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娟
海上捕撈分近海和遠海。近海捕撈是在家鄉(xiāng)近海近取和小取。近取和小取要“趕潮水”,早上趁著漲潮,一兩個人搖著小舢板或小漁船出海,單船拖網(wǎng)就可以作業(yè),晚上再趁漲潮時歸來,當天返回。
漁船歸來,只要有人喊一聲“接潮嘍”,無論是誰家的船,全村男女老少,都會自覺地拿著抬筐、扁擔,挑的挑,抬的抬,幫忙卸貨。遠洋捕撈的“黃花船”“遠洋船”噸位大,馬力也大,作業(yè)方式是兩艘漁船對船拖網(wǎng)。每年早春到長江口和東海舟山群島捕黃花魚,秋季到渤海捕對蝦和小烏子。春秋時節(jié),各地漁民都到海州灣捕雜魚,遠洋作業(yè),要搶魚汛。每捕到魚就到附近魚行或海上收鮮船銷售。清明離家,直到秋后才能歸來。
出海的人固然辛苦,女人在家?guī)Ш⒆?、照顧老人、洗衣做飯、織補漁網(wǎng),也不容易?!坝信患薮驖O郎,一年三季守空房。寒冬臘月回家轉,還是一包舊衣裳?!边h洋船出海時,村里人會自發(fā)集中在岸邊,為遠行的漁船送行。上百艘漁船魚貫駛出港灣,機器轟鳴,紅旗獵獵,浩浩蕩蕩地駛向大海,船尾拖曳出無數(shù)條白浪,形成蔚為壯觀的場景。若是在海上果然豐收,尤其是在海上遭了風險,劫后余生又獲豐收而歸的,離岸好幾里就在桅桿上打起得勝旗,叫作“得勝回朝(潮)”。船員逢兇化吉與家人團聚,心里高興,左鄰右舍也跟著高興。大家自發(fā)涌上碼頭,敲鑼打鼓歡迎船員們勝利歸來。有時候,船還有半里遠,岸上的小伙子就急不可待地跳下海,鳧水過去迎接。對這樣的接船人,船上人要請他吃糕、喝糖茶。接船人和船上的人一同上岸,算是最隆重的“接潮”了。
當一艘艘載滿魚蝦的船靠岸,守候多時的小販們蜂擁而上,女人們放下手里的梭子,玩耍的孩子也奔過來幫忙。滿天晚霞在遼闊的海面灑下片片粼光,千萬只魚兒在海面跳躍,不時有三兩只滑行的海鷗,落在船頭覓食。蒲扇樣的鯧魚、紡錘樣的墨魚,還有金光閃閃的大黃魚,蟹子、蝦婆婆、帶魚、黃鯽魚,一筐一筐地抬下船,就連碼頭邊的礁石縫里也有掉落的魚。眼皮活絡的孩子鉆下去,在石縫里撿拾,沒有一大籃也有一小桶。岸上的鮮貨或過磅賣掉,或拿回家,或送鄰居親友,人聲喧嘩,一片繁忙。
在海州灣沿岸傳統(tǒng)漁村,“接潮”衍生了團結互助的精神:大到修船修房,紅白喜事的操辦,小到補個網(wǎng)、搬個東西,甚至不用主人邀請,鄉(xiāng)鄰主動上門,忙完各自回家,這種精神代代相傳。
時光飛逝,屬于漁村的無數(shù)個意象,漸漸凝固在記憶深處,藏著無從言說的喜悅和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