指導課程到人人參與的班級游泳課,再難也希望有人去嘗試,讓游泳成為孩子們一項必要的體育技能。
其次,除了單純的游泳技能學習之外,我們更需要拓展一些野外防溺水的遇險避險的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科學避險、科學救助才是對每一個生命真正的尊重。
再次,從兒童生命教育的視角出發(fā),去整體構(gòu)建學校的游泳課程。唯有真正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才有資格成為一個“整個”的完整的人。
從我個人的經(jīng)驗出發(fā),幼年時期的一次溺水(落水被救),讓我對生命的價值有了潛移默化影響一生的深刻體驗,敬畏生命、珍愛自然也成為未來的一種人生自覺。但,卻也一輩子未能克服對水的恐懼,我想,若是生長在當下,便或許沒了這個讓我一輩子覺得無法彌補的缺憾。
學校里的生命教育,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