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親琳 (中鐵四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受環(huán)境條件、地質條件、控制投資等各種因素綜合影響,隧道洞口選在偏壓地形地段極為常見。在不良地質、特殊巖土、地下水作用下,淺埋偏壓洞口出現滑坡是隧道施工中常見的地質災害現象。
本文以韶新高速寒山口隧道出口滑坡為例,通過對該滑坡的特點及原因分析,制訂安全、經濟、高效的處治方案,供類似工程提供借鑒和參考。
寒山口隧道為雙向六車道分離式隧道,右線長3753m,左線長3791m。最大埋深約307.74m,單洞寬約17m,高約9m。隧道所處區(qū)域屬剝蝕低山丘陵區(qū),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約230m,沖溝、植被發(fā)育。左線出口ZK78+000~ZK78+266(洞門)段左側為陡坡,山體切割深度110~130m左右,具偏壓性。地表為砂質粘性土,厚2-4m;下伏巖層為花崗巖,全強風化層厚10~30m,出口橫斷面見圖1所示。
圖1 出口橫斷面圖
寒山口隧道出口左洞洞門樁號為ZK78+266,明暗分界樁號為ZK78+256,隧道出口左洞邊仰坡開挖施工時間段為2018年5月27日~2018年6月5日,進洞時間為2018年7月23日。截至2018年11月4日,隧道出口左洞掌子面里程為ZK78+185,仰拱施作里程為ZK78+266~+232,二襯施工里程為ZK78+246~+234(第一板)。
11月5日左洞爆破后監(jiān)控量測數據顯示洞內收斂、沉降突然發(fā)生明顯增大,最大沉降達3cm/d,初支開裂明顯,左洞內施工完僅4天的唯一一組二襯右拱腳(面向掌子面,下同)出現裂紋(見圖2所示)。11月6日,洞內日沉降量在1-2cm,初支出現擠壓變形、掉塊,二襯右拱腳裂紋變大,左拱腰出現裂縫。11月7日,洞內日沉降量最大1cm,初支變形、掉塊嚴重,二襯裂紋繼續(xù)發(fā)展、增多。地表距洞頂約70m高、距洞口水平距離90m處發(fā)現長度約40m、寬度15~30cm裂縫(見圖3所示),左右洞間邊仰坡出現約10cm寬水平裂縫。11月8日,左洞施工第二板二村,里程為ZK78+246~ZK78+256。
圖2 二襯拱腳開裂
圖3 地表開裂
寒山口隧道左洞ZK78+256~ZK78+233.5段2個二襯施工節(jié)段,在左側拱腳及右拱腰處,存在多條縱向裂縫(沿隧道走向),且裂縫在各施工節(jié)段存在連通的情況:左側拱腳共出現4條縱向裂縫,裂縫長約1.45m~5.74m,裂縫寬為0.22mm~5.64mm。右側拱腰共出現6條縱向裂縫,裂縫長約12m~22.5m,裂 縫 寬 為 0.51mm~0.53mm,裂縫分布平面示意面見圖4。
圖4 裂縫分布平面示意面
2019年1月25日,右側邊墻ZK78+245.5~ZK78+233.5段二襯開裂部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滲水現象。
對左洞ZK78+256~ZK78+233.5段二次襯砌混凝土的厚度、鋼筋保護層及密實性進行雷達檢測,共布置7條測線,檢測長度共計22.5m。檢測結果:該段二次襯砌混凝土整體較密實,局部存在脫空現象,范圍較??;二次襯砌厚度滿足設計要求;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在4-7cm之間,部分超過了設計值4.49cm,保護層厚度偏厚。二襯鋼筋滿足設計要求。
通過回彈法測定左洞ZK78+256~ZK78+233.5段2個二襯施工節(jié)段的二襯混凝土強度分別為37.8MPa、37.7MPa;仰拱矮邊墻混凝土強度分別為34.6MPa、35.4MPa,均符合設計C30要求。
通過鉆芯法測定左洞ZK78+256~ZK78+233.5范圍內的二次襯砌裂縫深度,抽取代表性裂縫處5個芯樣,5個芯樣均呈貫通式裂縫現象。
對寒山口隧道左洞ZK78+256~ZK78+233.5范圍內的二次襯砌凈空進行測量,襯砌最大侵限10cm,主要部位位于右側拱腰位置。
①隧道出口滑坡區(qū)地面高程介于254~360m,自然坡度27°~42°,地形較陡,且隧道出口穿一面坡,地形偏壓嚴重;
②該段基巖主要為花崗巖,局部有石英砂巖捕擄體,受侵入蝕變作用影響,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極為破碎,自穩(wěn)能力差。
