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梅
我與黃凱老師結識于18年前。2003年,我應邀回母校與學弟學妹分享我的專業(yè)成長歷程,會后黃凱跑來找我交流收獲,我很感動,也記住了這位謙虛好學、積極主動的學弟。2004年,他畢業(yè)踏上講臺,成為海門美術教師隊伍的一員,我關注到了這位年輕教師踏實教學、努力向上的奔跑姿態(tài)。2009年,經市教育局批準,我成立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黃凱主動申報并成功成為工作室的一員。在工作室“每月一事”“十個一行動”的高強度、高標準、高要求下,他從未退縮,反而越戰(zhàn)越勇,參與所有的教學實驗、共讀共寫、課題研究、項目建設、公益送教等。他的教學基本功日趨扎實,教育視野日趨寬廣。2018年,他登上了新的成長平臺,被遴選為南通市第一梯隊名師培養(yǎng)對象。在導師團的高品質培養(yǎng)目標指引下,黃凱逐漸形成自己的美育理想和教學主張。2019年,他幾經思考和總結,提出美術教育應當“覺天地之美,育審美之心”,并以此觀照教育教學實踐。17年的美術講壇暢游,黃凱老師實現了專業(yè)成長自覺,他的教育生命持續(xù)拔節(jié),不斷生成美術教育的新思考、新探索、新行動。
一、從美育現狀中思考美術教育方向
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源于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黃凱老師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對美育現狀進行反思:為什么在物質豐富、知識充盈的當下,依然有很多人精神頹廢?為什么美育課程開設了這么多年,“美盲”依然很多?為什么美術課程如此豐富多彩,學生的審美表現力依然欠佳?他進而追問:美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漸漸地,黃凱老師的思考指向了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喚醒”。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而非“雕琢”,否則學生會失去其本真和個性的一面。隨后他以教師的良知和教育自覺,告誡自己(也在告誡他人):在喚醒學生求知欲望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喚醒學生欣賞美的眼睛、創(chuàng)造美的雙手、聆聽美的心靈,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覺美”。這種喚醒或者說“覺美”,指向多個層面。
一是對審美覺察能力的喚醒。事實上,黃凱老師所關心和追問的問題,是功利化時代人們對美的集體無意識,是對美的追問能力的喪失,是對美的麻木不仁和熟視無睹。所以,黃凱老師希望幫助學生通過后天習得,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種下審美的種子,以此影響自己以及周邊的人,喚醒群體性美感,繼而在生活中看見美、創(chuàng)造美,用美滋養(yǎng)平凡的時光,讓生活有詩、有遠方。
二是對審美感知能力的喚醒。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審美潛能,只是這種潛能能否被激發(f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是否被浪漫地喚醒,能否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黃凱老師的美好愿景,就是通過美術教學的有效實施,在學生的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幫助學生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進而形成足夠豐富和扎實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學生通過覺察、累積形成審美感知能力并以其觀照日常生活,繼而按照美的樣式來改造自己的生活。
三是對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喚醒。中國臺灣教育學者陳龍安教授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教學》一書中指出,創(chuàng)造力是“個體在支持的環(huán)境下結合敏銳、流暢、變通、獨創(chuàng)、精進的特性,通過思維的過程,對于事物產生分歧性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意義,其結果不但自己也使別人獲得滿足”。就美術的創(chuàng)造能力而言,通常包括豐富的想象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多向的遷移能力、新穎的獨創(chuàng)能力、流暢的表達能力等,這些能力是跳躍性的、非線性的,因此常常突破人的理性思維的邊界,從而跳出常規(guī)的表現模型,呈現超乎想象的別樣面貌。因此,美術教學的喚醒,是以美的語言、美的形式喚醒蘊藏在學生生命中的創(chuàng)造潛能,并給創(chuàng)造潛能一個跳出大腦的機會。而這必將是一個浪漫且有效的喚醒。黃凱老師的美好期許,也正在于此。
二、在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美術教育根脈
黃凱老師從字源學、美學、教育學等角度分析“覺美·立心”的本義與延伸義,繼而強調美術教育旨在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幫助學生探索感知天地間一切美好事物的方法和途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對美的感知反饋到生活實踐中,逐漸擺脫功利欲求,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完整。這種源自中華傳統(tǒng)美學精神的強大基因力量,使黃凱老師對美術教學實現了重建,并且這種重建體現了對一些本源性問題的思考。
一是對學生個體精神的重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立、富強、民主,是以每一個個體生命的精神自由為前提,黃凱老師強調的“立心”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他希望通過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個體生命的主觀性、自覺性與認識性相統(tǒng)一,使其能夠自主地覺察自己的使命、責任和擔當。所以“覺美·立心”主張通過審美活動為學生生命完滿提供“詩意的棲息”。一個個體生命的完滿,不在于他有智力、有健康、有能力、有溫飽,也不在于他有權力、有財富、有名譽、有地位,而在于他有豐富的情感需要和滿足,更在于他有敏銳的生存感受,能覺察清風曉月的舒朗,能欣賞南山蘭菊的優(yōu)雅,能領悟竹林七賢的孤傲,能感佩狼牙山英雄的豪邁——唯有這樣,他才會感受到幸福和快樂,他的人格才會和諧、全面地發(fā)展。
二是對美術實踐活動的重建。教育是行動的哲學,其關鍵詞是“做”。行動的哲學不是盲目邁步,而是有思想地作為。行動是黃凱老師美術教學主張的立魂之本,他以具體化行動將思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成化于果。他執(zhí)教《我們的風采》,通過校服設計活動喚醒學生對美的形式、特征、語言的感受力,提升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力;他以招貼畫設計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強烈的直觀性和代入感,讓美術課程以美好的形式實現“課程思政”;原本不起眼、被學生隨處亂丟的石頭,因為他敏銳的課程意識成為喚醒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的美育資源。所以,“思”與“做”相結合,將美術實踐活動重建為一張有著美好愿景和指向的價值意義之網,推動學生美麗生長。
三是對日常審美生活的重建。美術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幫助學生成為生活美感的言說者。生活美感是指對日常生活細節(jié)所呈現出來的美的感受,它是一種情調,更是一種情感,是與生活、自然和生命的深層互動與深刻領悟。凡·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保持你對大自然的熱愛,因為這才是學會越來越深刻地理解美術的真正途徑。如果一個人真的愛上大自然,他就能到處發(fā)現美的東西?!秉S凱的教育思考,就是希望幫助學生像凡·高所說,擁有一份對鑲嵌在日常生活中的美的感知能力:覺察它的美好,欣賞它的美好,享受它的美好,繼而創(chuàng)造它,使它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一種無功利的狀態(tài),一種心靈自由馳騁的狀態(tài),一種心靈由內而外地生發(fā)出陶醉的、寧靜的幸福感受的狀態(tài)。這是對人與自然和人之生存的終極關懷。
豐子愷在《教師日記》中說:“我教藝術科,主張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間接效果。不求學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yǎng)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世,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的最大效用?!彼?,黃凱和眾多美術教師一樣,努力讓美術成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幫助學生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都活得有尊嚴、有情趣,進而為一生的幸福奠基。
(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國際學校教育管理集團副總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