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星林/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
隨著今年北京市骨干教師評選取消教科研學科系列的政策出臺,對基層從事教育科研的隊伍造成了強烈沖擊,甚至波及到中小學校中主管教科研工作的干部教師。對于專門從事教育科研的工作者來說,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到底誰需要科研?科研有什么用?從事教育科研工作近20年了,我又一次回到了原點上思考這個問題。
從宏觀層面上來說,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科研。近代自然科研出現(xiàn)的幾百年間,科學技術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速度和深度,超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幾萬年。教育科研無非是人類科研中微小的一個分支而已,但它在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和文化傳統(tǒng)傳承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育科研給了從事教育行業(yè)的人們一雙眼睛,讓他們在錯綜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中找到方向。
從具體現(xiàn)實來說,教育科研成為教育發(fā)展的時代強音。2019年10月24日,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指出:“鼓勵支持中小學教師增強科研意識,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深化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規(guī)律性認識,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書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徑,推進素質教育發(fā)展?!敝行W教師將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科研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科研素養(yǎng)的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教育研究質量的高低。概言之,中小學教師需要科研。我們需要對此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首先,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實踐需要科研。教師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無一不會面臨一個又一個需要探尋答案的教育問題。科研能夠給予他們一種解決問題的“元方法”。一旦教師主動地掌握了這種“元方法”,就如同給他們的教育事業(yè)注入了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基因”。這比上千次的培訓有用,也比不斷地引進高端人才更為可持續(xù)。
其次,學校和教師的發(fā)展需要科研。拋開職稱評定等外界因素(盡管這個因素是教師需要科研的重要動力),教育科研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幫助人們不斷反思。反思是什么?反思就是人們對過去行為的思考。這種思考的結果,就是將無數感性的、經驗的、情感的行為及其結果,進行梳理、分析、歸納和提煉,成為理性的規(guī)律。試問,哪一所學校沒有自己獨特的學校文化?哪一位教師沒有獨特的執(zhí)教經歷?但是,會不會或者能不能借助反思的利器,讓學校和教師的發(fā)展走向正確的道路,則是科研在起著決定作用。
當領導質疑“給老師立那么多課題有什么用?老師需要做課題嗎?做課題是不是增加了老師的負擔?”你怎么想?你會動搖嗎?當然不會,因為事實是:申報課題的老師數量不斷攀升,不僅青年教師群體在壯大,獲得高級職稱和申報課題的校長群體也越來越多。是什么樣的學校在申報課題?人大附中、北京市十一學校、首師附中、清華附小、人大附小等每年都是國家、市級課題的申報立項大戶。有機會可以問問這些學校的校長——教師有必要做課題嗎?你會得到什么樣的回答?教育科研與學校發(fā)展、教師發(fā)展之間,呈現(xiàn)出顯著的正相關聯(lián)系。教育科研追求的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規(guī)律的探索是一個充滿艱辛的過程。做課題必然有負擔,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從長遠來看,“鈍刀砍柴”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會承受更大的負擔。對教育科研價值的追尋,是我們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在此,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在教育發(fā)達的北京海淀區(qū),基于解決教育問題、探尋教育規(guī)律,而不是迫于形勢(比如評先晉級)做課題研究的教師比例超過80%。
