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哲人:你害怕被別人討厭嗎?
青年:是的。
哲人:我也是,我也不希望被別人討厭。但不管我們怎么努力,都會有討厭我們的人,這是事實。當你被別人討厭的時候,或者感覺可能被人討厭的時候,你有什么感覺呢?
青年:那當然是很痛苦啊,會非常自責并耿耿于懷地冥思苦想,為什么我會招人討厭,我的言行哪里不對,以后該如何改進待人接物的方式。
哲人: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沖動。哲學巨人康德把這種欲望稱作“傾向性”,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沖動性的欲望。按照這種“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沖動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滾下來的石頭一樣生活,這是不是“自由”呢?絕對不是!這樣生活的人是欲望和沖動的奴隸。真正的自由源自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tài)度。
青年:從下面向上推?
哲人:石塊無力。一旦開始從斜坡上滾落,就會按照重力、慣性等自然法則繼續(xù)滾動。但是,我們并不是石塊,而是能夠抵抗傾向性的存在,可以讓滾落的自己停下來并重新爬上斜坡。也許認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難道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就要一直從斜坡上滾落下去嗎?難道要像滾落的石頭一樣不斷磨損自己,直至失去棱角變得渾圓嗎?這樣產(chǎn)生的球體能叫“真正的自我”嗎?根本不可能!
青年:您是說對抗本能和沖動便是自由?
哲人: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也就是說,我們都在追求從人際關(guān)系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但是,一個人獨自在宇宙中生存根本不可能。想到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謂自由了吧。
青年:是什么?
哲人:也就是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的權(quán)利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jù),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xiàn)。
青年:但是……
哲人:的確,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要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guān)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青年:不對!絕對不對!這不是自由!
哲人:你一定認為自由就是“從組織中解放出來”吧。認為自由就是從家庭、學校、公司等團體中跳出來。但是,即使跳出組織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自由。
青年:……先生是在對我說要去惹人厭嗎?
哲人:并不是說要去故意惹人討厭或者去作惡。這一點請不要誤解。
青年:不,不,那我換個問題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么強大嗎?能夠自以為是地將錯就錯,即使被身邊人討厭也無所謂嗎?
哲人:這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yīng)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jīng)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思維。不畏懼被人討厭而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激流勇進,這才是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比起別人如何看我,我更關(guān)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說,我想要自由地生活。
青年:雖然不想被人討厭,但即使被人討厭也沒有關(guān)系?
哲人:是啊?!安幌氡蝗擞憛挕币苍S是我的課題,而“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諺語說的話,那就是“只做把馬帶到水邊的努力”,是否喝水則是那匹馬的課題了。
青年:那么結(jié)論呢?
哲人: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guān)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歸 鳥摘自機械工業(yè)出版社《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楊向宇圖)