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皋,是我國著名水利工程和地震工程專家,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至今,為我國諸多重點水利工程與核電站建設解決抗震這一關鍵技術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大壩抗震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現在在中國,只要提到大壩抗震,就一定會聽到林皋這個名字,他堪稱這一領域的權威。
親歷國難不棄學業(yè)有志少年步入清華
林皋1929年1月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個平民之家,父親是郵局一名普通職員。一家人生活雖然清貧,但林皋到了上學的年齡,父母還是拿出平日省吃儉用積攢下的錢,將他送進學校,希望他好好讀書,將來有個好前程。林皋知道父母送自己讀書不容易,上學后非常用功。然而1937年盧溝橋事變不久,日本侵略者空襲南昌,林皋一家和很多南昌百姓一樣,萬般無奈之下踏上了背井離鄉(xiāng)的逃難之路。雖然一路顛沛流離,但不管多么艱苦,林皋都堅持勤奮讀書,終于于1946年一舉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
1951年,林皋大學畢業(yè),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1950年國家在大連市(當時叫旅大市)剛設立的大連理工大學(當時叫大連工學院)為盡快給新中國建設培養(yǎng)出專業(yè)人才,急需優(yōu)秀師資力量,由于成績優(yōu)異,林皋被組織分配到這所高校任教。林皋接到通知的第一反應是:“國家需要第一,堅決服從組織分配?!奔胰撕鸵恍┯H朋知道林皋的決定后,紛紛勸他:“你從小在南方長大,一下跑到東北能適應嗎?現在南方很多城市也需要大學畢業(yè)生,你可以選擇去南方城市工作嘛!”林皋清楚家人和親朋都是為自己好,每每謝過之后,誠懇地對他們說:“現在國家需要我到哪里,我就應該到哪里去,個人習慣與國家需要相比算不了什么,我可以慢慢適應!”就這樣,20歲出頭的林皋毫不猶豫地來到大連。工作不久,學校鑒于林皋的才華,經過考核,于1951年底開始先后送他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和本校水能利用專業(yè)攻讀研究生。讀研期間,林皋依然刻苦學習,1954年以全班唯一一名優(yōu)等生的驕人成績畢業(yè),回到大連理工大學任教,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這所國家重點高校。
潛心科研攻堅克難甘做大壩抗震領域拓荒牛
1956年,我國要在廣東流溪河上興建國內第一座雙曲拱壩,承擔設計任務的上海設計院經過論證認為,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壩頂溢流泄洪方式,對大壩基礎沖擊較大,可能影響安全,于是反復研究后提出了壩頂挑流泄洪的方案,這一方案是否可行,關鍵要論證挑流造成的水流脈動振動對大壩安全有沒有影響,
為了驗證這一方案的可行性,上海設計院尋訪國內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單位請求承接試驗工作,但都因試驗難度大,被婉言拒絕了。最后設計院輾轉找到大連理工大學,時任校長屈伯川秉承“科研要為國家服務”的理念接下了試驗任務。校領導經過慎重遴選,決定將任務交給當時年僅27歲的林皋。有關領導找林皋談話時,學水利應用的林皋深知這項任務的艱巨性,但更知道國家重點建設的迫切性,當即毫不猶豫地表態(tài):“我一定完成任務!”領命后,林皋迅速帶領組建起的團隊投入工作,在資料、設備、試驗材料十分匱乏、毫無經驗可借鑒的條件下,經過一年多廢寢忘食的不懈奮斗,最終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建成我國第一座大型機械式振動臺,完成了我國第一個拱壩振動試驗,得出挑流造成的水流脈動振動不影響大壩安全的結論,為拱壩挑流泄洪方案得以實現提供了科學的技術論證。不久這項試驗研究成果在國際水利技術科學交流會上受到好評。
不到而立之年便取得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林皋很快成為我國大壩抗震研究領域年輕科研人員中的佼佼者,不斷承擔重任。1958年,我國要在云南地震活動區(qū)以禮河上建一座土石壩,當時我國土石壩抗震技術幾乎是空白。經有關部門協(xié)調,林皋領受了土石壩抗震技術的研究任務,每天不是和團隊成員一起奔走在塵土飛揚的工地上,就是扎進實驗室里埋頭搞試驗,最終研究制定出土石壩抗震方案,施工單位采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個世紀60年代初,林皋又主持了我國第一個支墩壩模型的縱向彎曲抗震穩(wěn)定試驗研究,并提出了拱壩與重力壩地震響應的計算模型,為我國大壩抗震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然而正值年富力強的林皋為祖國建設做貢獻之際,“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他無端成了被審查的對象下放勞動。1976年“文革”徹底結束,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獲得清白的林皋又有了報效祖國的天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豐滿大壩擬增建泄水隧洞,要完成這一工程,首先要做大藥量水下巖塞爆破。怎樣爆破才能確保大壩安全,1975年東北勘測設計院開始組織人員進行專題研究,但幾年過去了,一直沒研究出滿意方案。