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檀
出自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斑彩石
說起化石,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灰不溜秋的石頭吧?但其實,有的化石具有比彩虹更豐富的顏色。
斑彩石是一種非常美麗的石頭,拿起一塊斑彩石在光下轉動,能看到綠色、紅色、金黃色和藍色等多種絢爛的色彩,它的美麗程度甚至達到了寶石級,深受愛美的女士們歡迎。你一定想不到,這么美麗的斑彩石其實是在地球上生存了3.5億年的軟體動物——菊石的化石。
菊石出現于泥盆紀早期,和恐龍一起滅絕于白堊紀末期。菊石與鸚鵡螺是近親,它們都靠頭部“肌肉”游動。在菊石剛出現的時候,原始海洋中的物種都還是運動能力不強的小型無脊椎動物,也沒有很多的競爭者,那時候的菊石通常背著厚重的硬殼,悠閑地在海里游動。但慢慢地,海洋動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到了白堊紀末期,已經有大半的物種比菊石游得快得多,各種魚類和蛸類(章魚、烏賊)動物瓜分著菊石的食物。為了活得更好更久,菊石不斷演化以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改變硬殼是它們選擇的策略。
菊石的殼是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逐漸變彎的。研究認為,菊石是由角石類軟體動物進化來的,角石類的殼是筆直的,進化成菊石后,殼就變彎了,并隨著時間的變遷,圈數越來越多。殼被“掰彎”是為了提高運動的速度,研究表明,隨著殼盤旋圈數的增加,游泳速度也在不斷增加。
殼不僅越來越彎,隔室也逐漸增多。菊石的殼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的。剛出生的小菊石的第一個殼叫做原殼,隨著菊石不斷長大,內部的軟體不斷地向前分泌新的殼,殼和殼之間被一片片隔壁分隔開來,就形成了一個個隔室。菊石可以在這些隔室里填充空氣和水,用來控制上下浮沉,原理與潛水艇相似。當隔室中只有氣體時,菊石就會漂浮在海面上,如果在隔室中裝載20%體積的海水,菊石便可以在海中懸浮。
晚期的菊石外殼也變得越來越薄,“減負”后的菊石比之前輩具有更快的游泳速度——最后的糕菊石被認為是菊石類游泳競賽的冠軍。當然,和擅長游泳的魚類、蛸類相比,最快的菊石在速度上也毫無競爭優(yōu)勢。因此,當小行星撞上地球,很長一段時間地球生物都“缺衣少穿”時,菊石最終沒有競爭過其他海洋生物,走向了滅絕。不過,雖然殼的變化沒有成功挽救菊石,但卻給地球留下了炫麗的寶石——斑彩石。
菊石殼的主要成分是文石和方解石,這兩種礦物的化學成分都是碳酸鈣,由于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礦物,折射光線的效果也不同。文石的晶體呈平行排列,光線照射時會逐層發(fā)生反射,這些反射光之間再發(fā)生干涉,就會呈現出斑彩石的七色變彩。再加上菊石在不同時期分泌的殼厚度各不相同,殼越厚,越容易形成紅色的變彩;殼越薄,越容易形成藍到紫色的變彩。由于糕菊石的文石層很薄,僅有0.5~0.8毫米厚,折射的光線能很清晰地呈現出來,而如此薄的一層文石,在化石的形成過程中也非常容易碎裂,最后我們看到的就是螺旋形的被“分割”成一片片魚鱗狀的七彩斑彩石。這塊美麗而脆弱的寶石經過工匠們的妙手改造后,將成為點綴女士們美麗容顏的利器。
歐珀也是一種五顏六色的美麗石頭,它擁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各色“色斑”,人們?yōu)榱速澷p它的華麗多彩而稱之為“上帝的油畫”。在這幅“油畫”中,有時候會描繪出遠古時代動植物的“音容笑貌”。
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巖石和砂礫熔化成了二氧化硅溶液,二氧化硅溶液猶如巖漿流入地表下約40米深處的縫隙中,經過約一二百萬年的冷卻。二氧化硅溶液開始慢慢凝固,最終“浴火重生”,從普通石頭變成了美麗的歐珀。而沉積的過程也相當漫長,大約每500萬年沉積物會增加1厘米的厚度,在這個過程中,二氧化硅溶液可能會覆蓋住各種動植物的遺骸或滲透到其縫隙之中,將之包覆住,最終形成的歐珀就成了動植物化石。
二氧化硅滲透過的動物包括大名鼎鼎的恐龍。在澳大利亞的內陸小鎮(zhèn)閃電嶺附近的專門開采歐珀的韋瓦拉礦區(qū),礦工們發(fā)現了一種名為韋瓦拉龍的恐龍遺骸,是很少見的含有下頜和牙齒的恐龍化石。而且,這只恐龍的右下頜中曾有一些二氧化硅溶液“入侵”,現在它已經成了擁有世界上第一個“彩虹”下巴的新潮“達龍”了。人們可以到澳大利亞蛋白石中心博物館一睹它的風采。
