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院史研究課題組
2021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70周年。195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前身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院名,并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70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幾代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人民文藝立場,呼應著國家和民族、時代和人民的召喚,植根于豐厚的歷史傳統(tǒng)和生動的藝術實踐,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形成了“理論聯(lián)系實踐”“史論結合”、重視學科規(guī)劃與建設等優(yōu)良的治學傳統(tǒng)。特別是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藝術科研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伊始,就著眼于各門類藝術史論研究和一般藝術學的基礎理論探索,并取得了卓著成就,產(chǎn)生了一大批標志性、奠基性成果,基本確立了中國藝術學學科架構,持續(xù)發(fā)揮著理論輻射的巨大影響力。
值此建院70周年之際,為致敬先賢,賡續(xù)傳統(tǒng),本刊特設專題,回顧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發(fā)展歷程;探討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為中國戲曲理論體系建設做出的杰出貢獻;發(fā)掘文藝理論家王朝聞先生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齊白石“人民畫家”論的話語性質;回溯以舞蹈理論家王克芬先生為代表的學者們參與新中國舞蹈史研究的寶貴學術經(jīng)驗??肩R學術源流,彰顯當代價值,為中國藝術學學科發(fā)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在20世紀50年代組建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和民族美術研究所的基礎上逐步合并擴充建立起來的。1973年國務院文化組藝術研究機構籌備組成立,1975年該機構定名為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1978年改為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1980年10月更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70年發(fā)展史,大致可劃分為“初創(chuàng)和早期階段”“過渡階段”“建設階段”“發(fā)展階段”。
一、初創(chuàng)和早期階段(1951—1966)
中國藝術研究院最早的前身是中國戲曲研究院。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簡稱“第一次文代會”)召開,其間馬少波建議中央成立戲曲改革的領導機構和研究、實驗機構。[1]會議閉幕前,周恩來傳達了黨中央關于建立戲曲改革領導、研究、實驗機構的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華全國戲曲改革委員會成立。文化部成立后,該委員會劃歸文化部。11月3日,中華全國戲曲改革委員會改稱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是全國戲曲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1951年3月,文化部將戲曲改進局的部分人員調出,組成藝術事業(yè)管理局;同時決定成立中國戲曲研究院,由文化部黨組成員兼戲曲改進局黨總支書記馬少波和曾任華北聯(lián)合大學華北平劇研究院院長的羅合如負責籌建工作。其間,兩位負責人受到周恩來的接見。據(jù)馬少波回憶,周恩來談到成立藝術事業(yè)管理局是為了加強對包括戲曲在內的各項藝術事業(yè)的管理,組建中國戲曲研究院是為了加強全國戲曲研究工作,帶動全國戲曲研究的開展和其他藝術門類研究機構的組建。[2]
1951年4月3日,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梅蘭芳任院長,程硯秋任副院長,馬少波任副院長兼黨總支書記,羅合如任副院長兼黨總支副書記。成立大會在北京前門外鮮魚口街大眾劇場舉行。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院名并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周恩來、彭真、陸定一、郭沫若和茅盾等也分別題詞。成立大會上逐一進行了宣讀和展示。
“推陳出新”原是毛澤東于1942年為延安平劇研究院成立所作題詞。據(jù)馬少波回憶,他曾于1949年“第一次文代會”期間當面請教“推陳出新”的含義。毛澤東認為:“陳”者舊也,過去的事物都叫舊,也就是所謂傳統(tǒng)。傳統(tǒng)有精華也有糟粕,所以要改革?!巴啤弊挚勺魍崎_、推掉、推翻解釋,也可以解釋成推崇、推動、推進。對于舊的傳統(tǒng)劇目要具體分析,其中民主性的精華要推崇、推動、推進;封建性的糟粕要推開、推掉、推翻。[3]
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后仍在戲曲改進局原址—北京東城區(qū)南河沿南夾道63號小紅樓辦公(1956年遷至朝陽門外白家莊;1958年8月遷至東四八條83號,即現(xiàn)在的東四八條52號)。人員是在文化部戲曲改進局的基礎上,經(jīng)過調整組成的,包含原戲曲改進局的行政、財會、圖書資料、劇目編審、藝術研究部門及下屬戲曲實驗學校、京劇研究院、大眾劇場、新戲曲書店、新中華評劇工作團、新中華秦劇工作團、新中國實驗京劇團、曲藝實驗工作團等單位[1] 。1953年2月,為了加強領導和業(yè)務工作力量,文化部調張庚等45人到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并增補張庚為副院長。1954年12月,文化部將中國戲曲研究院及所屬單位劃分為四個獨立單位,即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京劇院、中國評劇院、中國戲曲學校。中國戲曲研究院調整后的班子成員為:院長梅蘭芳,副院長周信芳、程硯秋、張庚、羅合如、馬少波。