1978年設計院慕名找到林皋,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林皋知道豐滿大壩建成時曾是亞洲第一大壩,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當即爽快接受了委托,隨后馬上調閱大壩資料,奔赴實地考察。一番充分準備后開始編制動力計算程序進行認真分析、計算、設計,經過數月奮戰(zhàn)完成了這一課題,報水電部后順利通過審查。1979年5月,豐滿大壩水下巖塞爆破一舉成功。1985年,林皋的這項研究成果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世紀80年代初,核能作為清潔能源在我國迅速發(fā)展,核電站的抗震設計和安全評價成為核建設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1984年,林皋加入國家城鄉(xiāng)建設部,制定我國核電抗震規(guī)范的編制工作中,擔任結構組組長,帶領全組專家歷經8年多的調研、編撰,于1992年完成了我國第一部核電抗震規(guī)范。其間,林皋還根據國家需求,先后帶領科研團隊為解決紅沿河、田灣、防城港等核電站的抗震適應性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此他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林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進入新世紀,我國水電能源建設發(fā)展步入了快車道,一批接近300米這一世界大壩頂級高度的工程相繼開工建設。這些大壩大都建于長江、黃河上游地震活動區(qū),因此大壩設計中抗震是關鍵技術問題之一,已古稀之年的林皋屢擔重任,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為各大壩抗震設計出最可靠方案。這些方案顯著提高了我國大壩抗震設計和安全評價的水平,有利推動了我國大壩抗震研究躋身世界前列的進程。
2008年,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位于成都市西北岷江上游的紫坪鋪水庫大壩是否安全成了大問題。因為紫坪鋪水庫相當于懸在成都千萬百姓頭上的巨大水盆,大壩一旦出問題,后果不堪設想。危難之際,近80歲高齡的林皋一年之內6次赴現場查看,對大壩加固措施等提出權威意見,確保了大壩安全。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我國建造的大壩越來越多,數量已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無論大壩高度還是建造技術的復雜程度都步入了全球先進國家行列。
嚴謹治學栽桃育李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一批棟梁之材
林皋作為我國大壩抗震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國家重點學科水工結構工程學術領導人,不僅科學研究上成果豐碩,而且在這一學科嘔心瀝血培養(yǎng)人才。作為我國恢復博士生制度后首批博士生導師,林皋從1981年開始帶研究生,幾十年來辛勤耕耘,至今已培養(yǎng)出12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林皋治學非常嚴謹,除上課認真教授、經常與學生面對面討論問題答疑解惑外,對學生寫的論文,大到文章結構、公式推導,小到遣詞造句、標點符號,都嚴格把關,一絲不茍。
現任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的閆東明教授,是林皋帶過的博士生,他記得一次下午3點多拿著剛寫完的論文去找林皋審閱,當得知老師第二天要出差,看見老師有些疲憊的神情,他頓時猶豫了。林皋看了一眼閆東明,又看了一眼他手中的文稿,微笑著說:“把論文放這吧,我在趕寫一個報告,你的論文明天上午給你?!?/p>
第二天一早,林皋將論文交給閆東明時,他發(fā)現近20頁的英文論文上,林皋作了大量批注,連語法和標點符號的不當之處也全部修正了過來。如今每當談到林皋,閆東明都會動情地說:“導師給了我治學之道和為人之道兩把金鑰匙,我受益終身!”
林皋正是以這種誨人不倦的精神詮釋著教師的神圣職責,執(zhí)教幾十年來,培養(yǎng)出的學生大都成了行業(yè)領軍人物、學術帶頭人,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王復明,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樓夢麟,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孔憲京等等一批國家棟梁之材都出自林皋門下。
在幾十年的科教生涯中,林皋無論在科研還是在育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榮獲了“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遼寧省、大連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還被美國傳記研究所選入“500位有影響名人傳記”,并授予他“20世紀成就獎”和“國際榮譽杯”。
如今,已92歲高齡的林皋,依然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精神努力工作,他說:“我希望多做一點,多為我國水庫大壩建設盡一份力!”簡單樸實的一句話,盡顯拳拳報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