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牧
在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中,民族傳統體育是十分重要的內容。為了在新時期的高校彰顯體育教學的民族特色,需要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中加大對其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力度,通過積極挖掘和整理、推廣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將民族傳統體育風貌展示出來,在推動民族體育品牌打造的同時,促進民族體育學科建設。因此,本文基于傳承與創(chuàng)新視角,提出促進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改革的對策。
1現實問題
加強課程改革是推動體育教學改革的動力,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強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而現實問題是很多高校的體育課程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難以契合教師和學生以及學校在體育教學方面的需求。這是由于目前的體育課程資源與高校的體育課程需求不匹配,導致體育課程資源在體育課程中難以有效應用,也難以彰顯課程的特色。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注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就當前來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傳承中還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在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時,往往存在體育項目類型有限的問題;在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方面開發(fā)不足,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加上教師自身的專業(yè)能力難以提升,影響了教學效果。目前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以競技體育為主,體育教師掌握的有關專業(yè)技術能力、教學內容大都屬于西方競技體育內容,且采用的授課方式較為固定和傳統,對于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缺乏專業(yè)培訓,導致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此外,由于在教學大綱方面的科學性不足,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難以深入實施。
2重要意義
雖然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中存在諸多現實問題,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積極發(fā)展
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是開展高校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這是因為民族傳統體育在強化學生身體素質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娛樂性與趣味性,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在促進身體素質提升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2.2有助于教育和傳承價值的彰顯
民族傳統體育在民間傳承時,很多傳承人文化水平較低,使得傳承發(fā)展受到影響,這就需要在高校體育項目中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設,以便更好地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斷傳承和發(fā)展,彰顯教育與傳承的雙重價值。
2.3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
目前很多高校開展體育教育時,往往以西方競技體育體系為主,導致很多學生對本民族所具有的傳統體育文化了解不足,容易產生疏離感。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加強體育教學改革,加強民族傳統項目的實施,能更好地強化學生對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在喚醒學生民族認同感的同時,促進民族凝聚力的增強。
3改革措施
3.1構建與本地特色相符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
在目前的體育基礎課程教學的前提下,把本地民族地區(qū)優(yōu)勢和地方特色與體育課程相結合,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切入點,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發(fā)展特色課程的重點,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體育教育必修過程,采取查閱和借鑒資料的方式,制訂更加科學而又系統的大綱,編寫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確保實踐性得到彰顯,民族性得到突出,時代性得到發(fā)揮。以教學大綱為特色,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貫徹和落實理論與實踐技能并重的課程設計理念,使得教學內容和民族傳統體育技術技能得到有機統一。
3.2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能傳授形體動作技能,還具有其他課程沒有的教學重點,即每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背后都蘊含了相應的民族文化。其中,形體動作技能主要發(fā)揮引領作用,根據有關故事與知識,比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起源與發(fā)展現狀,及時地向學生傳播民族文化精神,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將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體現出來,使得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強化。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和創(chuàng)新中,應以民族體育的形態(tài)為基礎,融入民族體育項目,使得學生能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領會和學習民族精神文化方面的內容。而在此基礎上,在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成績考核也需要改革,適當地增加隱性指標的占比。在考核方式改革時,應根據學生日常學習態(tài)度和進步幅度等多維度指標所占的比重,對學生學習與培養(yǎng)情況進行綜合評定。而考核內容方面,則需要結合課程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特點,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采取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從動作連貫性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強化綜合質量評定。
3.3大力強化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建設
3.3.1加強課程建設力度
加強課程建設旨在培育具有現代體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人才,在此基礎上為培養(yǎng)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就是采用教學+訓練+科研+競賽的一體化、合作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與運動競技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弘揚,挖掘和整理出簡單易學而又具有較強娛樂性和健身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強課程建設。這不僅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了基礎,而且結合學校體育教育實際,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后引入課程,這樣就能促進高校體育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得到優(yōu)化,使得大學校園的體育文化內涵得到豐富,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品味和體驗民族文化,使個性化教育與學生的體育多元化需求更加契合。
3.3.2加強團隊建設力度
在體育課程項目開發(fā)和利用中,通過不斷優(yōu)化教師隊伍建設,有針對性地選派體育教師參與傳統體育項目進修和技能培訓之中,使得教師能掌握更多的民族體育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使得團隊建設水平得到提升。具體是采取“送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模式,邀請有關民族傳統體育專家學者進行講學授藝,構建基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專業(yè)教師培訓機制,同時增加不同高校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使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更好地與現有的體育課程資源體系相結合。
3.3.3加強學生培養(yǎng)力度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發(fā)展并推廣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的任務與使命,通過強化學生培訓,在學校積極實施有關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與競賽活動,使得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內涵方面的了解更加深入,使得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更加主動積極。比如開展踩高蹺的課程,使學生對其中蘊含的民族體育文化內涵有所了解,這樣就能鼓勵學生更好地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3.3.4加強教學改革力度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改革,應引導學生掌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動作要領,使學生的體育動作更加靈活,以達到提升學生體育素質的目的。既要從中掌握基本手法與套路,又要掌握其動作要領,同時灌輸體能鍛煉思想,強化長跑與肌肉鍛煉,以達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同時強化技術指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實施需要高校加大經費支持的力度,既要準備場地和設施,又要不斷提升教改成效。
例如在摔跤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為了實現步法技巧訓練與其他訓練相結合,采用優(yōu)化手段對摔跤步法技巧進行優(yōu)化,其中積極進行訓練方法同項目的有機結合,就是重要的優(yōu)化策略。在摔跤項目訓練中,最重要的訓練就是力量訓練。學生的核心力量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目標。其一,學生的核心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穩(wěn)定肌群,如腰部肌群、背部肌群以及臀部肌群。其二,由于在訓練過程中,需要肩部和臀部進行發(fā)力,故而在對摔跤學生的步法技巧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肩部和腿部的訓練。其三,在進行步法技巧的訓練過程中,應當對頸部進行訓練,畢竟摔跤項目需要學生的頸部力量。其四,在摔跤訓練中,需要一種耐力為其提供取勝的保障。其五,在持重訓練中,有許多肌肉群參與其中。此外,由于在實際的摔跤過程中,學生在用力對抗時,其用力的方向有很多種,故而在力量訓練中應當包含多種方向的訓練。在進行摔跤的時候,參與摔跤的學生對自身的重心進行平衡、把持和有效控制,其提供的控制力量主要來自軀干。參與摔跤的學生,只有將自己的重心控制好,才能夠有效地將對手進行有效的控制。
4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引進、改革應以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前提,切實注重現實問題的分析,在明確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以達到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