1957年“反右”和1958年“大躍進”后,業(yè)務工作基本停頓。1958年10月,中國戲曲學院成立,與中國戲曲研究院合署辦公,并從中國戲曲學校調入部分業(yè)務干部和教員充實辦學力量。張庚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晏甬任副院長。1961年1月,中國戲曲研究院撤銷建制,并入中國戲曲學院,梅蘭芳任院長,張庚、晏甬、羅合如任副院長。1964年1月1日,中國戲曲學院停辦,中國戲曲研究院恢復建制。
在成立中國戲曲研究院并展開工作的同時,還相繼組建了民族音樂研究所和民族美術研究所。
1949年11月,根據(jù)中共中央宣傳部的決定,呂驥、李元慶、李煥之、李凌、繆天瑞、張洪島等赴天津籌建中央音樂學院,并設立研究室。1950年5月,研究室擴充為研究部,李元慶任主任。1954年3月27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李元慶、楊蔭瀏任副所長。1958年5月,文化部決定將中央音樂學院附屬的民族音樂研究所改為獨立研究機構,劃歸藝術局領導。1959年5月,民族音樂研究所更名為中國音樂研究所。[2] 1961年1月,該所重新劃歸中央音樂學院,3月任命楊蔭瀏為所長。1964年,中國音樂學院成立,中國音樂研究所劃歸該院。
為了團結老藝術家,研究和發(fā)展傳統(tǒng)繪畫,1953年5月,中央美術學院籌建中國繪畫研究機構。6月,文化部美術處蔡若虹起草了《中國繪畫研究所實施方案》。1954年,為了強調對民族藝術遺產(chǎn)的繼承和發(fā)揚,中國繪畫研究所更名為民族美術研究所。4月15日,任命黃賓虹為所長,王朝聞為副所長。1958年,該所劃歸文化部領導,更名為中國美術研究所。[3] 1961年,重新劃歸中央美術學院。11月,朱丹任所長。
1958年,文化部副部長劉芝明曾召集歐陽予倩、李元慶、王朝聞等商議成立“中國藝術科學研究院”,后因“反右傾”等運動而未果。[4]
初創(chuàng)時期,“一院兩所”的主要工作可概括為: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剔除封建糟粕,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承擔創(chuàng)作演出、理論研究、人才培養(yǎng)的職能,在研究中兼顧民族藝術普及,重視資料建設,確立史論研究的工作重點,并承擔對外文化交流任務。
在學科建設方面,1956年,人文社科研究被納入國家規(guī)劃。經(jīng)過兩年多的討論和修訂,1958年7月,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一九五六— 一九六七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綱要(修正草案)》。[5]該規(guī)劃將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規(guī)定了1956至1967年應當關注的問題和計劃完成的著作。由于歷史原因,此規(guī)劃并未正式公布。但是,藝術學領域的多項工作已按規(guī)劃循序進行。多部具有學科奠基作用的學術專著相繼撰寫或完成,如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初稿撰寫于1958至1961年,中國戲曲研究院編著的《戲曲藝術概論》初稿于1960年完成,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編著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于1963年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李純一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分冊)于1958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楊蔭瀏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和中冊分別于1964年、1966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李元慶主持編寫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綱要》一至五編及參考資料15種于1959年底完成340萬字的初稿,中國音樂研究所編的《民族音樂概論》于1964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等等。其中多項工作由“一院兩所”牽頭并承擔重要的編撰任務。這些工作匯聚了當時藝術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他們也是20世紀70年代文化部籌建藝術研究機構時期學術隊伍的主要來源;同時,他們的工作對于80年代以后藝術學科快速復蘇并蓬勃發(fā)展,也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二、過渡階段(1966—1978)
1966年5月,“文革”爆發(fā)。1966年8月19日,文化部委派吳璽代理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
“文革”初期,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藝術表演團體、院校、科研部門、文藝協(xié)會和出版單位的日常工作和藝術活動均告中斷。1969至1972年,“一院兩所”人員先后赴位于河北懷來縣黑土洼、河北寶坻縣南清溝、天津靜??h團泊洼等地的文化部“五七”干校。1972至1975年陸續(xù)回京。
(一)籌建藝術研究機構(1973—1975)
“文革”期間,在北京的文藝機構人員下放。文化部“五七”干校中包含原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美術研究所及各文藝協(xié)會的業(yè)務和行政人員。1972年前后,下放干部逐步返京,為了妥善安置藝術研究領域的骨干力量,系統(tǒng)規(guī)劃此后工作,1973年4月16日,國務院文化組成立藝術研究機構籌備組,蘇一平、郭漢城和賈霽任負責人。同期,中國音樂研究所并入藝術研究機構。1973年起,藝術研究機構陸續(xù)遷入前海西街17號恭王府內。
