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峰
摘 要: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縱深融合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及教學勝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切入點,從信息資源運用、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師生交互三個方面探究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教育能力的變革。同時,從備課、授課、學生學習及教法創(chuàng)新四個方面探究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學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教育能力;教學方式;變革
從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實踐來看,依然存在教學方式滯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為此,需要深入理解信息技術背景對教師教育能力的新要求,圍繞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學生成才成長需求優(yōu)化革新教學方式,在提升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fā)展。
一、基于信息技術背景的教師教育能力
1.信息資源整合及開發(fā)利用能力
信息資源是信息技術背景下課程教學的關鍵要素之一?;ヂ?lián)網擁有豐富且優(yōu)質的在線課程與教學資源,但受到專業(yè)性、監(jiān)管機制等因素的共同制約,不同平臺的信息資源良莠不齊。為此,教師需要立足教材,聚焦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學習需求,通過網絡搜索引擎、在線課程平臺等廣泛整合既符合教學內容,又具有趣味性與先進性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以此拓展課堂知識容量,開闊學生知識視野。同時,還需要針對教學內容對現(xiàn)有的信息資源進行開發(fā),如運用模塊化教學對視頻、Flash動畫、動態(tài)圖像、圖文信息資源等進行分類管理,在教學時快速且及時地提煉并運用適合的資源,可促成信息資源與教學內容的整合[1]。
2.學生觀與時俱進的能力
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為豐富,并且樂于通過自身的探究與思考建構知識,認識客觀事物及其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教師需要將學生視作具有獨立人格、時刻處于發(fā)展中的個體,所運用的信息化資源、設計的信息化教學方案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挑戰(zhàn)性,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不僅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更是一種新型學習途徑,以此培育學生正確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與能力。同時,教師需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及主動性為核心運用信息技術,并在教學中發(fā)揮自身的主導、啟發(fā)作用,實現(xiàn)與學生共同成長。
3.借助信息技術實現(xiàn)師生溝通的能力
信息技術打破了社會各領域的信息壁壘,教育教學也不例外。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知識由教師單向傳輸給學生,而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及教材不再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可通過上網或信息分享獲得所需的知識信息。為此,教師需在教學中搭建知識雙向交互、信息雙向交流渠道,一方面支持學生的個性化表達與獨到見解,使學生在學習中質疑,在質疑中問難,在問難中探索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方法;另一方面以平等對話發(fā)散學生思維,將學生的疑惑、問題轉化為生成性資源,使師生在溝通中構建“生成式”課堂,以此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基于信息技術背景的教學方式變革策略
1.基于信息技術的備課方式變革
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通常采用交互式白板、多媒體技術、電子課件等進行授課,教師的備課方式更為多元,備課流程也更加便捷。從教學層面來看,備課是教學分析、教學目標制定及教法選擇的先決條件,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精選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如針對抽象、籠統(tǒng)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采用Flash動畫或微課視頻予以呈現(xiàn),使學生在觀看動畫及視頻中汲取關鍵信息;再如針對案例知識,教師可以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予以呈現(xiàn),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可感的案例情境,深化學生對案例的分析。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根據(jù)學生既有的知識水平及學習能力確定教學目標,以此為教學活動組織及教學流程安排提供導向[2]。
2.基于信息技術的授課方式變革
適用于信息技術背景的教學方式豐富多樣。如“翻轉課堂”可支持課前、課中與課后的三位一體,將基礎性的理論知識自主學習前置到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教師只需要講解學生的共性問題,在課后布置小課題任務,增強教學內容與生活及社會的聯(lián)系,并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可實現(xiàn)“日清日結”;再如借助“雨課堂”等教學軟件開展多樣化學習活動,如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投票、在線測試等,可充分發(fā)揮課堂評價的作用,使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進而實現(xiàn)教學流程及活動的動態(tài)化調整。
3.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方式變革
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的自主性與移動式學習尤為重要。為此,教師需借助信息技術的直觀性、便捷性為學生構建自主學習空間,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線索、以自主學習為核心,使學生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同時,借助網絡溝通工具構建開放式交流平臺,學生可分享學習經驗、學習心得,探討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或產生的疑惑,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在線指導與答疑解惑,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意識。
4.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革新
基于信息技術背景的教學方式改革需汲取前沿、先進教學方式的精髓,教師可通過優(yōu)秀課程觀摩、實踐嘗試等方法探索出符合本班學生學習特點、有助于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的教學策略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經驗的總結與教訓的反思,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及課程教學質量,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通過教師講授及主動學習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需要提升自身信息資源整合及開發(fā)運用能力、學生觀改進能力、課堂溝通能力,通過自身教學勝任力的提高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同時,教師需要積極革新教學方式,借助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提升備課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保證授課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學習需求,并且要將信息技術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工具,以此有效提升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成喜.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環(huán)境下學生和教師能力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33(5):53-55.
[2]孫華.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推進開放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J].工業(yè)技術與職業(yè)教育,2016,14(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