除了恐龍,在這個礦區(qū)還曾經發(fā)現了另一只接受過“歐珀整容術”的動物,那就是現代鴨嘴獸的祖先——硬齒鴨嘴獸。在歐珀的幫助下,這只硬齒鴨嘴獸的顴骨呈現出一種淡淡的乳白珍珠光澤,是亞洲女性夢寐以求的膚色。
在韋瓦拉礦區(qū),二氧化硅溶液還包覆了許多植物殘骸,形成了大量的零碎的植物化石歐珀。植物化石歐珀主要為樹木樹皮、種子和堅果類,大部分都是沒有變彩現象,以黑色或者白色底色為主的歐珀。但也有少數擁有絢爛豐富的變彩效應,并且保留較多植物內部細節(jié)的珍貴歐珀,這些都可在澳大利亞的博物館中見到。
歐珀之所以具有這樣豐富多彩的顏色是因為其特殊的結構,它是由微小的二氧化硅球體緊密堆積而成的大型三維結構。光線在球體之間的微小空隙發(fā)生衍射,同時在球體層間發(fā)生干涉作用,分離成了各種波長的光,我們就看到多種色彩。歐珀產生的顏色與二氧化硅球體的直徑有關,直徑在160~220納米之間出現藍綠色變彩,在220~360納米之間出現紅至藍色的全變彩,在370~460納米之間出現紅色變彩,這些變彩呈現出一塊塊色斑的樣子。化石歐珀不僅是寶石界的一大“擎天柱”,更對地質學、古生物學等研究有重大幫助。
歐泊中的名貴品種:日落火歐泊
彩色化石玉是一種來自深海的有機寶石,在或黑或紅的底色上,盛開著一朵朵形態(tài)多樣的“菊花”,或呈放射狀,或呈卷紋狀,或花團錦簇,或孤芳自賞……化石玉的顏色多姿多彩,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級珍品。顧名思義,彩色化石玉也是一種化石,而“菊花”的前身其實是各種古海洋生物。
因為地形優(yōu)勢,中國西部地區(qū)是品質最好的彩色化石玉的產區(qū)。距今4.36億年前,中國西部在火山爆發(fā)等劇烈的地殼運動變化中開始由淺海隆升成陸地,再成長為高原,其間一大片海域內所有的古海洋生物被突發(fā)的火山所淹埋。這些海百合莖、珊瑚、海膽、苔蘚、層孔蟲和腕足類等古海洋生物的遺骸,經長期沉積、地熱煎烤、造山運動擠壓作用而形成化石。在此期間,因長時間高溫、高壓而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硅溶液,溶液滲入部分化石中就形成了被稱為彩色化石玉的寶石。不過,除了中國西部外,世界各地曾發(fā)生過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的地方也可找到化石玉。
珊瑚玉中藏著珊瑚蟲
珊瑚玉是發(fā)現最多也是最早進入商品市場的化石玉,因其美麗的外形深受消費者青睞。海底火山爆發(fā)后產生了很多火山灰,給海洋帶來了豐富的常量元素(如有色元素鐵、銅、錳等和無色元素鎂、鉀、鈉等)以及微量元素(如鋅、鉻、鎳等)。珊瑚蟲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吸收水中的各種元素,制造堅硬的石灰質骨骼——珊瑚,珊瑚經石化作用后就形成了珊瑚石。不同種類的珊瑚蟲吸收的元素類型不同,如果珊瑚蟲以吸附鐵元素為主,珊瑚石的顏色就是紅色的;如果吸附鎂元素為主,兼有少許鐵質,那么珊瑚石的顏色就會是粉紅色或是粉白色的;如果吸附鎂元素,珊瑚石的顏色就是白色的;吸附銅為綠色,吸附錳為黑色;等等。又經過億萬年漫長而復雜的地殼活動,珊瑚石中滲入了一些硅元素,就形成了多彩的珊瑚玉。目前,中國臺灣是珊瑚玉最大的產地。
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已經生存了5億年。在2.3億年前,海洋里到處都生長著海百合,因此一旦發(fā)生地質運動,海百合就很容易被掩埋在地層中形成化石。海百合長得很像植物,它會吸收海洋中的鈣質長出長長的莖扎根海底,然后張大花朵樣的嘴巴迎向水流。專等食物“自動”上門。海百合死后,這些鈣質莖萼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然后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由于海水的擾動,這些莖萼往往不能保存生前的整株“花”的形態(tài),而會分散成一個個小圓圈或五角星聚集在化石表面。海百合化石的主要成分是單晶的方解石,通常是白色的,有時會混入三價鐵離子,呈現出鮮艷的紅色,在青灰色圍巖的襯托下十分美麗。除了做成珠寶首飾外,大塊的化石玉還可被做成茶壺、杯具、花瓶,甚至桌椅等家具。
化石并不都是灰撲撲的,彩虹色的化石甚至能替代人造寶石和建筑材料,裝點出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