成立藝術研究機構的另一個背景是,需要以馬列主義的觀點對當時已有的《中國戲曲通史》《民族音樂概論》《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戲曲藝術概論》《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國舞蹈史》《中國話劇史講義》《中國美術史》等文稿進行檢查、批判、修改、重寫。
1973年8月23日,藝術研究機構籌備組在《國務院文化組藝術研究院工作草案》中闡述了建立藝術研究機構的重要性,提出了方針任務、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研究范圍、存在問題及建議。1974年5月,中國美術研究所脫離中央美術學院,同藝術研究機構中的美術研究室合并。1975年,原中國戲曲研究院人員歸入戲劇曲藝研究室,歸屬籌建中的藝術研究機構。
(二)文學藝術研究所(1975—1978)
1975年2月27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藝術研究機構正式定名為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3月29日,召開全所職工大會,袁水拍、朱德林、蘇一平、羅光達為所領導小組成員。
1975年6月4日,中共文化部核心小組批準了文學藝術研究所上報的《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的方針任務》的報告。報告中擬定的建所方針為:以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為綱,堅持文藝為工農兵、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為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學藝術服務。其任務為:認真、及時地完成中央負責同志和文化部交辦的各項任務;編寫論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著作,以及各類文藝理論;批判地總結文學藝術遺產(chǎn);做好文藝知識普及讀物的編寫工作;加強圖書資料的科學管理;培養(yǎng)造就一支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等等。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下設辦公室、業(yè)務處、顧問室、革命樣板戲研究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組、文學研究室、戲劇曲藝研究室、電影研究室、音樂舞蹈研究室、美術研究室、編譯室、文藝圖書資料館,干部總數(shù)為241人。
1975年12月,毛澤東圈閱批準了文化部《關于創(chuàng)辦五種全國性文藝刊物的請示報告》。根據(jù)報告,《人民戲劇》《人民電影》《人民音樂》《舞蹈》《美術》五種全國性文藝期刊于1976年3月創(chuàng)刊。這五種文藝刊物的編輯部設在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藝術局、電影局參與領導。
1976年粉碎“四人幫”,清查期間,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領導小組成員為蘇一平、蔡若虹、郭漢城、張庚、郭敬。
需要說明的是,自1973年藝術研究機構籌備組成立后的四年多時間里,人員變動頻繁?!拔母铩背跗诟魑幕瘷C構癱瘓,因此干校人員回京時,許多人都歸并到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后來,隨著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各協(xié)會逐漸恢復,不少人又返回原單位。這期間,吉聯(lián)抗、傅雪漪、蔡若虹、向延生、應時華、陳飛龍、沈達人、阿甲、劉厚生、許翰如、閻振綱、林冠夫、高遠、黃翔鵬、孫幼蘭、張庚、葉林、舒模、吳曉邦、馬彥祥、賀法方、張佩吉、葉勤、葛一虹、張潔、王安魁、華夏、畢克官、郭明達、趙琦、英韜、董錫玖、紀令儀等幾十人相繼調入(蔡若虹、吳曉邦、阿甲、任桂林、華君武、袁文殊、陶鈍等人于1979年調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各協(xié)會等機構工作)。
本時期,文化部系統(tǒng)原處于分散狀態(tài)的戲曲、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科研機構和人才資源實現(xiàn)了整合,搭建出一所初具規(guī)模的綜合性藝術研究機構。
三、建設階段(1978—2001)
(一)院領導與機構變遷
1978年7月,文學藝術研究所與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合并,成立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文化部副部長賀敬之兼任院黨領導小組組長、院長,馮牧任院黨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第一副院長,蘇一平任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并主持工作,擔任副院長的還有張庚、王朝聞、郭漢城、白鷹(1982年黎辛任副院長),楊蔭瀏、馬彥祥、葛一虹、王曼碩、胡蠻、羅合如任院顧問(1980年7月增補周汝昌為顧問)。
1980年10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更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簡稱“藝研院”)。
1986年11月,時任文化部部長王蒙兼任院長,李希凡任常務副院長,劉穎南任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馮其庸、薛若琳任副院長(1988年12月陸梅林任副院長)。1996年11月,曲潤海任常務副院長。
早期的中國戲曲研究院集研究、教學和創(chuàng)作演出于一體。與之不同,新組建的綜合性藝術研究機構側重于學術研究,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繁榮,科研工作獲得長足發(fā)展,各門類藝術研究所在原有基礎上陸續(xù)組建,各學術期刊接連創(chuàng)辦,一批重大學術成果也相繼推出。