這個自信源自對教育科研在促進學校發(fā)展、幫助教師成長等方面作用的深刻認識。對于教育科研工作者來說,為什么會缺乏自信?說到底,是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科研在教育實踐中究竟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我從事教育科研近20年,不敢說陪伴著海淀區(qū)一批學校和教師發(fā)展、成長起來,但我目睹了一批學校和校長因科研而成長的歷程?!爸杏W校發(fā)展計劃”項目關于學校發(fā)展改進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帶動了一批學校的發(fā)展。比如,宋繼東校長和他的“童心教育”、劉芳校長和她的“生長教育”、陳淑蘭校長和她的“陽光教育”、戴文勝校長和他的“幸福教育”、余曉靈校長和他的“積極心理品質教育”、劉可欽校長和她的“真實的學習”……這些教育思想的凝煉和形成,伴隨著當初學校跟隨項目做科研的影子。大家一起開展學校診斷評估、描繪學校自畫像、研制學校發(fā)展愿景、制定學校發(fā)展目標和行動計劃等科研活動。那些研討交流、進校調研座談、進課堂聽課的場景,恍如昨日?!爸袊美蠋煛表椖颗c“種子教師”項目,組織教師講述教育故事,開展教育論壇,進行“針對真實問題解決”的科研活動,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成長,感受到教師超越學科教學單一視角的變化,感受到教師科研素養(yǎng)不斷豐厚,感受到教師對教師職業(yè)與教育價值的重新認識。北京市育英學校校長于會祥說:“教育科研對我們學校各項工作的發(fā)展來說,是最實實在在的,是干部教師每一天都在做的事情,教育科研應與教育實踐融為一體?!?/p>
這是一個不需要過多討論的問題。只要還有一所學校在申報課題,還有一位教師在撰寫論文案例,科研部門就有存在的必要。科研管理部門是為學校教師的發(fā)展服務的,它們存在的價值,就是讓那些徘徊在科研路口的教師堅定地走上科研的道路,讓那些走在科研道路上的教師更有前行的勇氣,讓那些正在攀登科研高峰的教師有陪伴的團隊!每當海淀區(qū)的學校教師申報各類課題不斷突破新高的時候,看到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申報課題的積極性不斷高漲,看到教研模式不斷走向科研的方向,我從心底里感到高興,因為那是科研價值的體現(xiàn),是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與學校教師一起成長與發(fā)展,實現(xiàn)對“教育”的深刻洞悉,這就是教育科研管理者的工作愿景!
科研成果在學校的推廣應用
“行動研究”專題培訓
科研管理是一件“成人達己”的工作。教科院創(chuàng)立三十多項群體課題,真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如果沒有一所學校參與我們的課題,那么這些課題項目能成立嗎?教科院建立科研聯(lián)系人制度,每一位聯(lián)系人負責不辭辛苦、不厭其煩地承擔起每一次重要的科研工作傳達,真是科研聯(lián)系人自己需要的嗎?科研管理所致力于為群體課題負責人提供各種支持、組織課題申報、論文申報和成果評審,那些不厭其煩的學校電話咨詢和問題解答,是科研管理人需要的嗎?那些年年刷新的立項課題數,一場又一場的開題論證會、結題答辯會,一項項學校教師的科研成果,是科研管理人需要的嗎?并不是。但為什么我們仍然“不棄微末、不舍寸功”地努力做著這“不起眼、不亮麗”的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日復一日?因為我們認識到,這是學校需要的,是教師需要的,我們相信它的價值,值得我們努力付出,僅此而已。沒有成人之美的情懷做不了科研管理,沒有對科研價值的深刻認識實現(xiàn)不了高質量、專業(yè)化的科研管理。
就我自己而言,追求著書立說不是做教育科研的目標,它不過是我盡力滿足學校需求、幫助學校教師發(fā)展的副產品。有時候我在想,近5年每學期超過30次的下?;顒?,我有什么值得給學校老師們講述和分享的呢?海淀教科院的閆順林老師說:“《與教師同走科研路》中‘課題與方法’背后有思想的光芒:透過課題指導與研究方法,看到的是令人欣喜的教師發(fā)展與生活方式的真正改變,是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中積極尋求思維方式改進的科學路徑,是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是實踐研究后思想的形成與成熟。”這段話深深地觸動了我,幫助我更為清楚地認識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價值:教科研帶給教師職業(yè)價值的深層認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在動機,體會教師職業(yè)最為深遠的職業(yè)幸福。教科研帶給教師洗去名利得失、超越外在認可之后的價值感,教科研幫助教師直抵教育本身這一“偉大事物”——這才是科研的力量!
回想自己近20年的科研工作經歷,科研到底在自己身上留下了什么?堅持追尋事物真相的勇氣?獨立思考的判斷?還是自覺接近客觀的理性?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它帶給我認識事物的思維框架、解決問題的邏輯體系和終身學習的工作習慣。我既不狂妄自大到天上去,也不妄自菲薄到塵埃里,我認真踏實地站在地上,陪伴著一批又一批的教師、一所又一所的學校,同走在科研的道路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說:“只要將一個人內心的態(tài)度由恐懼轉為奮斗,就能克服任何障礙?!币虼?,面對所有的挑戰(zhàn)以及所有的焦慮,你“干”就可以了。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正是我此時心境的極好寫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