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東
也許,在一些人眼中,雜文就像仙人掌,渾身是刺,老氣橫秋,很不友好,甚至是恨不得拔掉的“眼中釘、肉中刺”。
因為,他們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也不愿別人看到他們的問題,更不希望別人指出他們的問題。在他們看來,是雜文撕開了他們的遮羞布,揭了他們的短,亮了他們的丑。就像那個說真話的小孩,一句“他什么也沒穿啊”,戳穿了皇帝的新裝,點準了謊言的死穴。
可以說,雜文的本質(zhì),就是問題導向。用魯迅先生的話說,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維度:其一,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揭出病苦”;其二,敢于正視問題,“直面慘淡的人生”;其三,善于分析問題,“引起療救的注意”。
那么,雜文如何堅持問題導向呢?個人認為:
——最關鍵的,是筆尖盯問題。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問題面前,雜文不能“選擇性失明”,假裝看不見。只有直面問題,才能有的放矢,箭無虛發(fā)。當然,不能苛求每一篇雜文都是“投槍”“匕首”,但起碼要“路見不平一聲吼”,吼完你才往前走。要知道,老鼠過街,無人喊打,老鼠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猖獗。
——最根本的,是胸懷千歲憂。面對一些人膨脹的物欲,面對一些人變壞的良心,面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自私,比如,老人摔倒無人扶、責任事故拿天氣頂罪、這樣“艷照門”、那樣“坑爹門”……作為旁觀者,是該看笑話呢,還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當局者們可能忘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但雜文不能忘。“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應是雜文的常態(tài)。
——最需要的,是鐵肩擔道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以載道,雜文有責。毛主席曾點贊“魯迅的骨頭很硬”,并稱道“他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社會,所以看得遠,看得真”。雜文就是要有一雙顯微望遠的“千里眼”和一副敢于擔當、不怕得罪人的“硬骨頭”。開展批評時,橫眉冷對,不留情面,對假丑惡不妨諷他一刺、幽他一默;建言獻策時,熱心熱腸,掏心掏肺,不惜使出吃奶的力氣。
雜文重血性、接地氣,有淚有笑,更有“含淚的微笑”。它看似無情的背后,實則飽含“我心猶赤子”“恨鐵不成鋼”的真情深情。幾年前,筆者曾在《雜文就像孫悟空》中寫道:諷刺源于愛,幽默發(fā)自情。不管雜文長得像孫悟空,還是孫悟空長得像雜文,他們都有一條思想的等高線——真善美;都有一個硬核的關鍵詞——正能量。
孫悟空行走的世界,魑魅魍魎橫行,狼蟲虎豹叢生。因此,他的使命,就是降妖除魔,追求自由公正。而雜文直面的現(xiàn)實,同樣機關密布,深藏陷阱。所以,它的責任,就是匡扶正義,針砭邪惡,為美好生活而奔忙、戰(zhàn)斗、奮爭。
雜文其實很友好,正如那仙人掌,味淡,性寒,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安神等功效;正如那仙人掌綻放的紅花黃花白花,可以預防高血脂高血糖,還可以消炎殺菌止痛。
雜文其實是赤子,哪怕走得再遠,歸來仍是少年。
【原載《諷刺與幽默》】
湖南常德 王 煒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