1979年,在原《紅樓夢》校注小組基礎上成立紅樓夢研究所,馮其庸任所長;1980年,在原電影研究室基礎上成立電影研究所(1983年并入中國電影資料館,成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魯勒任所長;1980年,在原編譯室基礎上成立外國文藝研究所,陸梅林任所長;1980年,在原舞蹈研究室基礎上成立舞蹈研究所,吳曉邦任所長;1981年,成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室(2001年撤銷,人員并入馬文所),艾克恩任主任;1982年,在原話劇研究室基礎上成立話劇研究所,葛一虹任所長;1986年,成立曲藝研究所,沈彭年任所長(創(chuàng)辦時期,侯寶林曾任曲藝研究所籌備組組長);1986年,籌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1990年正式成立,陸梅林任所長;1988年,成立中國定位法舞譜應用科學研究中心(2001年撤銷,人員并入舞蹈研究所),武季梅任主任。1990年,撤銷外國文藝研究所,成立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1993年,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劉夢溪任所長;1993年,成立藝術科學研究所、企業(yè)文化研究所、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室(均于2001年撤銷);1994年,成立比較藝術研究中心(2001年撤銷,人員并入美術研究所)。2001年,建筑藝術研究室改為建筑藝術研究所,顧森任所長;2001年,攝影藝術研究室改為攝影藝術研究所,朱憲民任所長。
這一時期,行政部門也進行了調整。1987年1月,業(yè)務辦公室改為科研辦公室,行政辦公室改稱行政處,基建辦公室改稱基建處。1988年6月,保衛(wèi)科改為保衛(wèi)處。1988年9月,成立計財處(1995年5月更名為財務處)。1991年2月,成立工會。1995年2月,老干部管理處改為離退休干部處。1997年2月,設紀檢監(jiān)察辦公室。
在特定歷史階段,為適應市場化改革需要,還創(chuàng)辦了院直屬企業(yè)中國藝術研究院科技開發(fā)總公司(1988)、附屬企業(yè)北京啟明藝術公司(1991),以及企業(yè)管理處(1992)、企業(yè)文化研究所(1993)和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1994),一些研究所也相繼創(chuàng)辦企業(yè)。
(二)業(yè)務工作的開展
受文化部委托,早在1979年,文學藝術研究院已開始制訂全國藝術研究五年規(guī)劃(1980—1985)并籌備全國藝術研究規(guī)劃會議。為此,從戲曲、音樂、美術、舞蹈和外國文藝等科研部門抽調人員赴東北、西北、華北、華東進行調研。1982年,副院長張庚、白鷹出席“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課題規(guī)劃會議”,為藝術學科爭取到“單列學科”的地位。1983年在“全國藝術研究規(guī)劃會議”(長沙)期間提出了《中國戲曲通論》《中國美術史》《中國話劇史》《電影美學》等研究課題,并被納入國家“六五”規(guī)劃項目。此后,便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擔任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職務。這個時期也是藝術科學研究蓬勃發(fā)展的階段。
這一時期從事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挖掘、搶救、整理民間藝術資源和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在“十部文藝集成志書”中,《中國戲曲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曲藝志》的總編輯部設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編纂工作于1980年啟動,藝研院進行了長期的投入,前后有大批學者、行政和資料管理人員參加。志書的編纂出版,對于我國藝術研究乃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對全國各地的文化建設也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這一時期集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重大學術成果,大多具有學科奠基作用。它們包括:《中國戲曲通史》(1980)、《紅樓夢》新校注本(1982)、《中國大百科全書 · 戲曲? 曲藝)》(1983)、《電影美學問題》(1983)、《中國音樂書譜志(先秦—一九四九年音樂書譜全目)》(1984)、《中國音樂詞典》(1984年,1992年續(xù)編)、《電影學論稿》(1986)、《說唱藝術簡史》(1988)、《中國書畫鑒賞辭典》(1988)、《中國音樂史圖鑒》(1988)、
《中國戲曲通論》(1989)、《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罚?989)、《中國舞蹈發(fā)展史》(1989)、《中國話劇通史》(1990)、《紅樓夢大辭典》(1990)、《中國當代舞蹈精粹》(1991至1997年間完成的電視藝術科研項目)、《中國民間美術全集》(1993)、《當代中國戲曲》(1994)、《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大辭典》(1994)、《琴曲集成》(1994)、《中國美術通史 · 建筑藝術史》(1996)、《中國音樂文物大系》(1996 年起陸續(xù)出版)、《二十世紀外國美術叢書》(1997)、《中國漢畫圖典》(1997)、《新時期文藝新潮評析》(1997)、《中國舞蹈藝術史圖鑒》(1997)、《中國曲藝史》(1998)、《中國話劇史》(1998)、《中國建筑藝術史》(1999)、《中國美術史》(2000)、