③該區(qū)域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夏季多暴雨,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滲降低了巖體強度,加大了坡體下滑能力。
隧道洞口仰坡開挖、洞內掌子面開挖形成較大臨空面;爆破施工產生震動,使巖體更趨破碎,巖體結構面粘聚力降低;洞內開挖初支距二村施作放置時間過長,邊仰坡開挖后暴露時間過長,未及時施作明洞。
綜上所述,隧道出口滑坡是由于右側巖體破碎,施工擾動、爆破震動,左隧道洞口及洞內開挖臨空未及時襯砌,在降雨影響及地形偏壓情況下圍巖持續(xù)變形,最終導致右側山體產生變形蠕滑,地表變形開裂、初支侵限及變形、二襯開裂。
①滑坡體處于蠕動變形階段,為避免進一步發(fā)展,在采取加固措施前,對山體裂縫采用水泥土進行回填、夯實封堵,并采用塑料布覆蓋,防止雨水流入,完善截排水設施。
②加大對山體位移監(jiān)測頻率,以研判滑坡的發(fā)展趨勢。洞口滑坡段增加勘探孔并設置測斜管進行深層位移監(jiān)測。
③左洞右側邊坡及左右洞間邊坡具備條件的地方施作抗滑樁,以防止滑坡產生過大的位移。
④停止左右洞洞內爆破作業(yè),左洞洞內采用洞渣或干土進行回填。
應急搶險措施施工完后滑坡體下部趨于穩(wěn)定,上部仍然處于蠕變階段。
通過對隧道出口滑坡體進行詳細的地質勘察發(fā)現:
滑體厚度前薄后厚,總體積約11萬方,屬中型滑坡;滑坡是由于右側巖體破碎,施工擾動,左隧道洞口及洞內開挖臨空未及時襯砌,在降雨影響及地形偏壓情況下圍巖持續(xù)變形,最終導致右側山體產生變形蠕滑,二襯及地表變形開裂。自然工況下,滑坡體整體基本處于欠穩(wěn)定狀態(tài)。
結合地表開裂情況及地勘孔(測斜孔)觀測結果,滑坡體平面位置示意圖見圖6所示,橫斷面示意圖見圖7所示。
圖6 滑坡平面位置示意圖
圖7 滑坡橫斷面示意圖
綜合分析,制定滑坡治理方案如下。
結合滑坡工點附近巖土的試驗指標,計算時C、φ采用反算結果。綜合確定滑動面抗剪強度指標為C=18、φ=24,對滑動面以上的滑體重度根據試驗測定值取23.5kN/m。以滑坡主軸為計算斷面,在左洞右側邊緣擬定樁位,經計算得樁位處滑坡推力為3130kN/m。設計方案是由錨索抗滑樁和錨索框架梁共同承擔坡體的推力,其中抗滑樁承擔2150kN/m的推力,其余推力由錨索框架梁承擔,支擋方案圖如圖8所示。
圖8 支擋方案圖
樁中-中間距為5m,樁全長32m,其中基巖以上20m?;峦屏Π慈切畏植甲饔迷诳够瑯渡希瑒用嬉韵碌牡鼗禂蛋凑铡癒”法計算。采用2m×3m矩形截面,樁身采用C30混凝土。在樁頂設置兩排錨索,錨索在樁上的錨固位置分別距樁頂0.75m和1.75m處,對應的錨索與水平面夾角α分別為12.5°和15°。錨索采用1860MPa、10φ15.2高強度、低松弛無粘結鋼絞線。錨索全長為55m,錨固段長度為12m。
在滑坡體中上部設置三排預應力錨索框架梁對坡面進行加固,錨索采用8φ 15.2鋼絞線,下傾角為15°。錨索長50m、錨固段長10m。
經計算抗滑樁最大彎矩為40042kN·m距離樁頂21.2m,最大剪力為7730kN距離樁頂20m。根據以上計算結果及受力特點,對抗滑樁進行配筋設計并實施。
在洞外山體邊坡加固完成,對洞內初期支護侵入二次襯砌和初支拱架嚴重破壞段進行換拱、重新施作初支處理。
經綜合考慮二襯開裂情況、滲漏水情況、承載力計算,對該段二襯進行拆除重建處理。
結合搶險時兩洞之間設置的抗滑樁方案,將隧道洞門及明洞延長,明洞靠河側設置一般擋墻,以便對山體及明洞進行回填處理。
因地表加固及洞內處理施工周期較長,左洞掌子面不能繼續(xù)掘進,故在右洞距離洞口約200m處增設一輔助通道至左洞輔助左洞施工。
①對于隧道出口段選址在滑坡不良地質體上的工程現象,應嚴格按設計方案進行施工應急處理,以確保安全。滑坡體處治期間應加強地面和隧道洞內位移變形觀測。
②預應力錨索抗滑樁是一種有效柔性支護結構,具有抗滑能力大、工程擾動小、能充分利用邊坡巖土體自身強度等特點,已發(fā)展成為邊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一種有效手段。
③隧道所穿山區(qū)發(fā)生滑坡等地質災害是常見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隧道選址很重要。通過隧道洞口段滑坡地質災害成因分析與處治方案的探討,為今后類似的隧道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