《中國曲藝藝術論》(2000)等。這些成果很多都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它們?yōu)閲宜囆g學科體系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研究生教育在本時期獲得突破和發(fā)展,文學藝術研究院成為我國第一批碩士、博士授予單位之一。1978年初,為了培養(yǎng)各門類藝術研究人才,改變文藝研究界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狀況,由教育部、國家計委批準招生,學制三年,計劃招收中國戲曲史、戲曲理論、中國音樂史、音樂理論、民間音樂、中國美術史和美術理論七個專業(yè)的研究生,并成立研究生班。10月,在北京、上海、沈陽、西安、成都設五個報名點和考點,全國共592人報考。1979年2月,錄取研究生39人,代培生2人,共41人。1981年,研究生班更名為研究生部,研究生教育的各項制度,如招生制度、導師制度、學位制度等逐步完備。1989年,研究生招生由初期的三年一招改為一年一招,同時擴大了在職人員進修教育的規(guī)模。
這一時期,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學術、文化類期刊。1979年,文學藝術研究院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中國文化政策》及《中國文化》專刊,介紹我國文化藝術的源流和現(xiàn)狀。此外,截至2000年,共推出各類公開出版的報刊14種:《文藝研究》(1979)、《紅樓夢學刊》(1979)、《美術史論》(1981年,1995年更名為《美術觀察》)、《中國文藝年鑒》(1982年,1991年???、《傳記文學》(1984)、《中國音樂學》(1985)、《中國美術報》(1985年,1990年??ⅰ段乃嚴碚撆c批評》(1986)、《中國音樂年鑒》(1987)、《中國文化》(1989)、《中國攝影家》(1988)、《中華文化畫報》(1993年,2019年改刊為《藝術學研究》)、《都市影視》(1996年,2003年改刊為《藝術評論》)、《世界漢學》(1998年,2009年改刊為《中國藝術時空》,2020年改刊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內部刊物3種:《文藝動態(tài)》(1980年,1989年更名為《科研動態(tài)》,1999年更名為《藝術科學通訊》)、《音樂學術信息》(1985年,2002年停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學刊》(1986年,1999年更名為《藝術學教育與科研》,2006年更名為《中國藝術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
從1978年文學藝術研究院成立到整個80年代,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期,成果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在學術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在全國發(fā)揮著明顯的引領作用。90年代,市場化改革對人文藝術學科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藝研院以傳統(tǒng)藝術史論研究為主要學科方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響。
四、發(fā)展階段(2001—2021)
21世紀初,中國藝術研究院對機構組織、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確立了以藝術科研為中心,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chuàng)作三足鼎立的發(fā)展格局。2002年9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由恭王府遷至惠新北里甲1號,迎來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2000年9月,王文章任常務副院長,2001年4月兼任黨委書記,2004年4月任院長兼黨委書記。該階段對內設機構進行了調整。到2001年8月,調整后的管理部門為: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含工會、團委)、科研辦公室、人事處(離退休干部處)、計劃財務處、外事處、研究室、紀檢監(jiān)察辦公室、保衛(wèi)處、開發(fā)服務中心、基建處,之后又進行了多次調整。
新的發(fā)展階段,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研究生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藝術創(chuàng)作和文化藝術智庫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2003年10月,人事部批準藝研院設立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2004年,按照一級學科設置要求,研究生部在原有的戲劇戲曲學、美術學、音樂學、舞蹈學、電影學五個博士點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藝術學、設計藝術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點,完成了藝術學一級學科下八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建制的學科建設。2007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藝術專業(yè)碩士招生單位,2008年,被批準為藝術學博士、碩士學位海外留學生招生單位,從而成為藝術學科建制最為齊全的藝術類研究生教育機構。2018年5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獲批設計學、中國語言文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實現(xiàn)了藝術學五個一級學科學位授權的全覆蓋。同時,形成“藝術”與“文學”挽手并行的格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幾十人的在校生規(guī)模逐年擴大,到2008年達到400多人,近年已達到千人規(guī)模。2019年12月,“中國藝術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這是對藝研院研究生教育成果的一次檢閱。
中國藝術研究院自初創(chuàng)時期就致力于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和研究工作。進入新世紀,為響應國家文化發(fā)展需求,藝研院將一部分中國傳統(tǒng)藝術史論研究的資源轉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數(shù)據(jù)庫管理中心等機構先后成立。2005年,機構合并。2006年9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成立。2010年5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揭牌。受文化部委托,藝研院組織專家學者對昆曲(2001)、古琴藝術(200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5)、蒙古族長調民歌(2005)等非遺項目的文化價值和瀕危程度進行了權威論證和說明,并制訂了保護計劃,為昆曲等項目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新世紀以后,隨著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藝術品市場也呈現(xiàn)繁榮的局面。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后調入一批藝術家,陸續(xù)成立了多個藝術創(chuàng)作機構。2004年8月,成立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院(2010年更名為中國畫院)。2004年10月,成立中國書法院。2005年6月,成立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2006年6月,成立中國篆刻藝術院。2007年5月,成立中國雕塑院;9月,成立中國油畫院。2009年4月,成立中國當代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院;11月,成立中國當代藝術院;12月,成立文學院。2010年3月,成立中國設計藝術院。2013年4月,成立中國版畫院。2014年10月,成立工筆畫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了多個具有重要影響的創(chuàng)作展,如“尋源問道”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研究系列展(2008),“時代心象”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展系列展(2010),“金石永壽”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院院展系列展(2014),“人民形象 中國精神”中國藝術研究院著名藝術家系列精品展(2016),“一路守望 對話未來”紀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畫藝術寫生、展覽及學術論壇(2019),黃賓虹學術提名展(2019)等。2012年,文學院研究員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根據(jù)國家關于智庫建設的要求,新世紀初,中國藝術研究院加大對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關注。2005年11月,經(jīng)文化部批準,設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以較多精力承辦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大型學術活動,如參與籌辦“世界儒學大會”,籌辦中美文化論壇,參與組織“中華藝文獎”評選活動等。
新世紀以來,藝研院推出了大量文化藝術領域權威性史著、辭書、圖錄、曲譜、教材、資料匯編等,多部優(yōu)秀成果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國家級、省部級榮譽。其中,《中國先進文化論》(2004)、《中華藝術通史》(2006)、《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概論》(2006)、《中國當代電影發(fā)展史》(2006)、《中國少數(shù)民族戲曲劇種發(fā)展史》(2007)、《中國評劇發(fā)展史》(2008)、《延安文藝史》(2009)、《共和國書法大系》(2009)、《琴曲集成》(2010年完成出版)、《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2010年完成出版)、《中國曲藝志》(2011年完成出版)、《中國舞蹈史》(2012)、《曲藝綜論》(2015)、《昆曲藝術大典》(2016)、《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2009年起陸續(xù)出版)等一大批重大奠基性學術成果,夯實了藝術學科的理論基礎。
本階段,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或聯(lián)合舉辦了“世界儒學大會”(2008至2017年,舉辦八屆)、“兩岸漢字藝術節(jié)”(2010至2019年,舉辦九屆,2020年更名為“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ji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傳承與發(fā)展論壇”(2017)、“東方與西方—梅蘭芳、斯坦尼與布萊希特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等高端學術論壇,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與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國傳統(tǒng)色彩學術年會”“中國藝術鄉(xiāng)建論壇”“全國城市雕塑高層論壇”“王朝聞學術講壇”“楊蔭瀏講壇”“青年文藝論壇”等系列學術活動,密切關注文化藝術領域的學術熱點與理論前沿,通過多角度的交流與對話,得到了學界的廣泛支持。
新世紀以來,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藝術研究院開展了一系列對外文化交流工作,舉辦了“中歐文化對話”(2008至2014年,舉辦六屆)、“中法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高層論壇”(2008)、“亞洲文化論壇”(2010至2015年,舉辦三屆)、“中美文化論壇”(2008至2010年,舉辦三屆)、“中俄文化藝術論壇”(2017)等交流活動,先后同數(shù)十個國家建立了學術往來,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2015年12月,連輯任院長兼黨委書記,2016年7月主持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編制《中國藝術研究院“十三五”時期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提出中國藝術研究院要圍繞學術立院、人才興院、智庫強院、開放辦院的定位,全面展開藝術科研、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教育、非遺保護、文化智庫、期刊出版、信息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對外文化交流、收藏工作和文化產(chǎn)業(yè)11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2018年7月,韓子勇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10月任院長兼黨委書記。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院落實巡視整改任務,健全制度,加強管理,民主決策,全院政治生態(tài)和工作作風穩(wěn)步向好。
2019年7月,經(jīng)文化和旅游部批準,中國藝術研究院確定了新的“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新“三定”后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擁有12個管理部門、14個研究所、1個文化藝術智庫機構、2個藝術教育機構、1個非遺保護機構、1個資料服務機構,還有16個期刊出版部門、7個創(chuàng)作部門。另外,中國藝術研究院還負責管理中國工藝美術館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國際培訓中心這兩個文化和旅游部下屬的事業(yè)單位。2020年9月,為徹底改善辦公條件,中國藝術研究院一方面積極推進整體改造惠新北里甲1號院址,另一方面將主體機構和人員搬遷至北京市朝陽區(qū)來廣營西路81號。同時中國工藝美術館建設工程開工,進展順利,將于2021年10月竣工。
近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更加重視把黨和國家的方針和意志貫徹、體現(xiàn)在具體業(yè)務工作中。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大命題。中國藝術研究院從這一重大命題出發(fā),歸納概括自身近70年的學術傳統(tǒng)和學術特色,把幾代學人所從事的中國戲曲、音樂、美術等傳統(tǒng)藝術史論研究提升到更加自覺的理論高度—以中國特色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闡釋、分析中國經(jīng)驗,從而構建中國藝術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正是張庚、郭漢城、王朝聞、楊蔭瀏等前輩學者孜孜矻矻矢志以求的目標。圍繞中國藝術學的“三大體系”建設,2018年7月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制訂實施方案,組織重點文章,設置課題項目,將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作為科研的長期核心工作,并以此梳理、總結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術史。
在傳統(tǒng)史論研究獲得新的理論自覺的同時,面對現(xiàn)實中的文化建設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文化藝術智庫發(fā)揮了更大作用。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0年10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又把黃河列為國家文化公園。經(jīng)上級批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處設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由藝研院負責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的組織、聯(lián)絡和協(xié)調。文化和旅游部將面向全國的黃河文化研究課題和長江文化研究課題也交由藝研院主持規(guī)劃、申報、立項和管理。以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的組織和研究工作為標志,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文化藝術智庫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
中國藝術研究院幾代學人砥礪奮斗,經(jīng)過70年發(fā)展歷程,形成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chuàng)作、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文化藝術智庫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等方面的綜合性事業(yè)發(fā)展的格局。未來,作為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研究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將以更飽滿的熱忱和更優(yōu)異的成績,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